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英
廣義來說,估算就是根據實際已經掌握的條件對有關事物的大概推斷或者估計。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數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估算也是如此,不難發現,生活中處處是估算,也離不開估算。其實,在實際生活中,需要進行估算比需要進行精確計算的情況要多得多。畢竟我們不是先知,并不能預知未來,而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粗略感知進行估算。就像是去買蔬菜和水果,一般情況都會知道大概多少錢。因此,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一方面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另一方面把估算能力結合到生活中去,學生可以盡早適應生活,這對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數學的確是一門“活”的學科。之所以說它“活”,是因為這個學科本身就需要較強的思維性,還不能只是固定思維。很多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教學誤區,導致學生的思維被“困”住了,錯誤地認為估算就是精確計算,甚至在計算的過程中,連小數點都計算出來了。長此以往,一方面學生錯誤地認為估算就是精確計算;另一方面老師也不予糾正,就這樣一直錯著,學生漸漸沒有了估算意識,就更別提各項思維的發展了。
現階段在小學數學的估算教學中,老師常常會出現兩種誤區。一方面就是把估算教學當成是一門獨立的“問題類型”來教學,把估算從整個“計算”的范圍里剝離了出來;另一方面就是為了突出教學中重視估算能力的培養,把估算能力從其他數學能力中分離開來。其實,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在數學各項能力的培養中,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估算能力都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如果割裂這種關系就會出現“一刀切”的錯誤教學。我們都知道,學生的計算能力一般都是通過口算和筆算這兩種方式進行提高的,所以口算和筆算的能力是估算的基礎,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所以小學數學老師必須要有培養估算能力的具體策略,鼓勵學生在筆算和口算中,總結規律和經驗,這也是為了學生的綜合發展做基礎。
很多老師開始重視學生的估算能力,就會出現“急于求成”的情況。要知道學生任何能力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一個過程,就如我們常說的“飯要一口口吃,話要一句句說”是同一個道理。其實,估算能力的培養,在生活中還是非常常見的,像低年級就經常估計書本的大小、長短、重量等;中高年級的學生對于估算的實踐應用就更廣了,幫父母買菜,看看房子的大概面積,這些都是可以估算出來的。沒必要非局限在教學中,很多老師意識不到這一點,這就導致很多學生估算能力的確有,但就是不會應用,也體現不到學生的數學實踐意義。
估算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局限于數學學習的應用,對日常生活也具有積極作用。一定意義上來說,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可以當成是一種“思維能力”來培養。其實,在新媒體技術大規模應用之前,還是有很多人重視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學生開始依賴計算機。久而久之,學生的估算能力就像是被“封印”住了。老師不重視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學生連估算的概念都不了解,不少人認為“反正數學就是求一個精確的結果,估算不估算的,沒有必要”。
顯然這個觀念是非常片面的。自從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后,把“素質教育”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之中。而估算能力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敏感度,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了,學習數學的“內驅動機”提高了。這對學生各項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處于“感知運算階段”的學生的思維一般都不具備穩定性而且不存在可逆性,想要學生“一步到位”做到精確計算,就是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發展規律。[1]所以把估算能力的培養逐漸滲透到數學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正向發展。與此同時,對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都具有積極意義。
要想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第一步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只要學生有估算的意識,那么在后期估算能力的培養中就事半功倍了。心理學表明,人對這個世界的來源基礎是“感覺”,感覺又通過大腦形成不同的意識。個人的主觀意識對人的行為又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由此可見,培養學生估算意識的重要性。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有意無意穿插、滲透一些估算的相關思考。
例如,在學習“加與減”的內容時,有這樣一道題目:“根據三年級和四年級捐書的總數量,可以提出下面問題,同學們,根據你們的了解,是三年級捐的書多,還是四年級捐的書多呢,你們可以試著估算一下嗎?”那么根據學生的經驗可以掌握到,四年級學生的書可能相對三年級學生會多一些,根據這個經驗,學生們估算的結果就是:“四年級捐的書多一些。”[2]這就是有意無意地在數學的教學環節中,穿插估算。首先老師要有這個意識,不是說非要單獨拿出一堂課來講“估算意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實在古板。在數學教學環節中,考慮實際的教學情況講究“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這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與此同時,老師也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活中的“估算”的價值意義。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學生們了解“生活處處有估算”,這才能為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洛克在自己的“白板說”中提到:“兒童生下來就像是一張白板。沒有概念和理論。那么如何引導,就會如何進行勾勒。”[3]主要的意思就是,學生就像是一張白板,老師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那么學生就會呈現什么樣的結果。老師的策略是積極的,那么學生也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老師的策略是消極的就會阻礙學生的發展。英國教育學家提到“教育兒童也是需要技巧的,把兒童應該學習的知識作為一種游戲”可以簡單地理解成我們所說的“寓教于樂”。因此,在數學估算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可以把教學形式豐富起來,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就像老師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把教學方式以“游戲的形式”展示出來一樣。一方面,孩子的天性是比較愛玩的,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內部動機”有了,那么學習就有了一個好的基礎;另一方面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估算的樂趣,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感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各項素養。
例如在《比較100 以內數字大小》的學習中,就可以設計一個教學環節。[4]首先,教師提問:“在座的各位學生,你爸爸的年齡多大,你自己的年齡有多大,有知道的嗎?”學生躍躍欲試,有的說是40 和7,筆者就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兩個數字。然后再問學生:“誰可以用數學思維表達這兩個數字?”有的學生說:“40 比7 大,7 比40 小。”這就是數學思維的一種體現。“那么誰能說說大概是大多少,先不用精確地計算,先預估一下?”教師追問。有的學生說:“7 是個位數,應該相差不會少于30。”“那么如果老師的年紀分別是20、35、38,和“媽媽”的年齡又相差多少?可以預估一下。這三個數字中,哪兩個年齡差不多呢?”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是35 和38,感覺不會差很多。”這就是估算思維的一種體現,學生首先在感興趣的前提下了解問題,通過老師循序漸進的策略引導,在“寓教于樂”中,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家庭教育程度、個性心理特征和個性心理傾向性都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估算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發現適合自己的估算方式,把尊重學生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相結合,多和學生溝通,有的時候會發現結果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師生之間探索估算方式的這個實踐意義,就像是“花開確實美麗,但是,等待花開的過程才最精彩”。
同一內容可以有不同的估算策略。這點就非常體現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樣的問題,不同的解題思維,在數學教學中并不少見。但要注重“創造性”和“創新性”,如果只是陳年的“套路”基本沒什么作用。所以要以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出發點,可以各抒己見,以培養學生“多元思維”為落腳點,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在開展某類演講活動時,每個凳子最多坐4 個人,一共有33 位家長要來參加,問需要準備多少張椅子。有的同學直接用“33÷4”;有的則是用估算思維,判斷大概要八九張椅子才夠用,因為4 乘8 等于32,還有空余,也可以不要非要4 個家長坐一起,可以分開做嘛,這樣還不浪費。這就是學生估算思維的發散體現。
不同的活動內容可以是相同的估算策略。其實,這點是很多老師容易忽視的。在教學中,切忌把估算當作是一門單獨的技能去訓練,而是要培養學生在情境中掌握更多的估算方法,發現更多的估算樂趣。例如,日常的活動中,目測教室有多長,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目測法、用腳測量的方法也就是“步測法”。那么這種估算方式,同樣適用于測量草坪、操場的長度。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這個階段學生的思維是最靈活的,哪怕是遇到學生的思維出現了偏差,也要注意糾正的方式,杜絕一切傷害學生的行為,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總而言之,老師要做的就是積極引導。[5]
綜上所述,根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征,人體的“晶體能力”和“流體能力”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趨于平緩,尤其是“流體能力”一般到了25 歲就會停止發展。針對我們估算能力來說,不光是在學習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同樣具有現實意義。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學生都會過度依賴計算機,而忽視了估算能力的培養。其實也要正確看待這件事兒,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是好的,但也要注意度,畢竟小學是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期。數學的估算能力不光是培養學生的思維,還能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例如想象力、記憶力、觀察力等。這才是發展智力的關鍵因素。總而言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作為落腳點,這也是現階段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