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朝軍
(石獅市市政公用事業發展中心,福建 石獅 362700)
鄉鎮河道水環境是農村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風文明的集中體現之一。鄉鎮河道治理是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生態宜居村莊、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村生活品質、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影響鄉鎮河道水環境的因素比較多而且復雜,需進行全面綜合治理方能起到改善效果[1]。石獅市伍堡溪鄉鎮河道綜合整治的實踐,給鄉鎮河道治理提供了較好的經驗。
伍堡溪河道起點位于洪厝村洪厝水庫泄洪口,途徑西墩村,終點位于伍堡村出海口,總長3.46 km,流域匯水面積6.83 km2,主河槽平均坡降6.2‰,護岸為自然護坡、漿砌石擋墻[2],洪峰流量為90.12 m3/s。
伍堡溪為單獨入海的間歇性溪流,溪小流短,蒸發滲透量大,徑流量少。在汛期時過流較大,枯水期則河床裸露,如圖1所示。由于缺乏系統有效的建設和管理,部分河道被侵占;河道護坡未整治;河道岸邊建筑生活垃圾堆積;河道中淤積物較多,排水不暢;河道護岸和欄桿缺失破損;生活污水直排,水質惡化等。這些綜合因素影響了伍堡溪的水生態環境。

圖1 河床裸露
工程總平面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工程總平面
伍堡溪河道綜合整治內容包括修復河道排水系統、完善污水收集輸送處理系統、構建河道生態系統以及建立常態化管養系統等,具體包括對河道淤積進行清淤,河底新建基流槽,對破損擋墻與欄桿進行修復,以增加河道行洪能力和行洪安全;埋設截污管,新建地埋式一體化泵站和生活污水處理廠,以解決區域范圍內的入河污水收集問題;對河道的景觀進行全面的提升,利用河道兩側的空地種植綠化喬木,形成集河道生態保護、休閑瀏覽于一體的“綠色生態長廊”;推行河長制,以實現河道常態化管理。項目總投資約4990萬元。
2.2.1 護岸擋墻及欄桿新建修復
以10 a一遇設計洪水遭遇外海多年平均高潮位作為設計工況,以設計洪水位是否超過堤頂高程作為判別標準[2],伍堡溪現狀河道排水能力經復核達到設計排澇標準。此次整治共修復及新建漿砌石護岸擋墻500 m,擋墻采用與現狀相一致的重力式矩形斷面漿砌石結構;修復及新建石欄桿200 m,欄桿采用普通花崗巖制作,表面細打,石料強度大于MU40。
2.2.2 河道清淤清障
河道清淤清障是去除河道底泥污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清淤時要防止漏挖和超挖,不傷及原生土,防止擾動和擴散,不造成水體的二次污染[3]。目前,清淤整治的方法主要有排干清淤、水下清淤、環保清淤等,詳見表1。

表1 河道清淤技術
伍堡溪河道清淤清障對象主要為常年沉淀于河道底的淤泥、河道中的建筑與生活垃圾、臨時畜禽舍、農作物的棚子等,清淤清障量為20270.07m3,采用40%人工+60%機械相結合的清淤清障模式。
2.3.1 截污納管
伍堡溪現狀河底東側埋設一條截污干管,集中收納沿線村莊、工業區的生活污水,送污水處理廠處理。此次整治為進一步完善區域截污管網,對尚未接入污水管道的排污口進行改造,將流入河道的污水截流進現狀污水干管中,徹底解決兩岸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問題。經統計,共對河道沿線約21處的地塊生活污水進行截污改造,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制度和重力流方式,截流倍數為2.0,管徑為DN400—DN600,管長約1 km。污水管材選用連續纏繞玻璃鋼管,以套筒承插連接,污水管道埋深<3 m,環剛度≥8 kN/m2;污水管道埋深≥3 m,環剛度≥12.5 kN/m2。
現狀河底污水管井蓋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銹蝕或損壞,為避免洪水來臨時對污水井蓋的影響,此次整治對現狀河底的污水管井蓋進行改造,將原來的井蓋更換為Φ750 防沉降可調試球墨鑄鐵智能井蓋,數量約147個。
2.3.2 新建埋地式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
伍堡溪沿岸兩側生活污水由北向南收集后,納入下游新建的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再提升至配套建設的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為節約泵站的占地面積、縮短施工工期和減少運行成本,采用埋地式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泵站筒體直徑3.8 m、高5.5 m,采用輕質高強的玻璃鋼材質。泵站設計規模為2×104m3/d,設計流量為1240 m3/h,采用3臺潛水泵(2用1備),單泵工況Q=620 m3/h、H=11 m、P=37 kW,泵站進水管管徑為DN800,配套DN600出水壓力管。
2.3.3 配套生活污水處理廠
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一期設計規模為1×104m3/d,占地面積0.44 hm2,建筑面積1420 m2;二期設計規模為1×104m3/d。生活污水處理廠于2020 年5 月開始建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格柵、集水池、消毒池、出水池、設備房等,同年12 月建成并進水調試,采用BOO 方式,由市屬國企進行建設運營,主要處理工藝為膜處理,出水水質為一級A。
2.4.1 生態河床
生態河床是河道整治的亮點。伍堡溪整治時在河底新建寬1.2 m 的“基流槽”,其結構為150 mm 厚級配碎石墊層+200 mm 厚M10 干砌片石。該基流槽采用“干砌”工藝,塊石之間的孔隙能夠滿足水體自凈調節,與兩側的草甸結合形成“會呼吸”的生態河床。水量較小時,通過基流槽排往下游,水量大時則漫過草甸形成“淺灘濕地”,如圖3所示。

圖3 生態河床
2.4.2 河床復綠
在新建的基流槽兩側河床,噴播狗牙根草籽30 625 m2,形成綠色河床,可調節凈化河道水質,如圖3所示。
2.4.3 景觀提升
伍堡溪整治結合河道岸線的自然變化,利用閑置空地,分區分塊進行景觀布置,種植小葉榕、白蘭、臺灣欒樹、小葉欖仁、大花紫薇及黃花槐等41 種植物,建設“水木明瑟”“芳草水塘”“翠塘秋月”“半畝方塘”等多處景觀,提升了伍堡溪的水系環境。
2.4.4 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也是河道整治的亮點,實現了雨水徑流在輸送過程中的控制,進一步削減雨水徑流量與污染物。雨水花園采用雨水斗溢流入市政雨水管。由于雨水花園與建筑、構筑物較近,為了防止滲透影響周邊建筑安全,離建筑物小于3 m 時在碎石層與土壤之間鋪1層防滲土工布,其他采用過濾土工布,防止土壤等顆粒物進入礫石層。雨水花園通過透水管進行連接,透水管管徑為150 mm,采用PVC 管加工而成,開孔率20%,如圖4所示。

圖4 雨水花園
2.5.1 河長制管理
根據《石獅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伍堡溪設立了市級河長、鎮級河長、河道專管員以及河道警長,明確了各自職責,并在河道岸邊設立了河長公示牌,向群眾公布了河長職責、整治目標以及市河長制辦公室微信公眾號等內容,方便群眾參與監督,健全了管理體系[4,5]。不定期組織開展多級別的各類巡河活動,開展河長制宣傳活動,及時下發《石獅市河長制工作分辦任務清單》,督促問題的落實整改。
2.5.2 市場化保潔
整治后的伍堡溪加大了日常的管理維護,委托專業的市場化第三方進行河道日常保潔管養,確保河道水清河暢岸綠。
伍堡溪鄉鎮河道綜合整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大大改變了伍堡溪的水體環境,防洪標準得到了鞏固,水質得到了改善,周邊環境也得到了美化,提升了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村生活品質,是鄉鎮河道治理的成功案例。河道的生態溝底、岸邊人行道透水磚的鋪設、雨水公園以及分區景觀建設均體現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可供其他鄉鎮建設者和管理者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