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我長期在地方工作,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話語樸素,充滿哲理,頗有啟示。
群眾是歷史的參與者,更是解題高手。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面對風險挑戰之霧、困難問題之霾,我們急需調查研究之風來撥開云霧見日出。抓住新機遇、應對新挑戰,最重要的還是運用好黨的群眾路線這個戰無不勝的法寶。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調研尤其如此。經濟發展的事,不沉到產業一線,就是紙上談兵;企業群眾的難,不面對面交流,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1961年,習仲勛同志堅持“真理必須到群眾中去找”,前后花了近5個月時間對河南長葛進行蹲點調研,尋找錦囊妙計,從中找到破題之鑰,為扭轉當時河南乃至全國面臨的困難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何傾聽百姓、深入一線、解決難題,習仲勛同志的做法仍在啟示當下。
心中有數,干起工作才能手上有“術”。不患無策,只怕無心。如果調查研究只滿足于聽甜言蜜語,止步于完成任務,硬生生把田間地頭當成政治走秀舞臺,不僅會使調查研究變了味,還會結出形式主義的“果”——看不到實情,得不到真知,作不出正確決策,最終落入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窠臼,其危害不言而喻。
不放下官架子,就無法讓群眾打開話匣子,不投入真情就察不到實情。毛澤東同志在不同歷史時期,形象地將人民比作“上帝”、“眼睛”、“土地”和“水”,要求把人民當作孔明,在人民面前放下臭架子、甘做小學生。田間地頭、家長里短中,往往藏著真問題、好答案。唯有與人民群眾真心誠意交朋友,讓群眾坐中間、站C位,放下架子向能者求教,俯下身子向智者取經,向人民群眾求取“真經”,才能贏得民心,贏得一切。
基層是智慧的富礦,是科學決策的源頭活水。不想兩眼一抹黑,就得虛心向群眾學習,真心拜人民為師,多進百姓門、多聽百姓言。這些話往往簡單直白、樸實無華,卻蘊含著解決基層一線難題的高招、妙招、絕招。
越是數據發達、信息便捷的時代,我們越要重視調查研究的價值,越要重視人民群眾的需求與感受,真正把自己當作群眾的一員、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就是要多一些突然襲擊,少一點刻意而為;多一些自選動作,少一點僵硬教條,多走走鄉間小道,多看看街巷院落;多聽聽家長里短,在廣闊天地里淘出金點子,在坊間田野中尋出真道理,在百姓鄉親間嘮出好辦法。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在這些聲音中,我們可以聽到一些恒久的旋律,并從中捕捉到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機遇。如果局限于走馬觀花,把“盆景”觀賞一番,把匯報再聽一遍,難免錯過心聲、誤判問題。今天我們黨強調和部署全黨要大興調研之風,既是對優良傳統的傳承,也是解決現實諸多問題和矛盾的根本要求。
實踐是最好的教材,群眾是最好的老師。手段多種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只有誠心誠意讓老百姓敢講哪怕是風涼話,基層干部敢講哪怕是牢騷話,把廣泛聽、仔細看、深入想結合起來,什么是輕重緩急、哪些是最關乎發展前景和群眾利益的事就一目了然,從而就能找到工作的切入點,獲得破解難題的金點子。這才是李強總理說高手在民間的深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