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煜
“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青年一代當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科學家的殷殷囑托。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不在一朝一夕,一時半刻,而是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繼,接力奮斗。青年科研工作者應成長為老一輩科學家合格的傳承者、接班人,擔當好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領路者、排頭兵,厚積薄發,敢想敢為,用無悔青春開辟出革故鼎新的科創盛世。
新時代呼喚能吃苦、肯奮斗、有理想的青年科學家。恰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站在時代潮頭風云際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滾滾洪流不可阻擋。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都需要“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人才儲備,任何一個偉大的時代也離不開“教科之書,日新月異”的科技支撐。青年科學家作為我國科技進步的中流砥柱,架海金梁,在新時代更應該積極主動地響應國家呼喚,發憤圖強,挺膺擔當,用一項項學術成果和一件件科研突破助力國家創新發展,將自身成就之“小我”融入國家科技強盛之“大我”。
青年科學家需要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學習意識,日就月將,久久為功。科學研究是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更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化認識、積累經驗的過程。偉大的突破往往需要在領域內砥礪深耕,奮楫篤行。高伯龍院士47歲時接到任務研發中國第一臺激光陀螺儀,在那個算力不足、材料匱乏的時代,高老奇跡般地完成了任務,而那一刻他已年近古稀;電磁學奠基人法拉第用了10年的摸索嘗試,在失敗中不斷地總結再嘗試,最終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人類從此邁入電氣化時代。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科學研究從來不是急功近利,揠苗助長也從來培養不出科學大家。青年科學家應該自明青年是增長才干、提升自我的關鍵時期,只有練好內功,做足實功,用汗水澆灌夢想,用時間磨煉本領,才能在思路遇到瓶頸時洪爐點雪、醍醐灌頂;才能在歷練成長中厚積薄發,羽化成蝶。
青年科學家需要有“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拼搏意志,志存高遠,攻堅克難。當今世界是一個交流共享的世界,但是核心科技、關鍵技術從來是要不來的,只能靠我們奮楫篤行,自力更生。新時代以來,探月探火、載人航天、量子計算、大飛機制造等每一項重大成就背后都有一個拼搏進取、發憤圖強的故事。而邁向偉大成就的第一步就是要有百折不撓、志在必得的信念。科技創新的道路不可能是一條坦途,其中必然充滿荊棘與曲折,但這不應成為我們躊躇不前、望而卻步的理由。青年科學家要有“竟將云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的自信和霸氣,主動找硬骨頭啃,向深水區探,往難課題鉆。任有再多艱難險阻,也應秉持鋼鐵般的意志勇毅前行,奮力扛起新時代的歷史擔當。
青年科學家需要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愛國志向,胸懷祖國,赤膽忠心。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首先就強調要有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科學家的愛國蘊意要表現為國家需求的展開,如果將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剝離,再大的成果也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個人價值也永遠無法得到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趙忠堯、郭永懷,到近幾年的謝小亮、施一公等,為了心中這一份楚囊之情,歸國的科學家從來不曾斷絕,當代青年科學家對這份一以貫之的愛國傳承不會忘、不能忘、不敢忘。
青衿之志,履踐致遠;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青年科學家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舉青春之炬照亮科研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