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教育的情調》是一本被很多北美大學教育學院列入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的教科書,是教育現象學重要開創者、加拿大著名教育學者、北美教育研究學會(AERA)“課程和教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馬克斯·范梅南教授與深圳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博士生導師李樹英教授合著的經典之作。
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尋找教育情調的旅程。書中探討了“教育的敏感和機智”“了解孩子充滿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體驗”“表揚和肯定的重要性”“紀律的教育學意義”等16個話題。
雖然是教育學的專業作品,但全書文字淺顯易懂、表達流暢,沒有艱深的理論和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而是基本上采用故事的形式展開。所探討的16個話題,都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常見現象入手,通過分析現象背后的教育學意義,讓老師、家長明白,大人所看到的、以為的孩子的世界可能并不是像我們自己認為的那樣,誠如書中所說:“作為教育者,無論我們的舉動多么充滿善意,我們的言語和行動所表達的情境仍然可能與孩子體驗到的那種情境根本對不上號?!?/p>
5 月12 日,廣東省甘露名師工作室特邀《教育的情調》合著作者李樹英教授,圍繞“追求‘完美’的幼兒園老師”“教室里‘沉默的大多數’”“總想在孩子身上得到自己期待的/預設的答案”等現象話題,開展了一場“基于兒童的談話”,在一個個最貼近兒童真實生活的教育現象中,探索兒童的秘密,了解兒童的成長。
借此機會,我們也把“聚光燈”對準《教育的情調》和李樹英教授,了解本書背后的故事,進一步探尋、體悟本書帶給我們的啟發和思考。
對話Q&A:
《幼兒100(教師版)》:大家都特別喜歡《教育的情調》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情調”二字,充滿了溫度和人文氣息。但這本書的原版英文書名為《The Tone of Teaching》,如果直譯的話,可能就叫做《教學的調子》了。請問當時您在改譯時,是怎么考慮的?
李樹英:情調通常指感覺、知覺的情緒色調,也就是同感覺、知覺相聯系的情緒體驗。有的人把教育學誤讀為是信息和技術的疊加,其實教育學蘊含著更多的人文性,是有溫度、有情感的。所以我把“調子”改譯成“情調”,就是想要突出“教育是一種情感的體驗”。教育情調的核心在愛,把愛獻給每個孩子,在教育活動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調;教育情調的表現在情,在教書育人的細微處見真情,在共同成長中享受教育的情調。
另外,我把“教學”也改譯成“教育”,是因為“教育”相比“教學”內涵更加豐富,除了有“術”這一層面的“教”,更重要的是還有促進、培育、引導、影響的“育”的意思,我覺得這是比“教”更重要的東西,也是教育現象學所強調的。
《幼兒100(教師版)》:《教育的情調》最早是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的,2015年,您和馬克斯·范梅南教授合作,又對這本書進行了改寫,并在中國出版。請問,這次改寫主要增加了哪些內容?加拿大的教育環境和中國的教育環境不同,原著出版至今又相隔了40多年,如何給中國讀者帶來與時俱進的思考和啟發?
李樹英:因為要面向中國讀者,所以我和范梅南教授在合作改寫時,在原書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經常發生在中國老師、家長身上的生活體驗小故事,以增加可讀性,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為了讓中國讀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現象學”提到的概念,我們還增加了比較多的中國文化元素,將“教育現象學”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思想文化精髓進行聯系,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其更具有中國特色。比如教育現象學里提到教師“替代父母”的關系,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倡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以說不謀而合。只是我們如何理解“父”“母”的角色定位,怎么去把握“替代”的分寸,這是需要思考的。
作為“教育現象學”的代表之作,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老師、家長明白,大人所看到的、以為的孩子的世界,可能并不是像我們自己認為的那樣。教育現象學是一門探究教育生活現象及其體驗的學問,是一門探討成年人如何與孩子相處的學問,它以日常生活為原點,讓我們始終對教育的生活世界和體驗保持一種敏感,保持一顆好奇之心。這是相對經典和雋永的,是我們教育人始終要遵循和追求的,它不會過時。
《幼兒100(教師版)》:“教育機智”一詞在書中反復提及,指的是一種“即興的、臨場的反應能力”。但這似乎有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您是如何理解“教育機智”的,一線教師又該怎樣培養自己的“教育機智”呢?
李樹英:“機智”這個詞,在英文原著里是“tact”?!艾F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曾經說過,教育不僅是一門技術,還是一種“機智”(tact)。這是因為教育的過程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可能發生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這就要求老師具備特殊的素養:一種融入身體的敏感性、一種臨場行動的“急智”。
相比具體的方法和技術,“教育機智”確實沒有現成的理論知識,沒有具體的技巧,也沒有固定的規則,不是大規模的批量式培訓就能訓練出來的,只能通過大家聊天、講述自己的故事,以及做一個“有心人”,不斷記錄、反思教育故事等“非技術性”的方式才能慢慢提高。
《幼兒100(教師版)》:《教育的情調》是一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值得一讀的好書,對于幼教工作者而言,您覺得這本書會讓大家在哪些方面更有收獲?
李樹英:對幼兒園的老師們來說,其實大家在關注兒童,“看見”兒童方面相對來說都做得比較好,但我希望大家看了這本書后,能夠用教育學的專業眼光去關注兒童的獨特性、關注兒童的體驗,讓每一個孩子能夠真正地被“看見”。
在書里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孩子獨自在外頭跳繩,一名路人和一名關心這個孩子的老師都能“看見”孩子,但這兩個人“看見”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路人看見的,似乎是記憶中熟悉的跳繩的景象,而老師看見后會想,這個孩子為什么一個人跳繩呢?是不是不合群、沒有同伴,會不會內心有點孤獨?孩子為什么不回家跳繩,他的家庭背景、父母關系怎么樣?這樣的“看”才是教育工作者用心的獨特的“看”。
我希望大家在讀完這本書之后,對于我們怎么和兒童相處有進一步的思考。希望大家都能努力成為一名有“敏感性”和“好奇心”的老師,在教育學的技術思維層面之上,多一點敏感、多一點機智、多一點溫度、多一點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