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中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寶應成為新四軍蘇中抗日根據地和人民解放軍蘇中解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譜寫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和人民解放軍在寶應的輝煌歷程,展現了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之間深厚濃烈的軍民魚水情。
初到寶應:軍民關系的建立
為了鞏固和發展淮南抗日根據地,策應江南新四軍部隊向北發展,八路軍南下部隊向東發展,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中原局決定新四軍五支隊和四支隊七團,八路軍第五縱隊第六八七團,共同開辟淮寶根據地。根據江北指揮部命令,1940年8月2日,由羅炳輝、周駿鳴、張勁夫、馮文華組成淮寶戰役指揮部,發動淮寶戰役。8月15日,韓頑三十三師大部被殲,開辟淮寶的戰役勝利結束。隨后,淮寶縣委和民主政府淮寶辦事處同時宣布成立,駐地岔河鎮,由周愛民任中共淮寶縣委書記,邱同樵為縣參議長。
淮寶戰役的勝利,震驚了日偽軍。8月下旬,日偽軍共1.7萬余人,在20多架飛機的配合下,發動“九月大掃蕩”。根據江北指揮部的部署,開辟淮寶的新四軍部隊,除留十團保衛淮寶新區外,七、八團返回路東。在開辟淮寶之前,淮寶地區百姓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還不甚了解,加之國民黨反動派散布了一系列攻擊共產黨和新四軍的惡毒謠言,當地群眾十分恐懼新四軍的到來。當新四軍初進淮寶時,大多數群眾東躲西藏,害怕被新四軍抓起來。后來,當他們看到新四軍處處為老百姓做好事,官兵和藹可親,才接近新四軍。羅炳輝部在攻打受到國民黨反動宣傳欺騙的“小刀會”時,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絕不開槍,即使被迫開火,也只打擊刀會反動頭子。這使老百姓進一步認識到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是自己的隊伍,是真心打鬼子保衛國家,解放受壓迫人民的軍隊。會徒家屬們紛紛勸親人退出刀會,原刀會中許多窮苦人家的子弟參加了新四軍,有的參加了淮寶抗日地方政府的建設工作。
同年9月,新四軍一師二旅六團一營組成的淮寶支隊進入高寶地區活動。不久,新四軍一師一旅二團,即“挺進支隊”進入該地區活動。蘇中抗日根據地初步建立。為了鞏固蘇中抗日根據地,進一步密切黨群和軍民關系,調動蘇中地區廣大人民抗日的積極性,蘇中區黨委決定,建立中共高寶工作委員會,簡稱高寶工委,陳干任書記。高寶工委建立后,又在臨北地區發展了一批黨員,并建立了大尹莊、團莊等黨支部。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之間深厚濃烈的魚水情開始在寶應建立。
經略寶應:加深軍民魚水情
1941年新四軍一師正式進入寶應,開始經略寶應地區,黨員干部和廣大指戰員同寶應人民相依為命、打成一片,加深了業已建立的軍民魚水情。
1943年開始,蘇中抗日根據地進入對敵斗爭最為艱難、最為尖銳激烈的時期。針對日偽的政治“清鄉”,蘇中區黨委實行了比較徹底的新鄉制,由群眾民主選舉鄉鎮長,由工農群眾自己當家作主。寶應人民一致認為“還是共產黨好、新四軍好”“共產黨、新四軍為民作主”,新四軍在寶應根據地的群眾基礎更加牢固。
1943年春,新四軍一師五十二團駐扎在安豐區綠草蕩。有一天煮中飯時,突然發現燒草沒有了,管理員找到鄉長,鄉長帶著管理員來到村民馬維駒家借了5斤草。當時管理員身上沒錢,又不識字,就請鄉長打了5斤燒草的欠條。管理員下午帶錢要贖回欠條,馬維駒婉言謝絕,堅持要留下作個紀念。管理員請示上級后,將這張欠條留給了馬維駒老人。這一事情深深地感動了馬維駒一家,他們認為共產黨、新四軍是老百姓真正的貼心人。馬維駒老人告訴子女,要永遠跟著共產黨和新四軍走。在此后的解放戰爭中,馬維駒老人的子女踴躍參軍,支援前線,他的女兒馬春萱參加了歷次戰役的支前服務,尤其是在淮海戰役中,她自愿充當挑夫,積極主動地幫助解放大軍運送物資。
寶應安豐地區人民在車橋戰役中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安豐鎮太倉村地處綠草蕩南面,渡過蕩去就是淮安的涇口鎮,涇口與車橋僅隔數里。車橋戰役發起前,粟裕將大量兵力隱藏在太倉村周圍。為了能在戰役發起時讓新四軍官兵迅速安全地通過,太倉村全民動員,將全村所有的100多條農用木船和鋪板、門板、跳板等200多副集中到太倉渡口,甚至村里的老人將自己的棺材板都拿了出來。最感人的是一位頭天剛結婚的新娘子,隔天就拿出自己的床踏板,送丈夫上前線,為新四軍架起一座連心橋、勝利橋,為我軍奇襲車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深耕寶應:軍民魚水情更濃
1944年后,新四軍一師整體搬遷至寶應地區,蘇中黨政軍領導機關及直屬單位從東臺整體搬遷移駐寶應安豐、射陽湖一帶。寶應成為蘇中抗日斗爭的政治、軍事中心和指揮中樞。這一時期,新四軍與寶應人民聯系更加緊密、接觸更加深入,軍民魚水情更加深厚。
寶應西安豐鎮集豐村東與射陽湖相連,東蕩有上萬畝水面。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家家都是茅草房,屋前屋后堆滿了從東蕩割來的蘆葦,這導致當地火災頻發。1944年,新四軍入駐西安豐鎮,想辦法買來了5臺“水龍”,成立了3個“救火青年突擊隊”幫助村民滅火。村里有了“水龍”,遇到火情,滅火的效率就高得多了,再不用一盆一盆接水去潑。為了減少火災的損失,新四軍還教會了村民怎么高效地滅火,部隊離開時,將“水龍”留在了村中。
1944年冬天,村民何志龍才17歲,在一次滅火中,被一位新四軍班長的勇敢所折服,和這位班長成了朋友,后來經班長介紹,參加了新四軍,被分配在淮寶支隊。1948年何志龍參加淮海戰役,壯烈犧牲。新四軍一心幫助村民,令不少村民感動,一些年輕人主動要求參加新四軍,后來成為人民解放軍,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寶應人民應有的貢獻。
新四軍在寶應地區戰斗生活中,與人民群眾結下深厚的魚水情。他們幫助老鄉春耕、墾荒、治病,他們心連心、肩并肩。當時區黨委書記粟裕住在固晉村五組樂夕之家。樂家騰出東廂房讓粟司令夫婦居住,堂屋給粟裕及師部作辦公用。在固晉村的日子里,粟裕發現農民缺少農具,水網地區最需要的是水車和農船。他即安排部隊的能工巧匠收集木料,制作了幾十條木船和水車,分發給缺少農具的農民。
區委副書記陳丕顯住在固晉村三組樂恩達家。鄰居曹云英做月子時,家里揭不開鍋,孩子沒奶吃。陳書記很同情他一家的困難,讓夫人買了一掛肚肺送給曹云英,還帶去一口袋大米,救了他們家的急。后來曹云英老人時常談起這件事,感謝陳丕顯夫婦的深情厚意。
暫別寶應:軍民魚水情依然濃
1945年底,為適應解放戰爭的需要,新四軍陸續離開寶應,走向更廣闊的戰場。(新四軍)人雖暫時離開,但歷史凝結成的深厚情誼絲毫不減。
在1948年9月后,隨著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主力部隊被解放軍消滅在長江以北。1949年4月22日,解放軍準備渡江,一張名為《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引人矚目。在波瀾壯闊的水面上,小姑娘的背影成了最美的一瞬。她叫顏紅英,寶應縣廣洋湖鎮楊林溝村人,當年只有19歲,船上還有她的親人。父親顏建發坐在船尾掌舵,妹妹顏根兄坐在她的前面,準備隨時接替她搖櫓,一家人都在冒死運送解放軍過江。4天前顏紅英與解放軍一道訓練渡江作戰時遭國民黨飛機的襲擊,一顆炸彈在船邊爆炸,濺起的彈片和水浪擊中了她。顏紅英頓時血流滿面,昏倒過去,耳朵聽力也受到嚴重損傷,但她輕傷不下火線,發誓要把親人解放軍送過江去消滅敵人。在眾多船工舍生忘死的支持下,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顏紅英一家被授予二等功。直到1999年4月27日,報紙、電臺展開尋找大辮子姑娘時,照片拍攝者鄒建東事隔50年才尋找到顏紅英、顏根兄姐妹倆,并相約北京,放大照片以作留念。1959年拍攝的電影《柳堡的故事》就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水鄉寶應柳堡的感人故事,它既是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又是一個體現軍民魚水情的故事。
新中國新時代:續寫軍民魚水情
一曲《九九艷陽天》讓“柳堡的故事”傳唱祖國大地。1959年,為繼承革命優良傳統,以電影《柳堡的故事》主人公“二妹子”為名的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成立。從此,她們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動譜寫出新的擁軍愛國篇章。
歷任民兵班長都是自強自立的模范。第一任班長嚴鳳英,與《柳堡的故事》里的“小英蓮”是同時代的人,在丈夫去世后不到20天,她便毅然把兒子送到了部隊,選女婿也要選個當兵的人。她說:“這輩子打心底里都有一份擁軍情結。”第三任班長鄭秀華,嫁給了一名傷殘軍人,叫鄭繼貴,是當時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受的傷。面對受傷后的鄭繼貴,鄭秀華頂著人們的議論,還沒有結婚就住進鄭繼貴家里,幫他種田,做飯,料理家務。
“柳堡二妹子”民兵連(2014年2月民兵班擴建為民兵連)的女戰士們愛紅妝更愛武裝。她們曾多次出色完成訓練比武、抗洪搶險、疫情防控等任務,更活躍在征兵宣傳、慰問軍屬、國防教育、便民服務等戰線,受到部隊官兵、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二妹子民兵,是民也是兵,她們來自各個崗位,原來民兵班成員來自柳堡鎮,現在民兵連涵蓋了全縣的企事業單位。民兵不像解放軍一樣是24小時管理的,平時會有自己的工作。二妹子民兵姑娘們都奮斗在生產的第一線,她們勇立潮頭,大顯身手,從這里走出去的59名姑娘,有11人是生產能手,28人成為企業骨干,6人進了事業單位,她們用美麗的花季耕耘著家鄉的春天,用巾幗的豪情奏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強音。
新時代,寶應人民正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亮出寶應的鮮紅底色,發揚革命老區精神和新四軍“鐵軍精神”,進一步鞏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黨群、干群關系,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基礎上續寫新時代的軍民魚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