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的小李畢業后,經他人推薦參加并通過了某證券公司的面試,在該公司金融業務部門工作。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口頭約定每月工資為1萬元。小李稱,其在職期間,證券公司未向其發放工資,他一直在通過微信等方式,要求辦理入職手續。9個月后,證券公司口頭要求小李離開。后小李申請仲裁,要求確認雙方在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存在勞動關系,證券公司支付違法解除勞動關系賠償金、工資、未簽訂勞動合同兩倍工資差額以及未休假工資等損失。證券公司主張,小李是在公司進行實習,身份是運營實習生,實習期間不發放工資。仲裁委出具裁決書后,雙方均不服,并起訴至法院。
北京市西城法院審理后認為,小李向法院提交了大量的微信聊天記錄、工作檔案、視頻照片等證據,證明其在職期間接受證券公司領導安排,從事產品調研、會議記錄、整理數據等工作,并且多次向部門負責人催辦入職手續。證券公司雖主張小李系實習生,但考慮到小李進入證券公司時并非在校大學生,證券公司亦未就雙方已約定小李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公司等進行舉證,故法院對證券公司的陳述不予采納。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綜合以上信息,最終法院判決確認小李與證券公司存在勞動關系;證券公司支付小李工資、未簽訂勞動合同兩倍工資差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共計20余萬元。
(摘自《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