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付文中
2005年,美國著名兒童與自然關系研究專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一書中指出:“當今孩子在室內電子屏幕前待的時間太長,而在戶外自然中度過的時間又太少,以至于患上了‘自然缺失癥’。兒童因疏遠自然或缺失自然體驗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各種感官能力退化,患注意缺陷多動癥,身心疾病高頻發生等。”如今,許多學界專家和家長紛紛認識到戶外自然體驗對幼兒身心健康的益處。而自然體驗帶給幼兒的益處不僅止步于身心健康方面,國內外近幾年發表的一些重要科學成果讓我們看到了自然體驗給幼兒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好處。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否會受到學習環境特點的影響呢?譚雅·理查森和簡·穆雷2017年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早期兒童發展與護理》(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上的一項研究成果給出了答案:環境尤其是兒童與環境的互動,影響著幼兒的語言能力,學齡前兒童在自然環境中所使用的語言比在室內課堂和室外非自然課堂中所使用的語言更豐富——這項研究比較了幼兒在室內課堂、室外非自然課堂、自然環境(森林學校環境)三種不同學習環境中所使用的英語語句質量,進而探索出環境特征與幼兒語言質量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系。當時有4名4~5歲的兒童參與了該項研究,其中2名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高于預期,1名達到預期水平,1名低于預期水平。在性別、交流、語言發展水平方面,4名幼兒在班級中均具有代表性,他們在三種環境中參加日常活動時,都隨身帶有錄音設備。隨后,研究組使用類符和形符比這一經常用于測量詞匯多樣性的方法,分析他們的語句質量。室內課堂和室外非自然課堂中的學習活動和相關材料都是由教師有目的地設計和安排的,并且大部分活動均由教師主導。相比之下,自然環境中的材料僅由森林中的自然存在物組成,活動是由幼兒自發開展的。
該此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幼兒的語言質量因環境的不同而不同。4名幼兒在自然環境中使用動詞的頻率均高于其他兩種課堂環境,這一結果反映出幼兒在自然環境中的活動種類更多樣、活動量更大。4名幼兒待在自然環境中時,其中3名幼兒所使用的感嘆詞和形容詞都比較豐富,而多頻次使用豐富的感嘆詞反映出幼兒對周圍自然環境的興奮和享受,也反映出幼兒待在自然環境中時更樂意自由地表達。然而,3名幼兒在自然環境中使用名詞的頻率卻低于室內課堂和室外非自然課堂。名詞的使用頻率較低,反映出幼兒在自然環境中參與一項活動所花費的時間比在課堂環境中所花費的時間更長。總的來說,上述調查結果支持這樣的觀點:與室內課堂和室外非自然課堂相比,在自然環境中的體驗更能積極地影響幼兒的語言質量。這一研究啟發我們,給予幼兒更多的在自然中活動的時間,可以潛在地提升他們的語言質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天生喜歡在自然中玩耍。自然游戲即自然玩耍,是指個體在自然環境中所進行的未正式組織的、自由選擇的、開放式的、互動式的一種游戲形式。歐美國家已經創建了許多自然幼兒園,自然幼兒園里的幼兒平時會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自然游戲。自然游戲對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具有積極的影響。朱莉·恩斯特和菲爾道斯·布爾卡克2019年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的一項成果也印證了此項研究結果。朱莉·恩斯特和菲爾道斯·布爾卡克通過四個試點研究來探索自然游戲對幼兒的好奇心、創造性思維等四個方面的影響,每個試點研究只關注其中一個方面的影響。兩組幼兒參與了這項研究:一組在自然幼兒園就讀,另一組在高質量的、基于游戲的非自然幼兒園就讀。所有參與者在學年開始時完成預測,在學年結束時完成后測。測量數據主要涉及幼兒在好奇心、創造性思維等四個方面的發展。隨后,測量結果被用以比較兩組幼兒在四個方面的發展情況。
以好奇心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試點研究1的結果表明,同非自然幼兒園里的幼兒相比,自然幼兒園里的幼兒明顯表現出更強烈、更成熟的好奇心。以創造性思維為研究對象的試點研究3的結果表明,同非自然幼兒園里的幼兒相比,自然幼兒園里的幼兒在創造性思維方面得到了更多的發展。由于在試點研究3中,非自然幼兒園組僅有11名幼兒,為了增加效度和可信度,研究組也將自然幼兒園組的數據在其他6個地點同步實施,并與參加藝術學前教育項目的公開數據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同參加藝術為基礎項目的幼兒相比,自然幼兒園組在創造性思維等幾個方面均得到更明顯的提升。因此,教師在平常應多帶幼兒走進自然,允許他們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游戲,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為發展其創造性思維奠定良好的基礎。
促進幼兒與自然的聯結離不開兩個重要因素:幼兒的社會關系及其在自然中的直接體驗。迪普蒂·哈羅德、瑪麗亞·G.阿雷金-安德森2018年發表在國際重要期刊《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上的一項成果探討了參加自然幼兒園與自然的聯系以及幼兒對自然態度的關系。親生命性是指人對自然或其他非人類生物的親近感,這種親近感可以通過自然體驗和社會互動來塑造和加強。這個案例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名叫艾娃(Ava)的小女孩,她在3個月內堅持每周在自然幼兒園學習2天。艾娃剛參加這個項目時3歲多,研究結束時剛滿4歲。該自然幼兒園位于一所自然中心內,且該自然中心里有便于幼兒接觸的、具有當地生態特色的幾英畝土地以及若干條小徑。研究者通過行為觀察、拍照、錄視頻、采訪、錄制幼兒聲音等方式,來收集幼兒對自然的態度及其行為變化方面的相關信息。
研究結果表明,在3個月內,艾娃對自然的態度經歷了從厭惡到好奇再到欣賞的變化歷程,與成人以及同齡幼兒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她的這一變化。艾娃多次仔細觀察同齡幼兒以及在自然幼兒園工作的成人是如何通過言行來表達對自然界的親近和興趣,他人對自然的言行舉止影響著艾娃的自然觀。另一方面,直接的自然體驗強化了艾娃與自然的聯系,塑造了她對自然的積極情感。研究者從三個方面論證了直接的自然體驗給艾娃帶來的積極改變:其一,直接體驗使艾娃得以將她通過間接學習(主要是指她與同齡幼兒以及成人的互動)所獲得的新理解應用于實踐之中;其二,自然幼兒園為艾娃對自然進行頻繁的、長時間的、始終如一的接觸帶來了便利,直接體驗使她對自然元素感到舒適;其三,直接體驗為艾娃提供了輕松進入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危險性的自然環境之中的機會。
艾娃剛進入這一項目時,她對自然持有典型的厭惡情緒和以人類為中心的態度,這種態度與“親生命性”假說相悖。3個月后,艾娃的態度和行為展現出更為積極的、以生物為中心的親生命性,她表現出好奇心、驚奇感、直接接觸自然元素的愿望、對自然尤其是非人類生物的欣賞和關心。這項研究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參與自然幼兒園的幼兒,其對自然的性情和態度是如何從厭惡或不舒服逐漸演變為親近和關心。雖然在自然環境中的直接體驗以及同齡幼兒的影響在艾娃與自然的情感聯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她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也受到自然幼兒園中成人的調控。成人在幼兒早期的自然教育/生態教育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他們可以通過有意的但非指令式的方法來促進幼兒與自然的聯結。這一研究啟發我們,自然體驗可以培育幼兒對自然的親近感和關愛意識,只有在童年時真正體驗過自然、與自然建立起聯結,幼兒將來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的人。
自然是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課堂、最好的老師,它不僅能給幼兒帶來身心健康方面的益處,還能帶來其他重要的益處,例如,提升言語能力,激發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培育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意識等。哪怕是少而小的自然體驗也能給他們帶來深遠的影響,但要充分發揮自然對幼兒的積極影響,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例如,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師應該在幼兒園或學校的運動場地及其附近區域保留花草樹木和綠地;教師應該將課程拓展到戶外自然中,開展以自然為基地的教育,并利用好課間休息時間,讓幼兒在短暫的休息中獲得自然體驗;家長應充分認識到自然體驗對幼兒的重要性,以身作則,主動陪伴幼兒進行每天至少一小時的戶外自然體驗。家庭、幼兒園、政府部門等各方力量,應給予幼兒更多的“自然體驗時間”,彌合幼兒與自然之間的“溝壑”,治愈他們的“自然缺失癥”。總之,研究和宣傳自然體驗對幼兒的發展大有裨益,有助于培育幼兒的生態環保意識,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