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東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有站在理性角度全面分析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特點,才能夠了解到目前我國初中學生的學習需求。本文以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首先分析了這一教材的編寫原則,其次介紹了這一教材的編寫特點,最終說明統編版教材的包含要素。
新時代下我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始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相關理念作為教育引領,并將友善、誠信、敬業、愛國等個人價值觀有效滲透至每一章節的內容中。這使得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每一目標下均由核心價值觀進行支撐,通過全面落實、落到細致處的編寫原則,按照由遠到近、由顯到隱的特征實現全面覆蓋。由于新時代下很多初中學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感知較為淺薄,且沒有形成良好的愛國意識。因此,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寫時著重考慮了這一情況,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意識,并采用現代化教育理念來帶領學生感受新時代下愛國理念,讓初中學生確立更加明晰的人生目標,并樹立良好的人生夢想。
要想了解初中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特點,首先需要對這一版教材內容的編排方式進行詳細地分析,而分析編排內容的最佳方式就是看這一版教材的目錄。研究發現,初中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目錄十分簡潔明了,主要包含兩大層面,分別為:第一,以教師的眼光來分析、研讀教材。這樣的解讀方式能夠使我們從宏觀層面對教材的講解內容有大致了解,還可以通過目錄的分支形式來發現不同章節間存在的內在關聯;第二,以學生的眼光來分析、研讀教材。這樣的解讀方式能夠讓我們發現這一版教材的教育價值,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內容就十分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認知程度,依托國家、集體、社會以及個人的發展主線來講解了三個方面內容,分別為:第一,生命教育;第二,法治教育;第三,傳統文化教育。
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輯在編排生命教育這一模塊的內容時,為了能夠讓學生了解生命教育的本質,在教材中編寫了大量的內容來闡述生命的意義,這不僅要求初中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珍愛自己的生命,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不要輕言放棄,更不要做出危害自己生命健康的事情,更是要求學生能夠對他人的生命給予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每一條鮮活的生命,即使在面對小動物時依然以平等的姿態來進行相處。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叛逆時期,他們的情緒波動的幅度較大,且容易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輯在編寫過程中對這一現象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教材中為學生講述了大量沖動行為的危害。
如今我們處于法治社會中,初中學生需要在課堂學習中了解到何為法治社會,并理解如何建設法治社會。因此,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者在編排法治教育這一模塊的內容時,就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法治學習觀,并了解法治是我國開展建設與法治的重要戰略。經過調查發現,很多初中學生的法治意識十分淡薄,往往在做錯一件事情時并未意識到問題所在,由此看來中小學生的法治教育任重而道遠。為了能夠實現國家復興,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法治教育模塊就顯得尤為重要,該模塊內容對初中學生的未來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新時期下教育專家對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為了能夠避免傳統文化教育的脫節,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輯在編排這一模塊的內容時,將新時代的文化元素與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了糅合,使學生不僅能夠深度理解我國優質的傳統文化內涵,更是能夠運用傳統文化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情境。道德與法治教材能夠讓學生從法治層面以及道德層面來學習傳統文化的內涵,領悟傳統文化的價值,幫助學生重塑更加完善的法治意識以及道德意識,進而形成包容、開放的文化觀念。
為了能夠詳細了解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們還需要對這一版教材的包含要素進行分析,筆者認為這一教材主要包含兩大要素,分別為:第一,統編版教材將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載體,并始終貫穿全文;第二,統編版教材更加強調綜合性知識,鼓勵學生重視學習的過程。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就融入了大量友善、誠信等核心價值觀內容,學生在閱讀教材時能夠將自己的個人理想與國家的宏觀理想進行結合,最終形成良好的愛國意識;還可以在開展生命教育時了解到生命的偉大意義,并能夠始終懷有敬畏的心態看待每一個生命。由此看來,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主要將初中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編寫重點,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健康成長。
新時代下統編版教材的編者對內容進行了整體調整,這使得教材中每一章節的內容不是分割與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涵蓋不同領域的基礎知識,這使得學生能夠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形成更加系統的核心素養。例如,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就為學生設計了規則教育的相關內容,告誡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需要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不可以自我為中心,更不可肆意妄為,必須遵守生活中的法律與道德準則,這種編排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十分有利。
(作者單位:《中學生學習報》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