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友(長沙)
篆刻家易蔚
易蔚,號槃安,尤善鳥蟲篆,師承郭強先生,現為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天府新區書法家協會理事、成都市書法家協會篆書與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成都大學客座教師。書法篆刻作品曾在迪拜和沙迦書法博物館、中國印學博物館、成都博物館展出;獲四川省第二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優秀獎,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優秀青年篆刻家提名;入選四川省第七屆篆刻藝術作品展、西泠印社第十屆篆刻藝術展、萬印樓當代國際篆刻精英收藏工程等。
鳥蟲書(鳥蟲篆)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其在文字構型中改造原有的線條筆畫使之盤旋彎曲或加以如鳥、蟲、魚等紋飾的古代字體,最早稱為“蟲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曰:“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自秦以來,蟲書已成為“秦書八體”之一,西漢初年,蟲書仍作為“六體”之一,至新莽進一步講作“鳥蟲書”。
鳥蟲書多見于青銅器銘文、鐘鼎銘文、劍戈銘文與銅、玉印中,根據現有的資料分析,鳥蟲書主要流行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影響力波及中原一帶。作為一度盛行的鳥蟲書銘文,隨著青銅時代的終結而逐漸沒落,但作為一種書體一直延續到秦漢以后。因其辨讀與書寫的困難,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除文字表達之外兼具裝飾美的獨特藝術。如何在今天更好地傳承發揚古文字之美,拾起我國歷史上“失落的瑰寶”,顯得尤為重要。
易蔚在篆刻作品中尤擅鳥蟲一路。她在秦漢印的學習中,大量吸收了漢鑄印的樸厚勻整、漢鑿印的蒼勁生辣,又融合了滿城壺本有的紋飾以及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思考,形成了古樸典雅、生動有趣且具有新時代面貌的作品——槃安鳥蟲書印。
以滿城鳥蟲銅壺為結字依托的雙鉤鳥蟲篆,是所有印章中對線條精細度要求最高與最難的,需要篆刻者把握好線條書寫肆意又不失法度的自由變化,并以精妙的筆法與刀法呈現于宣紙與印石之上。
易蔚的藝術表達方式也日趨多元。近年來,她以古文字的研究創作為根本,借助新媒體開展藝術傳播。她以藝術家的視角導演拍攝的首部書法篆刻創作紀錄片《歷時45天完成的印章到底長什么樣?》,用極具美感與創意的鏡頭語言記錄了一件鳥蟲篆作品的誕生。該紀錄片在國內主流視頻平臺的廣泛傳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并入選學習強國平臺。

玉壺買春 篆刻 易蔚


致虛極守靜篤 篆刻 易蔚
易蔚篆刻作品選

有萬喜

嘉氣始降

南風

不游枝流

羅瑩

郭強

碧桃滿樹

倚松

成都

風流猶拍古人肩

激濁揚清

鳳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