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倩
今年暑期,各個旅游城市可謂是人潮洶涌,特別是首都北京到處是游客和各種旅行團,以研學為主的研學團處處可見。在“雙減”、學科類補課被喊停后,大批研學機構和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同時,眾多家長又希望孩子在暑假增長學識、開闊眼界,因此今年的研學可謂是爆火。
然而,在研學大熱的背后,網絡上種種質疑的聲音也不斷涌出:研學成變相的旅游、研學打卡處處都是到此一游、費用太貴吃住又太差、安全事件頻發……
貨不對板,游而不研
今年夏天,鄭州李彤的兒子也跟隨著研學團踏上了去敦煌的研學之旅。研學機構宣傳稱,這將是一次別開生面的重走絲綢之路之旅,旅程中將開展人文、歷史、藝術、科技、自然、工藝等內容豐富的研學課堂。此次暑期夏令營共6天5晚,費用為5998元/人。
出發前,李彤上網搜索了關于敦煌的相關資料,帶有神秘感的絲綢之路文化確實很吸引人,尤其是敦煌的壁畫文化,有別于中原畫風,因此盡管研學費用不便宜,但她還是堅持報名了,因為她希望兒子能在這次的研學之旅中體驗不同的文化和藝術。
然而,令她失望的是,在此次研學的家長微信群里,老師每天傳回來的照片與視頻,都是兒子在排隊打卡拍照的畫面。兒子的描述更僅僅是好玩,逛了景點,騎了駱駝,開了沙地車,等等。甚至有時因為天氣太熱,孩子們都是在賓館或者景點原地休息、聊天或者看手機。顯然,此次研學并沒有達到李彤的心理預期。
不過,與朋友家的孩子相比,她算是幸運的了。朋友家的孩子跟著另一家機構去了北京研學,然而今年北京研學爆火,到處都是人山人海,人聲嘈雜。很多行程都是在排隊中度過,而原本承諾的知名大學參觀也僅僅只是校門口拍照打卡。5天行程下來,孩子是學沒學啥,玩沒玩好。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家長也希望孩子能通過暑期研學深入地體驗課本里學不到的東西。然而,令越來越多的家長鬧心的是,一些研學團或者夏令營說是研學,實際上僅僅是旅游。哪怕是在原先旅游的基礎上加入研學元素,但通常不夠深入,大多實際還是以游玩為主。這導致很多研學“名校參訪”變成“校名拍照”、“學霸伴游”被“拼團演講”替代、“故宮探秘”換成“景山俯瞰”……
貨不對板,游而不研,讓原本期待頗高的家長,紛紛失望。
費用較普通旅游貴
如果僅僅是貨不對板,有人帶孩子出去玩了幾天,家長也不至于紛紛吐槽。問題是,家長出的錢,可遠遠高于純旅游的錢。
在兒子今年參加敦煌研學之前,李彤一家三口前年曾去過敦煌,所走的路線和參觀的景點與此次研學團的差別不大,甚至還比兒子多看了幾場收費劇場表演。同樣的6天行程下來,李彤一家共花費1.3萬元左右,合到每個人4000多元。而兒子這次單獨的研學費用則高達6000元。
事實上,與海外研學費用相比,國內研學還是價格差相對較小的。有媒體報道稱,相較于同期相似行程的普通旅游,研學項目要貴不少,特別是國外研學項目,價格通常是普通旅游的2倍甚至更高。
甚至行程和項目相似的研學旅行,同一城市的不同機構報價也差別很大。《理財》記者通過調查幾款研學產品發現,多數研學產品雖然列出了各項研學項目及行程安排,但是在住宿、餐費、交通費及門票等方面定價比較隨意。但共通的是,這些研學費用都要比普通旅游貴很多。
于是,不少家長在網上發帖吐槽“被割韭菜”。
機構良莠不齊
研學或者夏令營,是一種基于教育的旅行,更是一種基于實踐的旅行。相較于普通的旅游,它能讓孩子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并在旅行中學習成長,真正將課本上學來的東西在實踐驗證,是記憶更深刻的學習教育。
在這種期望中,近年來研學市場迅速發展。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研學旅行人數突破6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2023年最終數據雖然還沒出來,但是從暑期研學的擁擠程度便能窺見一斑。
然而,就在研學爆火的同時,種種問題也隨之涌現:定價隨意、收費貴、研學只有“旅”沒有“學”、研學機構缺少資質、市場相關從業人員不夠專業、安全問題頻出……
這些問題,不僅讓研學旅行的質量大大下降,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更是辜負了眾多家長的期望。
種種問題的出現,都呼吁研學旅行的準入門檻應該提高,對人員配備、課程研發等細則應進一步明確。
據了解,2021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規劃中提及要推動研學實踐活動發展。2022年國家推出《研學旅行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該規范明確將研學旅行定義為由主辦方有計劃有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教育旅游活動。
事實上,早在2016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原國家旅游局等11個部門就聯合頒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要求各中小學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大力推進研學旅行行業發展。2017年原國家旅游局又發布了《研學旅行服務規范》,其中要求,承辦方為與研學旅行活動主辦方簽訂合同,提供教育旅游服務的旅行社,應設立研學旅行的部門或專職人員,宜有承接 100人以上中小學生旅游團隊的經驗。此外,宜聘請具有職業資格的醫護人員隨團提供醫療及救助服務,并應制定住宿安全管理制度。
但在實際執行中,多數研學團隊并沒有達到《研學旅行服務規范》中的要求。而研學游亂象叢生,根本原因還在于市場監管缺位。相關監督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從目前來看,未來研學市場想要健康發展,至少需要市場明確準入標準、資質標準、產品標準、運行標準、內容標準等相關標準,并依據標準進行嚴格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