摘?要: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就是將軍事訓練課目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以鑄魂育人為根本,在提高官兵專業能力的基礎上,將鑄魂育人滲透、貫穿教學和訓練全過程,助力官兵全面發展,提高政治工作對戰斗力的貢獻率。
關鍵詞:軍事訓練;思想政治
習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就軍隊的育人實踐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軍隊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是黨在軍隊鑄魂育人的主渠道,而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探索,則是種好為戰育人“責任田”的有益嘗試。
一、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的必要性
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即“課目思政”,是指以軍事訓練課目教學為載體,以鑄魂育人為根本,在提高官兵專業能力的基礎上,將鑄魂育人滲透、貫穿教學和訓練全過程,助力官兵的全面發展。
(一)“課目思政”是政治工作堅持把戰斗力標準牢固立起來的有力抓手
政治建軍是我軍的立軍之本。政治工作是構成軍隊戰斗力的重要因素,必須聚焦備戰打仗主責主業,把戰斗力標準在全軍牢固立起來。軍事訓練作為和平時期部隊生成戰斗力最普遍、最有效的實踐活動,政治工作要把戰斗力標準在軍事訓練中牢固立起來,就必須發揮其特有優勢,遵循戰斗力生成的內在規律,在政治工作與軍事訓練“跟進、滲透、結合”上下功夫。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心任務與作戰訓練一體推進,深入開展軍事訓練教學中的“課目思政”,能夠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與軍事訓練教學的契合度、對備戰打仗的貢獻率,能夠教育引導官兵從嚴訓練、扎實訓練,堅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將戰斗力標準在軍事訓練中立起來落下去,把戰斗力建設抓出成效。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與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新的結合點,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緊貼軍事訓練的實際舉措,更是政治工作把戰斗力標準在軍事訓練中牢固立起來的有力抓手。
(二)“課目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則要求
習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規定》也明確指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遵循“樹立大教育觀,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則。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政治教員的職責,全體干部骨干都應當樹立“所有課程都有思想政治元素、所有人員都要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觀,軍事課目教練員也要以軍事訓練課目教學為主陣地,適時、適度、適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扭轉“教練員只管訓練、訓練場只訓專業”的現象,使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可以搞、訓練場也可以搞,政治教員可以做、軍事教練員也可以做,讓青年官兵時刻處于全方位的教育熏陶感染中,從而發揮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深入推進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擴大思想政治教育輻射范圍,將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地融入軍事訓練課目教學各個環節,才能走上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目思政”協同育人的立體化、全方位育人之路。
(三)“課目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隱性教育資源的有效途徑
習主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顯性教育注重價值引領,是指以公開、直接的方式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注重價值滲透,是指以內隱、間接的方式潛隱無形、潤物無聲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通過啟發引導、旁敲側擊促使被教育者實現由教育客體到教育主體再到教育客體的轉變,從而使教育客體獲得更持續長久的內心體驗,最終實現自我教育。在部隊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由于新時代青年官兵思想行為特點和接受知識信息的方式出現了新變化,相對于顯性教育價值涵納濃度高、課程接受度偏低的特點,隱性教育因更契合官兵思想認知的內化來源,其傳授的價值觀念更易于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固化為官兵的精神品格。軍事訓練教學中的“課目思政”,是以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為顯性面教育,以價值觀念教育引導為隱性面教育,依托訓練課目教學的隱性教育手段,能夠充分挖掘軍事訓練課目教學中的育人資源和鑄魂潛能,應當大力提倡。
二、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的可行性
部隊的強軍實踐富含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生根發芽的天然土壤,在軍事訓練教學實踐中開展“課目思政”,能夠有效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化”窘境和思想政治教育與部隊軍事訓練“兩張皮”的現象。
(一)軍事訓練課目教學貫穿全程囊括全員,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臺
部隊訓練是指諸軍兵種和專業兵部隊進行的軍事理論教育、作戰技能教練和軍事行動演練的活動,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范圍,可劃分為共同科目、技術科目、戰術科目等,訓練課目則是對共同科目和技術科目的具體劃分。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是軍事訓練教學的基本方法,入伍訓練階段進行共同科目的課目教學,分業訓練階段進行技術科目的課目教學。《軍隊思想政治教育規定》指出:“組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結合單位實際、人員類型和任務特點,綜合運用多種平臺手段,因時因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軍事理論教育,還是作戰技能教練,都是以全體官兵為教學對象,貫穿軍事訓練全程的教學實踐活動,具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開發利用好既有的軍事訓練課目教學平臺,與軍事訓練教學深度綁定,推進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在教學中融入對官兵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把軍事訓練課目作為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教學平臺。
(二)軍事訓練課目教學蘊含鑄魂育人要素,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載體
習主席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課目思政”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思維方法,是指包括軍事訓練課目教學在內的任何教學的第一要務都應當是育人。為提升教學吸引力和實效性,軍事訓練課目教學往往會加入戰將戰史戰例、國防軍隊建設歷程和典型人物先進事跡等佐證事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精神、擔當精神、奮斗精神、創新精神和獻身精神等育人元素,能夠緊密圍繞官兵普遍關心的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軍隊建設、備戰打仗等問題進行解疑釋惑,為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導的價值引領和思想引導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證明,從而使官兵的訓練水平和道德養成齊頭并進、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并駕齊驅。因此,“課目思政”不是用軍事理論、裝備操作技能等業務能力學習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揚棄了傳統的教育理念,突破了傳統的教育范式,搭建了全新的教育載體,充分利用軍事訓練課目教學中已有的育人要素,能夠有效將育人和育才統一起來。
(三)軍事訓練課目教學依托過硬的教練員隊伍,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力量
軍事訓練課目教練員一般由理論素養深厚、專業水平扎實、作風形象良好的基層軍官、軍士和班長擔任,會講、會做、會教、會做思想工作是對軍事訓練課目教練員開展教學的基本能力要求。近年來,各級堅決貫徹習主席練兵備戰和人才強軍重大戰略思想,以實戰化訓練為引領,在補“短板”、解“瓶頸”、強“弱項”、掃“盲區”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了教練員的“四會”能力,加強了軍事訓練教練員隊伍建設。在軍事訓練課目教學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教練員不可或缺的能力要求之一,通過加強教練員隊伍建設,提升他們的教學組訓水平,教練員已經初步具備挖掘課目教學中的育人元素和德育價值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并且能夠有效發揮“傳道者先行道”的示范引領作用,推進了實戰化軍事訓練的有效落實。這就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政治教員單槍匹馬,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員和軍事訓練課目教練員的強強聯合,為部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力量。
三、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的實現路徑
推進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思政化,事關軍事訓練教學方向,事關思想政治教育開展質效,事關部隊為戰育人效益,必須采取以下措施將“課目思政”引向深入。
(一)培養提升教練員的思想政治素養
軍事訓練課目教練員是實施“課目思政”的主體,是第一責任人,他們的政治水平、理論素養和施教能力對于“課目思政”的實施至關重要。當前,部分教練員在授課中“只見知識傳遞、不見價值傳導”的現象依然存在。要把育人素養作為教練員選拔的標準之一,從源頭入手提高教練員的思想政治意識,加強教練員的政治理論學習,營造既做“經師”又做“人師”的氛圍,提升他們在課目教學中的育人意識;以各級教導機構教學法集訓為平臺,以訓練預備期和階段訓練教學備訓為契機,借助訓練機構教員和各級優秀教練員等教學力量,采取集中培訓和短期輪訓相結合的方式,提升教練員在訓練教學中開展“課目思政”的能力;為了更好地識別和挖掘訓練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練員在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養的同時,也需要政治教員的指引和幫助,政治教員和軍事教練員應當密切合作,建立內部交流互動機制,定期召開座談會,對課目實施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提出應對措施和解決辦法,為具體的教學實施奠定基礎。
(二)把“課目思政”融入軍事訓練教學
“課目思政”不是“課目”和“思政”的簡單疊加,也不是生硬地在課目訓練教學中插入“思政”要素,如果生拉硬扯,把與訓練課目毫不相關的內容塞進教學,不僅起不到育人功效,反而會引起官兵對思想政治要素的警惕心理和厭煩情緒,甚至會損害軍事訓練課目教學的內在邏輯、知識體系和教學效果。要找準思想政治內容和課目教學的契合點,建立生成性的內在契合關系,做到無縫對接“有機式”融合;編寫教案時要注重弘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用紅色基因砥礪軍事斗爭準備實踐,做到與生俱來“基因式”融合;在教學實踐中,要在課堂適當時間節點、適當教學情境中引出恰當的思想政治教育話題,做到恰到好處“點穴式”融合。軍事訓練課目教學既有室內理論授課,也有室外實踐操作,在既不改變課目教學性質、也不降低課目教學標準的前提下,處理好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觀念引領的關系,做好課目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有機融合,最終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效果。
(三)完善“課目思政”激勵制度機制
為強化軍事訓練教練員推進“課目思政”的行為自覺,在加強教育引導的基礎上,應當探索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激勵制度機制。壓實直接責任,組織教練員簽訂“課目思政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責任書”,把“協同育人”作為課目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因素,確保“課目思政”理念在教練員心中扎根,在鑄魂育人上落地;以訓練過程評價、訓練質量評價和訓練目標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科學評定教學效果,不僅要考核教練員在課目教學中“給予了什么”,還要考核官兵在課目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獲得了什么”,更要考核官兵在這個過程中“相信了什么”,提高對教練員“課目思政”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把“課目思政”能力作為評選“四會”教練員和首席教練員的重要能力參考,對能夠將育人和育才統籌兼顧的優秀教練員,應當優先立功受獎,對達不到“四會”標準、育人效果不理想、育才成績達不到相應質量標準的教練員,應進行獎懲問責,嚴肅追究責任,切實把鑄魂育人、為戰育人的責任落到實處。
(作者簡介:陳文勝,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研究生,學員,上尉,研究方向:戰時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