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采訪者:江蘇省蘇州市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開發區(鎮)文昌社區書記、關工委主任 張夢嬌
本刊記者 趙楊子
記者在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開發區(鎮)調研時,發現當地關工委已形成以“書記帶書記、以老帶新”為特點的黨建關建深度融合模式?!皶泿洝痹趺磶?,帶什么?能否形成一條關工委工作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記者采訪了一位老書記帶出的年輕書記,在與她的對話中,我們也許會有新的啟發和收獲。
記者:夢嬌你好,作為文昌社區的書記,能談談當初在龍華社區剛參加工作時老書記是怎么“帶”你的么?
張夢嬌:2016年,我作為“村官”參加經開區招聘社區副職的考試,進入龍華社區擔任副書記。社區工作面向群眾,萬事紛雜,上面千條線,社區一根針。我一開始確實迷茫。好在有在崗近20年的老書記朱東敏對我“一對一”傳幫帶。他帶我熟悉社區情況,教我怎樣與居民交流、怎樣與上級對接,幫我快速融入、迅速成長起來。
記者感受:以老帶新,講方式、傳方法。老書記責任感強,新書記悟性高,保證社區整體工作無縫連接。
記者:在關心下一代工作方面老書記是怎么“帶”的?
張夢嬌:朱書記把他一直堅持的“關建助社建”的思路傳給了我。他說,社區工作就是要為居民解決后顧之憂。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有老,在社區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帶著老、關愛小,這就是為居民辦實事,居民對我們的認同感就會提升,就會支持我們的工作。在實踐中我發現,朱書記說得對!關心下一代工作做得好,真的能夠促進社區工作的全面提升。今年,我到文昌社區當書記,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這條工作思路逐步融入新社區。無論我今后去到哪里,都會把這個思路貫徹下去。
記者感受:從老書記到新書記,“關建助社建”的工作思路得到傳承,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關工委應注重這種大體系內的傳承,在年輕人心中建立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深刻認知,擴大有生力量,實現無斷層、多點式持續發展。
記者:除了老書記帶,我看到區關工委對新書記們也在“帶”。你在2017年到2018年是在區關工委掛職鍛煉的,能講一講這段經歷么?
張夢嬌:這對我來說是一段特別寶貴的經歷。2017年,蘇州高新區關工委給我們這一批擔任社區關工委秘書長的年輕人一個到區里掛職的機會,是掛職不是借調哦,很珍貴的機會。之前在社區,每天面對的是家長里短。在區里,平臺高了,我確實感覺自己眼界打開,格局打開。區關工委的領導都是重要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前輩,他們也都像朱書記一樣對我言傳身教,之前寫稿子感覺力不從心的我現在寫起總結匯報來也算是游刃有余了。我了解“五老”,熟悉關工委工作。我回到社區,就能把“五老”隊伍變成社區工作的強大助力。
記者感受:對新書記,不僅要老書記帶,也需要自上而下形成對培養關工委年輕工作者的重視。多提供鍛煉機會、多給上升空間,讓基層“書記”們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真正重視、認同。這需要提高關心下一代工作吸引力,更需要“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