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稱,“宗棠有霸才”,其實左宗棠是一個十足“霸蠻”的湖南人。但霸蠻歸霸蠻,左宗棠在教育子女方面,卻是心細如發,著稱大智慧,這從他花錢的方式,就能看出來。
對家人“苛刻”對外人大方
細節最能洞悉人性,說說兩個細節:
其一,左宗棠對家人很“苛刻”,他長年在外當官打仗,夫人在湖南老家,拖家帶口,一大堆人,但左宗棠每年給家里只寄200兩銀子。左宗棠缺銀子嗎?錯,朝廷每年撥給他個人的養廉銀子就有二三萬兩。
此外,他常年帶兵,經手大量的軍餉,尤其是西征新疆,從朝廷到地方,多方籌集軍費。據統計,六年間累計軍費花費不低于6000萬兩。在清朝,這可是帶兵主官一筆了不得的油水,但左宗棠卻并不貪占一絲一毫。
其二,左宗棠是個愛錢如命的吝嗇鬼嗎?又錯。他的下屬劉典去世,他一次性便給了其家屬6000兩銀子撫恤。長子孝威在京趕考時,他還特地囑咐兒子去錢莊取1000兩白銀,設立資助湖南籍貧困考生回鄉路費的“獎學金”。孝威不重視此事,讓一個人品不咋的的同學去取錢,左宗棠知道后,還寫信罵了兒子一頓。
散財打消后人依賴心理
作為當時著名的官場“怒漢”,左宗棠一直遭到同僚的非議與彈劾,卻沒有貪污受賄之類的指控。在崇尚奢靡享受、動輒“滿漢全席”的大清朝,左宗棠絕對是一股清流。
他本人如此,希望家人也這樣。68歲那年,左宗棠曾寫下一紙遺書:“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輒隨手散去,爾輩宜早自為謀。”尤其是作為貧寒出身的大員,左氏最為擔心的是暴發戶心態毀了后人,所以次子孝寬修繕舊屋,也遭他痛罵:“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習氣,令人笑罵,惹我惱恨。”
正因為見到太多被錢財敗壞的子弟、家族,左宗棠認為世上最大的悲劇就是后人“愚而多財”,因此他一直在避免自己家人陷入“富貴陷阱”。
除了每年給家里寄200兩銀子,左宗棠的余錢都用于扶貧救災和修城墻、辦書局書院、資助西征軍糧餉。在福建時,聽說魚雷、水雷威力大,他還自掏巨款,購買一批魚雷、水雷來裝備海軍……他用這種散財方式,讓后人徹底打消依賴心理。
(摘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