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志遠
美術是一門視覺的藝術,更是一門創造的藝術。美術作業是促使學生將自己對事物、外界的感知通過畫筆,巧妙地利用線條、色彩等進行藝術表達的過程[1]。美術作業對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創新品質有獨特作用。基于以上認知,筆者理性剖析了當前小學美術作業設計的現實困境,提出小學美術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并以學生為本提出設計策略,以期切實提升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美術作業通常采用“一鍋炒”“一刀切”的方式。這種統一布置、統一要求的作業,常常導致學生的個性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美術作業的興趣。美術作業缺乏分層性,不但影響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發展,還會導致學生觀察、感受、表現等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培養。
部分教師常常固執地以教材為中心,基本上不會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生活實境而靈活設計作業,而是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式地完成作業,讓學生充當知識的“搬運工”與“復讀機”。這種作業只停留于對美術知識的鞏固,止步于繪畫技巧和程序的強化,作業功能過于單一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部分美術教師在布置作業后就充當“甩手掌柜”,并沒有參與學生作業完成過程,對學生繪畫過程缺少及時的指導。此外,大多作業都只停留于學生自主獨立完成,同伴之間沒有交流與互動,無法達到資源互補、共享,學生的協作能力也得不到培養。
綜觀美術作業批改的現狀,部分美術教師并不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審視學生的作業,常常以構圖是否飽滿、比例大小是否適當、色彩是否協調等高標準來審視學生的美術作業。這種脫離學生實際水平的評價標準并不能精準地指導學生及時發現并糾正自身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只在學生的繪畫作業上給出“優、良、合格”等結果性的評價,并沒有從審美能力、整體構圖、色彩搭配等方面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隨著課程改革的縱深推進及“雙減”政策的普及,美術作為一門藝術課程逐漸占據重要地位。每個學生的自身因素與成長背景不同,所以他們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藝術教育并非讓所有學生均衡、同步發展,作業設計亦是如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與不同層次學生的學情進行精準分層設計,讓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作業訓練獲得不同程度的藝術發展。例如,有的學生對動漫人物感興趣,有的學生對山水畫感興趣,有的學生喜歡手工。然而,教師常常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是統一要求、統一標準地布置繪畫作業,導致學生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點,逐漸對繪畫學習失去熱情與信心。對此,在設計美術作業時,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來呈現并完成作業,使學生的作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美術作業呈現從“硬性要求”走向“內在需求”的新態勢。
創造力的培養是美術課程的核心教學目標。在小學美術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思維實際,鼓勵學生多觀察、思考、實踐,使學生在觀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找到創作的靈感,并靈活根據自身的深刻體悟與特長,創造性地完成作業,在觀察中得到啟發,在思考中尋得靈感,讓學生完成美術作業的過程從“任務驅動”走向“自由創造”。
其一,“積累+運用”,追尋創作靈感。教師應先讓學生通過豐富的生活視覺素材積累,為創作積累豐富的視覺表象;接著,引導學生將所積累的豐富表象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加工與整合,并巧妙地從中尋找創作的靈感;最后,讓學生創造性地完成作業,致力于作業是基于對豐富素材的解構、重組與創造,讓學生的美術作業內容更鮮活。
其二,“個性+表達”,彰顯創造火花。美術作品是學生對美進行的個性化表達。因此,教師設計的作業要立足學生的真實心理活動,使學生自主抒發內心的獨特感受,進而展開個性化表達。當學生無心完成作業時,教師要適當疏導,讓學生感受繪畫的愉悅,體會到繪畫是情感表達與想象力發展的方式,更是創造性火花生成的重要路徑。“沒有畫錯的畫,只有畫不下去的畫。”教師要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表達個性感受和想法,培養創造力。
要想突破美術作業設計的困境,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資源,找準學生的實際水平、興趣點、創作動機等,實現作業設計的轉型,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力,適時提升學生的審美力,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全面提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動力”。因此,在小學美術作業的設計上,教師要順應小學生愛玩的天性,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一些游戲式、故事化的教學情境,在激發學生的興趣上下功夫,不斷豐富作業的趣味元素,使學生能趣味盎然地投入美術作業的創作中。
例如,在教學“明暗線勾畫”相關內容之后,筆者布置了讓學生利用“明暗線”進行自主創作的作業。為了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在學生創作之前,筆者先通過播放小學生喜愛的故事視頻,以擬人化的手段賦予“明暗線”童話角色,讓小學生通過直觀的動態形象,了解“明暗線勾畫”的內涵、特征與價值。接著,在學生深刻感受到明暗線的魅力后,筆者話鋒一轉:“明暗線,讓生活充滿詩意,你能運用明暗線來勾畫出你感興趣的、熟悉的事物嗎?請大家拿出畫筆,展開你的想象,開始繪畫之旅吧!”這樣的作業設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不但讓學生在創作之前就產生了強烈的繪畫興趣,還為學生的創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當前的美術教材雖然在內容、形式和色彩上都進行了相應調整,對學生的達標要求降低,且題材豐富多樣,基本上選自生活情境,然而,教師不得不理性地認識到:因為不同的地域環境與不同的生活背景,教材源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資源,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靈活有效地對教材進行取舍、重組與調整,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美術作業,鼓勵學生觀察自己的日常生活,從生活實境中找到繪畫創作的靈感,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達,培養學生的開放性、發散性和創新性思維。
例如,在教學完“游樂園”一課之后,筆者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生活中經常玩的游樂園的樣子,將身邊熟悉的場景用語言表達出來;再用課件播放莆田鳳凰山游樂園、莆田兒童世界游樂園等圖像,讓學生觀察對比不同的游樂園,找出游樂園的共同特征;最后,啟發學生用自己的想象設計一座有山海元素、凸顯莆田特色的“莆田新區游樂園”。這樣的作業設計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并鼓勵學生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帶著對莆田的熱愛而設計一座充滿期望與熱愛的家鄉游樂園,不但能讓學生以一種主人翁的角色投入創作,還能高品質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彰顯美術學科的育人價值。
長期以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被忽視,大多數教師只設計一份作業,限制了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美術是一門啟發學生創造“美”的課程,自然會有多種可能性。由此,教師應充分正視并尊重學生的差異,設計分層作業,給予學生多種選擇。對于能力強一些的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作業全面達標,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而對能力暫時落后的學生,則可以降低要求。基于以上認識,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差異化、分層性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使作業從傳統教師的“硬性要求”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
例如,在教學“春天的色彩”這節課時,筆者發現對于用水拓畫的方法來表現春天的色彩,幾乎有一半學生無法領悟。于是,在布置作業時,筆者便提出四種繪畫方法供學生選擇,分別是平涂法、點染法、滴染法和水拓法,并用課件分別展示了這四種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擅長自主選擇一種表現春天色彩的繪畫方法。這種分層次的作業設計能充分激發全體學生的繪畫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運用各自的方法進行表達,得到個性化的發展,高品質而又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發散思維。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們深受電子產品的影響,與同伴協作意識淡薄,導致社會交往能力嚴重缺失,而未來社會的競爭,離不開“與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因此,在設計美術作業時,教師可以使傳統的“單打獨斗型”作業形式向“協作共創型”轉變,這樣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而且會使學生在“資源互補與共享”中獲得成長,鍛煉合作能力,培養團隊精神。
例如,筆者在教學完“得獎啦”這一內容后,布置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作一個“校園小小文明者”獎杯的作業。筆者先利用課件按步驟展示黏合型獎杯的制作步驟,接著展示不同制作獎杯的方法。當學生對獎杯的制作方法與過程有初步的感知后,筆者再鼓勵學生將學校的文化特色、獎杯的價值取向等這些元素融入獎杯創作中。這樣的作業設計能促使學生間進行交流、互動,在策劃中讓學生的智慧碰撞。比如,有的學生制作獎杯本身,有的學生制作獎杯的杯托,有的學生制作獎杯的杯頭,有的學生制作獎杯的把手。最后學生一起將獎杯各個部分組合,組合之后再根據大家的觀點對獎杯進行繪畫。事實表明,這種合作型作業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而且能讓學生在“智慧碰撞”中共同成長,起到“1+1 >2”的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倡導“教—學—評”一致性,并這樣闡述:“尊重學生藝術學習的選擇性,以學定考,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專項考核。”[2]由此可見,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教師不能簡單地進行結論式評價,而要靈活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評價,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時作出調整。例如,教師可以進行諸如“你的人物架構比例再調整一下就更棒了”“在色彩搭配上,如果用上暖色調,也許整幅作品就更完美了”“如果再在作品上添加一些能彰顯節日氛圍的物件,那就更生動了”等評價。這樣的個性化作業評價指向性強,能讓學生體驗到被教師關注的幸福感,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助推學生素養發展。
《課程標準》的頒布與“雙減”政策的落地,為一線教師指明了教學方向,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更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教師要直面當前作業的現實困境,掌握美術作業設計的重要內涵,立足于學生素養發展而實現作業向趣味化、生活化、層次化、合作化轉型,讓學生在創作中有效發展審美力、想象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