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鈴薯晚疫病是國家一類農作物病害,發生廣、危害重、防控難,備受社會關注。山西省是國內馬鈴薯晚疫病常發區和重發區,大多數主栽品種為感病品種,晚疫病造成的產量損失可達20%~80%,甚至絕產。尤其是近年來病原菌群體致病性和抗藥性增強,晚疫病發生危害程度進一步加重,傳統的防控措施很難取得較好的效果。
馬鈴薯晚疫病精準防控技術突破了技術瓶頸,解決了馬鈴薯晚疫病“識別難、選藥難、防控難”的“三難”問題。在綠色防控基礎上,研發了晚疫病人工智能診斷系統和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集成創新了馬鈴薯晚疫病精準防控技術模式,顯著提升了晚疫病防效和馬鈴薯單產水平,大幅度降低了化學農藥使用量,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運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控等措施,適當應用化學防治,統防統治。實施馬鈴薯出苗前預防、出苗后精準防控策略。核心要點為“一抗二選三消毒,四拌五診六預報,七藥八肥九防實,精準控病效益好”。
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無交互抗性的殺菌劑,避免連續、單一用藥。
中心病株出現前可選用70%代森錳鋅。推薦選用68.75%氟菌·霜霉威、10%氟噻唑吡乙酮、43%霜脲氰·雙炔酰菌胺、52.5%噁酮·霜脲氰、70%烯酰·霜脲氰、40%噁酮·吡唑酯、20%氰霜唑、40%霜脲·氰霜唑等高效殺菌劑。生物農藥用0.3%丁子香酚、0.5%苦參堿。
馬鈴薯生長后期應及時補充適量營養,可在防控晚疫病的藥劑中添加氨基酸水溶肥或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亦可增施蕓苔素內酯。
施藥時期。按照每期山西省馬鈴薯晚疫病防控指南發布的預警時間適時施藥,統防統治。參考山西省主要馬鈴薯品種晚疫病抗性分級,先感后抗,逐級推進。
施藥器械。推薦低容量電動噴霧器或植保無人機。
施藥方法。按照殺菌劑或生物農藥使用說明準確配制藥液,噴霧植株葉片正反面,特別是馬鈴薯植株下部葉片,噴霧力求周到均勻,不留死角;噴藥后4小時內如遇大于4mm降雨,待葉片水分干后須重新噴藥,優先使用耐雨水沖刷殺菌劑。根據晚疫病防控期降雨和晚疫病預警情況,適當調整防控間隔時間,最長間隔期不超過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