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現實角度來看,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作為我國人才大學生在未來能否成為我國國防體系的“頂梁柱”,主要取決于對其進行國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的實際成效。本文以民族精神與國防教育的關聯關系作為切入點,對高校開展國防教育以及民族精神培養教育的重要性作出分析,并提出了二者協調發展的可行之策。
關鍵詞:高校國防教育;大學生民族精神;培養策略研究
從歷史經驗上來看,國家的穩定發展和長治久安都離不開國防,對于我國而言,國防建設則是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假若缺少了國防建設的有力支持,那么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空間則會嚴重不足。國防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國防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大學生國防教育的實踐,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愛國意識、自信心、凝聚力、責任感以及最為重要的使命感[1]。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培養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中國夢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國防教育與國家意識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關系,融入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國防教育能夠激勵他們為國家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是保護我國社會進步果實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基礎。
一、民族精神與國防教育的關聯關系
國防教育是國家開展國防建設,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抵御外敵入侵的根本,作為一種有系統的、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教育形式,國防教育包括國家、民族、政治思想以及軍事知識等諸多門類的教育內容[2]。從實際效果來看,有效的國防教育能夠很好地促進民眾形成凝聚力,為其團結愛國、共同奮斗、維護和平、擔當使命等重要思想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考慮到當代大學生之于國家戰略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強大學生的國防教育顯得十分必要。
民族精神是一種復合的民族總體價值觀念,其中包含了民族意識、民族情感、民族心理以及忠誠觀念,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社會勞動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統一的信仰,是全國各族人民從總體上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內核。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續與發展的根本保障,在民族精神中所體現的強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是一個國家進行生產和建設的主要推動力。對于我國而言,民族精神指的是團結統一,努力奮斗,自強不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
國防教育與國家精神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一方面,國家精神的培育可以通過國防教育來實現,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能有效地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愛國情懷,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自覺性;另一方面,提高民族精神培養的實際效果,也是促進國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了強大的國家精神,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保衛祖國邊防,維護和平,投身國家發展和建設事業的決心和力量。堅定不移的民族精神很能讓當代大學生們深刻地意識到,唯有國家強大,人民的基本權利才會得到有效保障[3]。在接受了系統的國防教育過后,大學生能夠形成鮮明的憂患意識、國防意識和責任感,進而能夠自覺地接受國防教育、參與國防教育、支持國防教育,產生投身國防建設的內在動力。
二、高校國防教育與大學生民族精神培養的重要作用
(一)呈現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為了響應立德樹人的素質教育理念,新時期的大學國防教育,既要注重學生國防知識的建設,又要培養學生內在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自豪感、憂患意識、革命英雄主義、為國服務的使命感。國防教育的實質在于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為大學生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參與國防提供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持,培養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是現階段高校國防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凝聚力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同時,大學生自身也是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群體,把民族精神融入到大學生的國防教育中,能夠有效地激勵他們團結一心、奮發向上、斗志昂揚的積極心態,從而有效地增強大學生群體的凝聚力,同時大學生還會將這種凝聚力通過實踐活動自發地傳遞給更多的社會群體,讓更多的人們受到民族精神的影響而產生建設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落實高校國防教育與大學生民族精神培養的具體策略
(一)強調精準詮釋民族精神的具體內涵
正確認識民族精神的內涵,是實現民族精神培養的必要條件。要實現國防教育的重大戰略使命,不僅要讓民族精神真正地走進教科書,還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古代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等概念的關聯關系,正確地把握和民族精神的根本內涵,進而使其在國防教育的課堂中發揮真正作用[4]。教師要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旨在使學生認識到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和職責,增強他們源于民族精神的使命感和自覺性。
(二)依托民族精神主題武裝國防教育手段
在任何時代、任何領域,創新都離不開精神層面的驅動力量。因此,若想促進社會各方面的創新發展,便要增強國防教育的實效和優勢,以國防教育的不斷改革提升民族精神的培養效果[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可以“身臨其境”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參觀革命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國防教育基地等,讓大學生親身體驗、領悟、感受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并深受其影響和鼓舞。同時,老師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到部隊去體驗,和他們進行溝通,加深他們對國防的重要性和國家精神的深刻內涵。當然,我們也要遵守傳統的國防教育方式,例如:校園廣播、警示板、學校報紙、標語等。同時,通過舉辦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形式,激發學生對軍事、國防知識和英雄事跡的探索,實現學生國防意識與民族精神的雙重提升。
(三)構建殷實的軍事理論課程教學體系
新時期,要根據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思想,將“強軍”思想與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程的教學內容相結合,進而構建出全面立體的國防教育教學體系[6]。同時,也要加強課堂建設的主渠道作用,增強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為國防教育打造“金課”,每一位教師都要以“金課”教師為楷模,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從強化理論學習,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規范專業行為,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始,繼而完善心理學、教育學、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等理論基礎的建設,把握好教育教學規律,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和認知規律,最終能夠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以新鮮、有代表性的時事政治活動為研究對象,有創意地組織討論和辯論活動,以提高教育質量。
(四)依托熱點話題強化國家主權意識培養
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家的主權與民眾的安全意識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軟實力” [7]。作為在和平年代長大的當代大學生,他們對于國家安全的認識還很薄弱,因此,在當今世界的新形勢下,應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以國防時政新聞為主體,加強其民族精神的建設,使其樹立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
四、結束語
從現實角度來看,國防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國防力量決定著國家的國際話語權與生存空間,若想在競爭激烈、高速發展的新世紀中生存并取勝,我們必須能夠認識到國防教育的重要性。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在國防教育中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增強其愛國意識、憂患意識、國防意識以及使命擔當意識,使其能夠以濃厚的家國情懷為國家效忠,才能夠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任彤彤, 杜濤.新時代高校國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培育[J].科技資訊,2021,19(14):189-191.
[2]李剛.高校國防教育與大學生民族精神培養[J].中國軍轉民,2020(17):84-85.
[3]尹科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閾下的高校國防教育路徑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2,10(1):8-13.
[4]王梅梅, 劉寧, 趙天鵬.新時代青年國防教育實施路徑探析[J].中國軍轉民,2022(17):77-80.
[5]徐賜成, 李子鑫.抗戰時期歷史教育維護國家安全功能實踐研究[J].歷史教學問題,2022(3):180-184,173.
[6]馬杰, 趙娟, 劉錦.新時代國防教育基礎理論及創新性研究[J].大學,2022(9):57-60.
[7]甘迎春, 王縈新, 陳琳.新時代愛國主義有效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國防教育的路徑研究[J].警戒線,2022(24):103-106.
(作者簡介:高昊,大學本科,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工作單位: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