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幼兒園 楊玲娟
提供富有游戲精神、尊重幼兒主體性的科學區角材料,是萌發幼兒科學操作興趣和科學探究愿望的重要保障。而課程游戲化理念的融入,可以讓科學區角材料的投放更加適合幼兒、更好地服務于幼兒。
在班級的科學區角中,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活動材料。在這些材料的收集和提供中,我們除了關注材料的目的性、發展性,還必須明確幼兒的主體性原則,滿足幼兒游戲化的需求。
1.集體活動中的延伸材料
有了前期的集體活動經驗,幼兒對材料的了解更為充分——知道具體的操作要求,對材料的興趣也更為濃厚。在集體活動中,由于時間的限制,有的幼兒可能無法充分地操作材料,有的幼兒則會出現操作失敗的現象,而將延伸材料投放到科學區角中,幼兒便可以繼續進行探索和發現。
2.幼兒感興趣的生活材料
生活中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大自然中的天氣、植物、動物等都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小區里的各種標志、垃圾分類圖示也是幼兒新的興趣點;商場的逃生路線、電梯的工作原理、廣播聲音的來源……生活中這些有趣的現象可以讓幼兒提出無數個“為什么”。因此,教師可以圍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材料投放,將生活中的內容游戲化,將教育的過程變成游戲的過程,將科學區角活動變成幼兒獲取愉快體驗的活動。
3.教師自制的游戲化材料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教師的知識獲取有著極為明顯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幼兒的興趣需求與發展情況,在網絡上尋找適宜的、可供幼兒動手操作的游戲材料。通過操作,幼兒可以獲得一定的科學經驗,從而促進其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4.收集、購買的成品材料
大班幼兒的能力相對小班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材料的提供上要求也更高了。在提供游戲材料時,除了自制材料,必要的成品材料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當幼兒在記錄、比較物體的重量時,需要用到電子秤、天平這些精密器材。如果使用自制的天平就容易影響幼兒操作結果的準確性。因此,為了保證活動順利開展,我們便需要選擇更加準確的成品材料或器材。
相同的材料若使用不同的投放方式就會有不同的游戲效果。因此在投放游戲材料時,我們需要根據幼兒的能力特點考慮投放的層次性、空間位置、適宜性原則。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關注材料的輔助效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科學區是面向全體幼兒開放的,在提供科學區角材料時,我們必須考慮到不同幼兒的操作水平,并提供具有層次性的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游戲需求。在大班科學區中,我們提供了“鏡像拼圖”的游戲材料(不同形狀和顏色的圖形、垂直鏡片);在游戲過程中,我們設計了三種難度類型:
難度一:利用所提供的圖形和鏡片進行操作擺弄,發現鏡片中的變化,感受鏡面成像的有趣現象。
難度二:增加“挑戰卡”(不同的拼圖成像),通過對圖形的組合拼搭,使鏡中的成像與“挑戰卡”上的圖案相同。
難度三:增加記錄單,并擴展幼兒操作的自由性。讓幼兒在班級里自由選擇材料,在鏡片前進行組合,并記錄自己的鏡像結果。
科學區的材料比較多,如何保證這些材料都能讓幼兒合理地使用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投放材料時關注相似玩具的分類問題。例如,我們可以根據材料的性質將其分為磁類、水類、風類等,相同類型的材料擺放在同一個位置,這樣便于幼兒進行類似材料的比較。而且,我們可以再設計一個主題推薦區,結合班級主題的開展情況投放相應的材料。
教師在提供科學區角材料時,應關注材料的游戲性原則,以此促進幼兒主動探索。通過自主游戲的方式,幼兒對材料進行觀察、操作、比較、分析,從而積極地了解材料的特征,發現生活中的科學規律,并從中提高自身的的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
例如,為了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我們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主題活動“昆蟲大不同”的材料,通過比賽的形式請幼兒自由組合,比較和發現不同昆蟲的區別。同時我們將游戲理念融入其中,使幼兒的觀察不再是一種任務,而是一種游戲過程,在觀察過程中,幼兒獲得了愉快的游戲體驗。
科學區角活動是幼兒主動探索的活動,在提供科學區角材料時,我們需要提前預設幼兒對材料的使用情況。對于一些簡單的、直觀的、幼兒熟悉的材料,我們可以直接提供給幼兒;但對于一些有難度、易破損的材料,則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操作介紹,或者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操作步驟圖供幼兒參考。
在課程游戲化理念下,有效投放適合幼兒的科學區角材料可以使科學區角活動更加生動、豐富、有趣。這一變革對幼兒科學區角游戲活動的有效開展具有明顯的幫助,但加入了課程游戲化理念并不能保證我們所提供的材料就是完美的材料。幼兒在實際操作這些材料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是正常的,但要使科學區角材料更為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們必須結合大班幼兒的實際操作情況,發現幼兒操作中的問題,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據此進行材料的調整與更新,這樣才能真正提供幼兒所需要的科學區角材料。
作為教師,在科學區角活動中,以下問題值得我們重點關注與思考:
1.材料是否符合大班幼兒的興趣需要?
2.材料的層次性能否滿足不同幼兒的操作需求?
3.材料本身是否耐用?能否保證幼兒的操作?
4.幼兒對材料是否熟悉?能否按照要求操作?
5.活動目標是否達成?材料對幼兒科學探索的作用是否明顯?
6.關注幼兒在操作中提出的想法,后續還可以進行哪些延伸?
在一次科學區角活動中,幼兒對旋轉的陀螺產生了探究興趣,考慮到成品玩具更為耐用,且能給予幼兒更加愉快的游戲體驗,于是,我們在科學區提供了成品陀螺。但是通過實際觀察,我們發現幼兒對這份材料的使用僅局限于操作擺弄,以及比較誰的陀螺轉的時間長,而并沒有進行記錄。為此,教師便對以上提出的六個問題再次進行思考:
問題1:材料能滿足幼兒的興趣,但不能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問題2:對大班幼兒來說材料的玩法較為簡單,不能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
問題3:材料耐用性強,但操作單一,無法激發幼兒的持續興趣。
問題4:幼兒能按照要求操作材料,但沒有進行記錄。
問題5:材料對幼兒科學探索的作用不夠明顯,僅達成了操作目標,未達到記錄目標。
問題6:材料局限了幼兒的發散性思維,活動沒有拓展的空間。
1.材料本身較為簡單,操作步驟單一,幼兒難以建立持續性興趣。
2.材料缺少難度層次。
3.材料對于幼兒活動目標的達成缺乏幫助。
4.幼兒的探究目的和探究意識較為薄弱,活動要求不明確。
1.材料需求化
明確科學區角材料提供的本質意義,在關注幼兒興趣需要的同時,必須重視其發展需要。教師在原有成品陀螺的基礎上,增加了陀螺白模,還提供了紙片、吸管、彩筆等材料——以多樣化的材料操作和效果呈現,改單一性為多樣性,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在多樣化的操作與探索中建立幼兒的持續興趣。
2.難度呈現層次化
教師創新玩法,豐富難度層次。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成品陀螺、陀螺白模,或選用紙片自制陀螺。成品陀螺最簡單,可直接進行操作;陀螺白模沒有圖案,幼兒可以用不同顏色的彩筆繪畫線條、形狀等,在各類陀螺表面進行裝飾,觀察旋轉后陀螺表面裝飾物的變化;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選擇紙片、吸管等材料自由設計陀螺的大小、形狀、顏色等。
3.記錄表單創新化
幼兒探究目的較弱,間接導致了記錄意識不明確,對此,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記錄單的作用,幫助幼兒提高探究意識。考慮陀螺轉動后以圓形呈現,教師便在原有記錄表上進行了創新,將方形的記錄區改為圓形,同時將簡單的勾寫改為涂畫,便于幼兒在圓形區域將陀螺轉動時的效果進行直觀地記錄。并且,教師還在科學區設立“我的科學秀”板塊,供幼兒在科學區的記錄表上進行展示和分享。
4.開拓幼兒的創造性
科學區角的作用,除了讓幼兒進行豐富的科學操作和感知外,促進其科學思維的開拓性發展也是教師關注的重點。教師在幼兒共同制定的區域公約的基礎上,尊重幼兒主體性原則,營造寬松、自由的科學區角環境,鼓勵幼兒大膽創新,同時,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的發現和問題,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幼兒積極思考,開拓其發散性思維。
更新了游戲材料之后,我們發現選擇更新材料的幼兒明顯增多,在區域游戲或自由活動時,我們經常能看到幼兒選擇更新材料進行操作。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更喜歡陀螺白模和自制陀螺,會用不同的形狀、線條等進行裝飾。圓形的記錄單對幼兒來說記錄起來更加方便、快捷了,記錄的效果也更加直觀。同時教師還發現,幼兒自主利用“我的科學秀”這一板塊,將自己還未完成的記錄夾在最下方,以便下一次活動時繼續記錄。幼兒通過操作發現陀螺旋轉后所有的裝飾最終都變成了圓圓的一圈線條,這是為什么呢?對此,幼兒就自己的記錄和發現提出了新的問題并展開談論,探索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
若要合理投放大班科學區角材料,必須正確理解課程游戲化所提倡的理念。我們要將活動材料游戲化,保證幼兒獲得愉快的游戲體驗,確保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只有通過實際活動,我們才能確定提供的材料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符合課程游戲化理念下所追求的適宜的科學區角材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