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言



積淀千年的飲食文化與世代相傳的烹調秘技相輔相成,加之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水盆羊肉打響了名聲,可謂聞名西北,譽滿三秦,赫然成為陜西當地一張獨特的美食文化名片,吸引萬千食客前來品嘗,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
地道的美食是通過當地人口口相傳而聞名的。在蒲城,羊肉鋪隨處可尋,人們來來往往,有些名氣的店鋪,食客更是絡繹不絕。伴隨著洪亮的一聲吆喝,那一碗鮮美醇厚的羊肉湯、幾塊軟爛可口的羊肉、一碟青椒泡菜再配一個酥松的月牙餅,成為代代陜西人共同的滾燙回憶。這回憶是帶著香味的,羊肉的鮮爛與青椒泡菜的酸辣交織在濃香酥軟的月牙餅里,翻涌著帶著椒麻香氣的濃郁羊肉湯,于是人間美味在胃里相逢,幸福在唇齒間綻放。不由自主地來上一句“嘹扎咧”,便是對美食最好的贊譽。陜西人的胃,就是被這樣的美味寵溺著。
蒲城有句老話:“先有秦家店,后有蒲城縣。”傳說中,漢文帝時期,秦氏在蒲城開了家羊肉館,彼時蒲城還叫重泉。這充分證明了水盆羊肉歷史悠久。正宗的水盆羊肉用料極為講究,食材的品質是成就佳肴的關鍵。關中渭北,系秦晉豫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腹地,四季分明,水源優質,高品質的同羊在這樣的條件下滋長。同羊肉質鮮美,肥嫩多汁,脂尾成塊狀,潔白如玉,瘦肉緋紅,肌纖維細嫩,烹之易爛,食之可口,自古以來就是水盆羊肉的主要原料。并且同羊中也有講究,羊肉不宜太老太瘦,太老膻味太重,太瘦缺少油水,沒有羊油,香味自然缺少了大半。當然,食材的選取也是極其包容的,也會有其他店鋪在食材上進行創新,不過傳統老陜認可的,應當還數肥嫩的同羊肉。
走進秦家羊肉店,掌勺師傅熱心地分享了水盆羊肉好吃的關鍵: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新鮮的羊骨、羊肉、羊油提前浸泡清水,涼水下鍋,先在鍋底鋪上羊骨與羊肉,再將羊油改刀一并下入,層次清晰,頗有講究。后用大火燒開,撇去浮沫,改文火讓羊肉慢慢煮熟,避免發柴。再放入提前精心調制的料包,壓上篦子煮1 個小時。到點后放入適量的食鹽給點簡單的底味,關火浸泡。油和料包需要重新下鍋,每份水盆都得來上這么一點,加上調制的花椒水,便可以征服老陜的胃。師傅行云流水的操作令人賞心悅目,出品的水盆更是能夠撫慰期待已久的胃口。
倘若說高品質的同羊肉是做好水盆羊肉的關鍵,那么清亮鮮香的肉湯便是整個水盆的靈魂。水盆羊肉的湯講究一個色紅潤而不失新翠,味渾厚而不至油膩,調料不多,味道卻很足。試想微涼的雨后夏夜,三五好友圍坐,相談甚歡間,水盆上桌,淺嘗一口清爽滾燙的肉湯,那疲倦與煩惱全都消融在了湯中,留下些許后味。舌尖味蕾被激活了,便也顧不得燙,細品其湯,十分香醇,羊油厚厚飄浮一層,是真材實料的高湯,映照著陜西人樸素純粹的魅力。
月牙餅是水盆羊肉的“黃金搭檔”,老陜吃水盆,一定得配月牙餅一起吃。月牙餅的由來很有意思,凝結著勞動人民飲食的智慧。《大荔縣志》記載過去人們吃羊肉以燒餅為主食,夾肉吃要分成兩半,參差不齊又不方便,于是制作時將其改為兩半,方便美觀,倒成了一大特色。因為狀如月牙,故得名月牙餅。
月牙餅狀如新月、顏色金黃、空心飽滿、酥香可口。月牙餅的做法更是十分考究,和面、制坯、烙烤3 道工序缺一不可。看著發酵后膨脹的面餅,秦家羊肉店的師傅“啪”地將面餅扣在鍋上,略微上色之后迅速切成半輪明月狀,送進火爐烘烤。烤爐內,餅皮包裹住一團火熱的原始麥香,皮瓤開始分離,不一會兒師傅嫻熟地取出。剛出鍋的月牙餅香味是最濃的,餅子麥香濃郁,外脆里嫩,兩面焦黃,芝麻粒粒,雖燙,卻格外香。
水盆羊肉的吃法多樣并且很有講究,當地人一般選用兩種方法食用,一種是泡著吃,一種是夾著吃。泡著吃顧名思義就是將月牙餅掰碎,泡在湯里,一只手捏蒜,一只手握筷子,邊吃邊喝,頗有些羊肉泡饃的意味。滾燙的羊肉湯,掰一塊月牙餅泡進去,餅吸滿了鮮香的湯汁,撈入口中,羊湯羊油混在饃中咀嚼,香味一下在舌尖綻放。而夾著吃現在更為流行,沿月牙餅的直線邊撕開,將帶湯汁的羊肉夾進去,由于月牙餅圓弧邊是密閉的,油水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再放點地方特色風味小菜,潑上一勺激香的油潑辣子,便是陜西人記憶里最懷念的鄉味。蒲城縣非遺協會秘書長何雄自豪地介紹道,不同于周邊地區,在湯中放青菜粉絲等各種配菜,蒲城水盆主打一個清湯,不額外添加其他的配菜,盡可能突出食材本身的原味。吃的就是肉,喝的就是湯,清清爽爽,實在得很,這一點或許也是與陜西人性格相關吧。
外地朋友來當地品嘗,大可不必去刻意追尋最正宗的一種吃法。按照陜西人質樸的秉性,能吃到肚里的,就是好吃法。看著桌上的水盆羊肉,時常會隨著香味陷入縹緲的想象,那些背朝黃土勤勞任怨的先民們,在千百年前已發明這樣的人間絕味,來不及感嘆古人的智慧或是飲食文化的厚重,一口下去,便吞下了半輪明月,咥得坦蕩,咥得快意,好一個豪情滿天! 好一個對生活樸素純粹的愛!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獨有的味道,這味道是一方人獨有的記憶,是故鄉人才能讀懂的情懷。一碗水盆羊肉下肚,是老陜人說不完道不盡的故鄉情。秦家羊肉店里的食客除去外地慕名而來的游客,大多是本地的老饕。“沒啥好說的,像我們經常出差的,回來我都上這兒來上一碗水盆,吃到肚里才覺得我真真實實到家了。”店長笑著對我們說,質樸的語言訴說著對家鄉難以言盡的愛。
“沒有一流的心性,就沒有一流的技術,做美食,要的就是這份精神。”秦家羊肉店傳承水盆羊肉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秦家師傅一直堅守這樣的信念。他們用專心如一的熱愛、盡心竭力的付出、臻于至善的追求、腳踏實地的篤實、冰心一片的境界真心誠意做美食。方寸水盆,裝的是爽滑細嫩的羊肉,裝的是淳樸老實的民風,裝的是豪爽耿直的秉性,裝的是簡約大氣的度量,裝的是那份深沉厚重的關中情。
以食承載,因食傳承,是蒲城人的底氣豪情,淳厚質樸、大道至簡,是陜西人的極致浪漫。水盆羊肉,嘹扎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