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飛
旅行大概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旅行是對“未知”的探索——這探索中或許有不安,但更多的是洋溢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熱愛。
旅途中有意思、有意義的點滴記憶都是珍貴的財富,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呈現。游記是一種傳統而又浪漫的記錄方式,用文字展現美麗的山水,觸發愉悅的感受,抒寫對生命、自然、社會、文化的思考,是何等幸福的事!
“如何寫好游記”是否成了你的一樁心事呢?這里提供幾種方法給大家,希望同學們能學有所用。
(下文選用的學生作品均來自浙江省嘉興一中實驗學校)
寫游記要做到觀之有序、巧妙構思,絕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講究觀察方法,才能更好地謀篇布局。常用的方法有:
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景觀,使讀者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豐富生動的畫面。
離開“林海亭”,我們繼續沿溪而上。一路上,溪水潺潺流淌,發出清脆的響聲,回蕩在山間。不知不覺,就到了“九溪煙樹”,在這可選擇前往龍井村或楊梅嶺村。放眼望去,碧綠的湖水,如同一塊無瑕的翡翠,陽光灑在平靜的湖面上,星星點點。我們繞湖走著,一棵又一棵的樹緊靠著,曼妙的枝條垂到湖面,泛起一圈圈漣漪。再沿著石階向上,耳畔嘩嘩的水聲越來越清晰,一股清流從高處飛流下來,密密的水汽迎面撲來,沁人心脾,真的好愜意。
(沈欣?!堵尉畔藵尽罚?/p>
選段中寫到“沿溪而上”“繞湖走著”“再沿著石階向上”,表明作者采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生動地描寫了潺潺的溪水、安靜的山林、碧綠的湖水、曼妙的枝條……著重寫水,聽聲音、看色彩,讀者跟隨文字可以充分感受到九溪十八澗獨特的魅力。
移步換景的特點是:一處一處地寫。值得注意的是,寫時不必面面俱到,而應精心剪裁,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避免記流水賬。再來看下面這個文段:
環顧四周,是連綿不斷的沙丘。在這里,風是最頑強也是最優秀的雕塑家,百萬年的不懈努力,造就了這些此起彼伏、光滑無瑕的沙丘。一點點消磨,一寸寸堆積,沙漠在移動著。繼續前行,踏著覆有黃沙的路,眼前出現了一片山谷,植被茂盛,這便是月牙泉。越走越近,我終于看清了那汪橫臥在沙漠之中的泉水。沙漠之上,天空如水洗般一塵不染,蔚藍的泉水波瀾不驚,碧綠的水草在水中輕輕搖曳。泉水并不深,稍稍著眼于遠處,便可發現泉水的那一邊極淺,水搖搖晃晃地向前,走了沒多遠便被沙漠無限的干涸枯竭所吞噬。
(封珺之《此行,為了月牙泉》)
我們都知道,在沙漠中行走,看到的景色其實是比較單一的。但作者筆下的景象并不單調,這應當歸功于她的“取舍”。奔赴月牙泉的路程不短,一路上的景色不可能一一寫下來。抓住連綿不斷的沙丘和不同距離下看到的月牙泉來寫是“取”;忽略其他無關緊要的景色,就是“舍”。這樣的表述,重點突出,一目了然。
定點觀察受范圍的限制,觀察者須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進行描寫,變換距離、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蘊含的正是這個道理。
多美的景色啊,天空一派清明,也無風雨也無晴,蕩滌著我的身心!近處的青草地展現著略帶憂思的綠,仿佛要隨著天空走到世界盡頭。略遠處,有駿馬在奔騰。我看到馬身上優美的線條,仿佛有著上天賜予的超凡力量和強健的靈魂。我不由得信了那句話:“馬是最完美,最值得人們喜愛、信任的動物?!备h處,依稀可見將軍泡子的粼粼微光……
(趙俞《重游烏蘭布統》)
這段文字寫得很有動感。作者立足于山坡,采用移動鏡頭的方式,先近距離觀察青草,再把鏡頭拉遠,略寫遠處的馬、更遠處的將軍泡子;先仰拍,寫天空的特點,再俯拍,寫地面的景物:極富層次感。
定點觀察寫景也可以集中筆力,描寫單獨的景物,也就是采用特寫鏡頭將觀察對象寫得具體而細微。
這是另一番仙境:天花板上垂下的光導纖維,由淡變深,在白色與棕色的相互配合下變成了最漂亮的模樣。嶄新的書整齊而又安靜地躺在書柜上。悅耳的音樂流淌著,在柔和燈光的照射下,每一本書都閃爍著光芒。我忍不住想親吻它們,抑或是變成一本書,藏匿于書柜中,靜靜地享受這片刻的美好。
(吳香蕓《走,一起去蘇州》)
作者用詩歌一般的文字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宛如愛麗絲仙境的獨特書屋,細致且富有想象的描寫極有畫面感。最后將鏡頭定格于柔和的燈光和嶄新的書本上,讓人備感安寧、愜意。
蒙田說:“每件事都有上百個部分、上百張面孔,我只選取一個?!彼裕灰噲D在游記中描述你所見到的所有景象,你應當縮小鏡頭的范圍——找到最觸動你、最有感慨的地方,確實有收獲的地方,才能激發到讀者。
一路上,偶爾可以看見梅花在霧中開放。到達山頂,一行人下了纜車,順著階梯在霧海中穿行。繼續前行,我們來到了著名的景點——“天空之鏡”。人群在全透明的階梯上緩慢移動:那些膽大的,說說笑笑,時不時停下來擺出各種pose 拍照留念;有的面容凝重,小心翼翼地移動著腳步,不敢多作停留;還有一些人雙腿發抖,寸步難行,只能在同伴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挪動著……
(朱文澤《霧山游記》)
從上山到登頂,總共用了兩句話,用筆非常簡練。作者著力描寫了游客在全透明階梯上的不同神態和動作,細節描寫突出,令人身臨其境。顯然,在這趟旅行中,作者對全透明的階梯印象最深,看到、聽到以及感受到的最多,因此不吝筆墨。
清朝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文章非實不足以闡發義理,非虛不足以搖曳神情,故虛實常宜相濟也。”在游記中采用虛實結合的方法往往能賦予事物多層次感,并使思想情感表達更具豐富性和深刻性。
環顧四周,蒼蒼莽莽,綠色草地布滿了土丘,無言之中一種磅礴的氣勢噴薄而出。恍惚間,我仿佛看到了此地主人的身影,他意氣風發,叱咤風云。“想什么呢?”朋友的聲音喚醒了我的沉思,風吹過,消散了一切,只留下了這片土地與歷史,講述著那時的盛況與輝煌。
(萬鈺鑫《且行且記——游良渚遺址有感》)
良渚的故事和文化需要細品慢嚼,也需要欣賞者通過一定的想象來感受其盛大。結尾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在獨特的景色中融入想象、思考與感悟,既帶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又讓人深深感受文化之魅力……
游蹤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諸筆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見情。實寫,表現景觀之奇麗精彩;虛寫,表達情思之含蓄蘊藉。當然,虛實相生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磨煉、積累。
旅途中除了美麗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與之相關的人文資料,如神話傳說、鄉風民俗、名人軼事、詩詞典故、碑文楹聯等不可忽視。在游記中加入“文化”的元素,可以豐富內容、提升質感。
在斑駁的石基上長著苔蘚,從被染綠的墻壁以及屋脊上殘存的紋飾中可以感受到煙雨樓的往昔。其實,早在晉代煙雨樓就已經初具雛形?,F在矗立的這座樓是1918年重建的。從正門進入,“分煙話雨”四字映入眼簾,出自“分煙話雨伊人去,落花還戀靜夜雨”的詩句,營造的朦朧美自然不必多說。古代文人墨客,到底有多少人曾來此“分煙話雨”呢?僅乾隆皇帝,就曾六巡江南,八次駐蹕嘉興南湖并登臨煙雨樓,題詩十五首。
(王煦凱《走多遠,還是家鄉好》)
南湖是嘉興人的驕傲,上面這段文字是作者在游覽煙雨樓時的所見所感,在描寫中又補充了文史資料,從建樓歷史到文人墨客的題詩,再到乾隆皇帝八次登樓,拓寬并加深了讀者對此地的認知。字里行間流露著自豪感,也讓讀者頗有收獲。
文化含量豐富的景觀總是更能引發人們對歷史、現實、社會、人生的思考,在相對深刻的文化思想中關注并發掘現象的本質。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寫作視角上尋求突破,人物視角可以轉換為事物視角,看下面的片段,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是一片葉子,生長于稻城亞丁。稻城最美的季節是每年的6 月至10 月中旬,我在這個時節從碧綠漸至深紅,并最終被風姑娘輕輕帶走……
風速不快,足以讓我欣賞沿途的迷人風景。那些背著包、手中拿著樹枝充當登山杖的游人大概也是這么想的。他們背著繡有當地特色紋樣的背包,或是扛著相機,將亞丁裝入膠卷相片中,或是掛著一串念珠邊走邊虔誠地祈禱著。這些可愛又善良的人們一定是神所保佑祝福的吧!否則,他們的臉上為什么總是一直掛著燦爛的笑容呢?風姑娘將我放在了一匹上山的羊駝上,頸間的駝鈴環佩叮當,輕奏著悅耳的樂曲……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五色海。
(謝子欣《葉與稻城》)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阿來的一篇游記《一滴水經過麗江》,作者受到啟發,以“一片葉子”為特殊的寫作視角,通篇采用擬人化修辭手法,景色富有意境,經歷富有趣味,讓人過目不忘。
古人云:“義雖深,理雖當,詞不工者不成文?!闭Z言作為思維的載體,對表達思想、提升文章品位至關重要。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寫景的古文,表達凝練而又雅致,很有張力,值得我們認真學習領會。作為學習者,我們還需“紙上談兵”。
最后推薦一篇文言游記,值得細讀。
◎葛善其
“出湖山外得清游,秋老西溪天水色?!彼脑轮醒橙?,天色陰沉,不見天日,聽聞雨天西溪最為秀麗,遂與友六人前往一游。
自大路向北行數百步,見一大石,其上刻“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八個大字。從口入,緣林蔭小道前行。夾道芳草鮮美,大樹遮天。有一樹夾雜白花,僅一拇指大小,靈巧秀氣,令人喜愛。
吾向來不喜乘船,然聞之船游西溪為正宗,因乘一船,北行一里許。坐船上,青草、野花之息撲鼻而來,樹上鳥鳴聲聲入耳,頓覺暢快。有時溪水極狹,寬只二十尺許;有時又極為開闊,小舟一葉漂之湖上,頗有滄海一粟之感。岸邊絕少奇樹怪石,中有一樹幾近水面,樹冠之處則上抬;更奇者,其枝干若蛇之軀體,蜿蜒而上,悚然驚人。
船就岸,仍不覺。余友宏銘呼我,乃去。岸上之景無異于諸地,而唯其湖水最奇。其水色“比之含煙新柳則較濃,比之脫籜初篁則較淡”,水中有魚,戲于蓮葉間,或佁然不動,游人臨之,則倏忽遠逝。遠山之景妙哉,薄霧環于其腰,與天蒙蒙然相接,令游人欣然忘返。
步于石徑,向北,未幾則至一街,名曰“慢生活街區”。百姓居焉,賓客游焉,古時天子亦至焉。相傳南宋初年,高宗難渡,幸西溪,曰“西溪且留下”,初欲建都于此,后移址鳳凰山,此五字于今仍存于此也。
小憩半時,且去。吾仍戀戀不舍矣,無奈時已不早,夕陽在山,只得乘車離去。
此游令吾領略西溪之何美,祖國河山之何美。唯一不足乃未能盡其景,不知何時能再至此一游!
作者以文言形式寫西溪,寫法甚妙!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無痕切換,景色描寫錯落有致,頗具層次感。長短句交替使用,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用詞精妙灑脫。此外,文中還化用了不少名人名篇的句子,令文采斐然。用文言來表達所見、所感似乎更加契合西溪之美,對讀者而言,亦不啻是一種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