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瑩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一個重要的幾何量,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在證明這一定理的時候,中學教科書[1]采用的方法是這樣的:首先過三角形的某一個頂點作與對邊平行的輔助線,再利用內錯角相等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而內錯角相等需要利用歐幾里得幾何的兩條公理:同位角相等和對頂角相等.由此可見,為了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需要兩條公理.中學課本證明完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以后,再利用內角和外角互補的關系,得到外角和為360度.
在講完三角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以后,中學教材便開始講凸多邊形的內角和,課本中的講法通常是這樣的:從凸多邊形的某個頂點出發,可以作(n-3)條對角線,從而把多邊形分成了(n-2)個三角形,多邊形的內角和正好是這(n-2)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因而是(n-2)×180°.相應地,因為每個頂點對應的外角和內角互補,所有內角和與外角和的總和是n×180°,從而外角和是2×180°=360°,詳情可參考[1].一般的教材也就到此為止,即得到凸n邊性內角和公式為(n-2)×180°,外角和為360°.以上的證明過程無疑是正確的,然而筆者認為,許多很自然的問題還沒有解決:1.如果是非凸多邊形,它的內角和應該是多少,外角和應該是多少? 2.為什么多邊形的內角和與邊數有關,而外角和與邊數無關?3.證明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公式,有沒有更加直觀和更加簡單的方法?筆者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長期思考,結合現代微分幾何學的研究方法,認為多邊形的外角和是比多邊形的內角和更重要的幾何量.如果換一種方式來講解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內角和,則不但講解過程更加直觀,而且不需要任何公理,此外,該講解方法還適用于非凸多邊形,最后,該講解方法還可以很容易推廣到現代微分幾何學中的Gauss-Bonnet公式.下面筆者來詳細敘述這種直觀的講解方法.
我們來觀察一下三角形的制作過程.中學教科書中說,三條線段順次首尾相接就構成一個三角形,實際上,我們只需要把一條線段折三次就能得到一個三角形,仔細觀察折疊的過程,就能得到三角形的外角和為360度的結論.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折疊步驟:圖2
首先,取一條線段(如圖1).
第一步:將AB段不動,BE段繞B點逆時針旋轉α角度(如圖2).
第二步:將AB段、BC段不動,CE段繞C點逆時針旋轉β角度,使得D、A、B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如圖3).
第三步:將AB段、BC段、CD段都不動,DE段繞D點逆時針方向旋轉γ角度,使得DE與AB共線(如圖4).
通過上述三步,一個三角形就形成了.巧合的是α、β、γ剛好是ΔABC的外角,那么它們的和是多少度呢?觀察DE段,它在第一步逆時針旋轉了α,第二步逆時針旋轉了β,第三步逆時針旋轉了γ,最終繞了一圈,回到了原來的方向,既然是繞了一圈,也就是說旋轉了360°,即 α+β+γ=360°,也即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得到了三角形的外角和為360°以后,因為每個頂點處的內角與外角互補,所以內角和與外角和的總和是3×180°,因而得到內角和是180°.上述過程的實施非常簡單,不需要教材中的輔助線等工具,并且這種方法可以推廣到多邊形,包括凸多邊形和非凸多邊形的情況.
先來看看凸n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將一條線段分成(n+1)段,用同樣的方法,經過n步將線段繞不同的點旋轉一定角度,就可以得到一個凸多邊形(當然要求旋轉的角度和線段的分段要適當),因此凸n邊形的外角和360°,從而得到內角和是(n-2)×180°.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構造多少條邊的凸多邊形,其本質都是最后一段旋轉了一圈,而每一次旋轉的角度都是多邊形的一個外角,因此凸n邊形的外角和總是360°,這就是對多邊形外角和的直觀認識,這樣理解外角和還有以下兩個好處.
圖5
第一是只要適當定義外角,上述結果也可用于非凸多邊形的外角和與內角和.對于非凸的多邊形,一般來說,不能通過在某個頂點處作對角線,而將多邊形的內角和歸結為三角形的內角和.如對于下面的非凸六邊形(如圖5),無論從哪個頂點出發,引對角線都無法將它切割成幾個三角形,因而中學教材中的方法不適用于非凸多邊形.但只要稍微調整我們的方法,就能得到非凸多邊形的外角和和內角和公式,事實上,只需要注意旋轉的方向是逆時針方向還是順時針方向即可.我們以圖5中的多邊形為例,來看看具體的步驟.我們不妨規定逆時針方向為正方向,從而順時針方向就為負方向.在第一步時,沿逆時針方向旋轉了α度,記為+α.在第二步時,沿逆時針旋轉了β度,記為+β.在第三步時,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了γ度,旋轉的方向與前面相反,因而記為-γ.同理,第四步,因為是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了θ度,記為-θ.第五步和第六步是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應為正向.觀察整個過程,最后的結果是沿逆時針方向旋轉了360度,因此有.一般的,對于任意的n邊形,我們有外角和公式∑ni=1(-1)γiθi=360°,其中γi=1, ?若第i個頂點處是逆時針方向旋轉,
-1, 若第i個頂點處是順時針方向旋轉,? 有了上面的外角和公式以后,再利用內角與外角互補的關系,我們也可以得到任意n邊形的內角和是(n-2)×180°.
第二,該方法可以從離散情況推廣到連續情況,甚至既有離散也有連續的情況.仔細分析剛才的過程,發現多邊形的外角本身具有重要的幾何意義,在每個頂點處,我們是把直線彎曲一定的角度,從而得到兩條鄰邊,而這個彎曲的程度,就是這個頂點處外角的度數,換句話說,多邊形的外角衡量的是直線在這一點的彎曲程度,在微積分和微分幾何中,曲線的彎曲程度是用曲率來衡量的,既然外角和曲率都表示的是曲線(直線是特殊的曲線)的彎曲程度,因而它們具有同樣的幾何意義.將多邊形的外角換成曲率,求和變成積分,就應該得到∮kds=2π.事實上,上述公式正是微分幾何中的Gauss-Bonnet公式,詳情可參考[2].即在R2的一條光滑簡單閉曲線上,曲率的曲線積分是2π,因此把多邊形的外角理解為曲線的彎曲程度,可以方便地把初等幾何學與現代微分幾何學聯系起來,當學生以后學習微分幾何學時,可以很直觀地理解曲率與Gauss-Bonnet公式.
在∮kds=2π中,我們要求曲線是光滑的、簡單閉曲線,簡單指的是曲線除了首尾相接以外,再無其它交點,光滑指的是曲線的方程在每一點可導.當然上述公式也推廣到按段光滑的簡單閉曲線,假設曲線由n段按段光滑的曲線Li(i=1,2,...,n)組成,其頂點為A1,...,An,頂點處的外角分別為α1,...,αn,則Gauss-Bonnet公式可表示為∑ni=1∫Likds+∑ni=1αi=2π.特別地,如果曲線的每一段都是直線,即k=0,則上式又回到了多邊形的外角和等于2π這個簡單的公式.
剛才講到的Gauss-Bonnet公式針對的是平面曲線,其實Gauss-Bonnet公式還可以進一步推廣到曲面上的曲線.假設區域D是曲面上按段光滑曲線L1,......,Ln所圍成的區域,為簡單起見,不妨假設D是單連通的,則曲面上的Gauss-Bonnet公式為∫DkdA+∑ni=1∫Likgds+∑ni=1αi=2π,其中k是曲面的Gauss曲率,kg是曲線的測地曲率,D是曲線所圍成的區域.假定n=3,kg=0,即Li都是測地線(可簡單地看成平面上的直線),則∫DkdA+π=∑3i=1(π-αi),右邊是曲面上三角形的內角和.如果曲面就是平面(k=0),則上式就是中學教科書中的結論,即平面上的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如果不是平面上的三角形,則其內角和通常不等于180°.當k>0時,內角和大于180°;當k<0時,內角和小于180°.例如,球面上的三角形,其內角和大于180°.而馬鞍面上的三角形,其內角和小于180°.關于球面上的Gauss-Bonnet公式,詳情可參考[3][4].
綜上所述,在給中學生講述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時,除了按照教科書中的講法來講之外,還可以從曲線彎曲的角度來先講外角和,再根據外角與內角互補的關系,得到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這樣講有幾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非常直觀.不管是幾邊形,它都是一條線段經過若干次彎曲以后,繞了一圈,重新回到原來的方向所得到的圖形.每一次彎曲對應多邊形的一個外角,而繞一圈意味著多邊形的外角之和為2π,再由外角與內角互補,得到內角和為nπ-2π=(n-2)π.第二個好處是,上述內角和公式與外角和公式不僅適用與凸多邊形,也適用于非凸多邊形.凸多邊形的內角和可通過三角剖分得到,而非凸多邊形的內角和不能通過三角剖分得到,因而上述方法將凸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推廣到了任意多邊形.第三個好處是將外角理解為曲線的彎曲,可以將多邊形外角和公式推廣到按段光滑封閉曲線的Gauss-Bonnet公式,使得學生在學習微分幾何時,可以快速地理解Gauss-Bonnet公式的直觀意義,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供有余力的學生思考.第四個好處是可以讓學生知道,除了歐幾里得幾何以外,還有非歐幾里得幾何.在非歐幾里得幾何中,三角形的外角和與曲面的Gauss曲率相關.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冊[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彭家貴,陳卿.微分幾何[M],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陳省身,陳維桓.微分幾何講義(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S.S.Chern, A simple intrinsic proof of the Gauss-Bonnet formula for closed Riemannian manifolds, Ann. of Math.,45(1944), 74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