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丹婭,江宇歌,楊迎季
合肥工業大學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加入WTO 后,與世界各國的國際貿易日益增加,2013 年,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對外貿易也成為了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然而,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多國出現“逆全球化”趨勢,西方各國對此加大對我國貿易制裁的力度,影響我國產品在海外市場的銷售。因此,我國與其他貿易伙伴國家之間逐漸嚴峻的貿易摩擦問題也成為了我國政府機構、學者以及貿易從業者關心與討論的重要課題之一。
1995 年至今,全球的貿易救濟案件中,反傾銷占比83.67%,且我國是全球范圍內涉案數量最多的國家,不同程度的反傾銷稅降低了我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本文通過分析近年我國遭遇反傾銷調查的現狀,從多個維度厘清案件動因,為我國企業有效應對反傾銷調查提供相應對策,有助于我國外貿企業與相關機構在未來更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反傾銷策略,同時也有利于我國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進而規避貿易過程中不必要的損失。
近20 年來,外國對華反傾銷調查數量將近全球反傾銷總量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在2008 年,金融危機發生期間,西方國家加大對于我國的貿易制裁力度,反傾銷案件在2009 年達到80 起。2013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其他國家和地區對華反傾銷調查數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在2012年至2021 年之間,平均案件數將近70 起(如圖1 所示)。

圖1 2012-2021 年我國遭遇反傾銷案件數量(起)
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共遭受過30 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反傾銷訴訟。近10 年來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訴訟最多的為印度,第二為美國(如圖2 所示)。同時,南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也時常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但我國鮮少對于這些國家發起反傾銷訴訟。此外,我國與東盟之間雙邊貿易摩擦問題也日益凸顯,截至目前,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已對我國發起超過100 起反傾銷訴訟。

圖2 2012-2021 年 對華發起反傾銷最多的前10 個國家反傾銷訴訟情況(起)
通過對于中國貿易救濟網近20 年的反傾銷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我國遭遇反傾銷調查涉及包括化工產業、鋼鐵產業、服飾紡織業等18 個行業,涉案產品涉及95 個HS2 位碼,并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化學原料和制品工業、鋼鐵工業及紡織業,反傾銷數量占案件總量的45%。近年來,我國食品行業、文體行業、娛樂行業也開始受到其他國家的反傾銷立案調查,導致我國各行各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貿易制裁的負面影響。
反傾銷訴訟案件中,我國作為被訴國,裁決結果主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反傾銷的肯定性終裁結果,我國需向其他國家繳納反傾銷稅。第二類為無損害結案,即在立案后,其他國家撤訴中止調查,或是為否定性終裁結果的案件。第三類為調查中案件,即在規定的數據收集期內,并未完成調查的案件。近20 年來,其他國家對于我國反傾銷案件訴訟的終裁結果中,肯定性結果超過七成,同時結果為中止調查的僅12 起,中止調查率與勝訴率明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外國對華我國所征收的反傾銷稅率也大幅度增加,例如,墨西哥對于我國所征收的稅率平均值已高達267%,對于鞋類、服裝等產品征收稅率多次超過500%,影響我國產品在墨西哥的市場份額。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出臺的反傾銷協定,其成員國具有對于特定來源的進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的權利,以此防止本國的產業利益受到損害。然而,反傾銷已逐漸成為一種貿易戰的手段。由此看來,我們已不能簡單地將反傾銷行為的動因歸結為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和廠商,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研究外國對華反傾銷的動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和國際制度因素。
兩國之間政治關系的惡化將激化兩國在國際貿易領域的矛盾。作為對華反傾銷的主要發起國,美國對反傾銷的立案,調查和裁決的權利主要由其國際貿易委員會和商務部主導,在計算傾銷幅度時,美國沒有固定的計算準則。基于這一點,部分利益集團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會對于國際貿易委員會和商務部等裁決機構進行游說,干擾其裁決過程。其次,反傾銷案件中申訴者代表的政治勢力也會對最終稅率的裁定結果產生一定影響。
經濟因素是各國發起對華反傾銷的重要原因,例如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與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變化將影響美國和我國之間的貿易關系。
在國際范圍內,當我國出口價格偏低或者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滲透率較高時,發展中國家更傾向于對我國開展反傾銷調查。其次,進口國國內是經濟形勢下行也會導致其對華實施反傾銷等貿易制裁手段。
國際制度因素也是導致我國頻繁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原因之一。2001 年,中國計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簽署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其中第十五條條款為“確定補貼和傾銷時的價格可比性”,此條款意味著在之后的15 年內,中國將會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反傾銷訴訟的發起國可以指定一個“替代國”,以替代國同類產品的成本為參考,以此來確認反傾銷調查最終的判定結果。然而在通常情況下,發起國選擇的替代國的產品成本要高過中國。基于此,中國遭受肯定性裁決的可能性會大幅提高。
1.完善立法,提供反傾銷調查所需法律保障
我國政府應完善反傾銷以及與貿易摩擦相關的各類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自2002 年日起實施,并于2004 年4 月進行修改,但距今已過去將近20 年,其部分條款已不適用于目前的貿易場景。因此,在步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應當加快完善《反傾銷法》,為外貿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并且規范企業的行為,保護產業安全,維護市場中的公平貿易,同時也能在遭遇外國反傾銷訴訟時提供有力的法律證據,提升勝訴率。
2.政府主導,形成完善的反傾銷預警機制
在我國貿易摩擦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政府需要發揮其主體優勢,加強宏觀調控,扶持相關產業,幫助外貿企業解決經營痛點。我國政府應當通過相關管理機構與網絡媒體渠道發布最新的貿易預警信息,向企業進行有關貿易摩擦的科普與培訓,并且對于遭遇反傾銷調查企業提供專業支持。同時,相關機構應研發更具備時效性的貿易摩擦風險預警系統,幫助企業測算計劃的貿易行為風險,并給出化解風險的建議,適當修改貿易計劃,維護企業利益。
3.積極外交,構建良好的貿易環境
世界各國對于非市場經濟地位有不同的標準,中國政府應當積極談判,增強中國市場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認可度,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避免反傾銷仲裁時外國隨意選擇替代國,導致我國出口產品被認定為傾銷。同時,各國政府應對于國際貿易中模糊不清的概念、缺乏全球統一判定規則的場景進行交流與優化,營造友好合作的營商環境。在他國提出最低價格限制、強制進口保險、高額進口稅等不合理條款時,我國應堅決抵制此類單邊主義,且始終倡導通過友好磋商強化各國之間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實現共建、共享、共贏的局面。
1.規范經營,健全財會制度
國內貿易從業者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應當采用被進口國認可的會計制度,確保成本與利潤核算模式與進口國的核算口徑一致。同時,我國企業在進行產品定價時不僅只考慮產品成本與利,而是應將進口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及其人民的收入與消費水平納入定價考慮因素中。企業需規范財務日常工作制度,使得每筆賬款有跡可循,如遇需要配合反傾銷調查提交相關材料時,能夠及時將相關數據與記錄提交給調查機構。
2.事前防范,采用預警機制減小風險
國內企業應樹立應對貿易摩擦的意識,做到防患于未然。企業應完善人才體系,培養專業的反傾銷應訴人員,在商品出口前進行風險評估,優化企業貿易途徑。在商品出口前,透徹理解相關國家的反傾銷法。同時,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保持警惕,了解進口國行業最新趨勢與競爭情況,進口國市場需求以及飽和程度,降低由于出口商品價格過低引發傾銷訴訟的可能性。對于部分資金充足的大型外貿企業,可以選擇進行對外投資,前往國外投資建廠,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不利影響。
3.優化產品,以高質量產品拓寬市場
出口產品的價格較低容易導致企業遭受反傾銷立案調查,而我國許多傳統行業都傾向于通過價格優勢打開海外市場,卻遭受貿易制裁的沖擊。因此,我國企業應該加強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的創新性與技術附加值,避免產品出口后在全球市場內的同質化。此外,企業需要確定目標市場并進行市場調研,明確自身商品的比較優勢,在進出口交流中選擇性地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僅僅追求短期內盲目拓展。
我國頻繁受到美國、歐盟以及拉美等國的反傾銷調查,背后的原因不僅是為了保護本土企業的利益,而是參雜著許多復雜的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然而,我國企業由于缺乏對于反傾銷的防范意識,以及在經營過程中的不規范導致大部分反傾銷案件中,我國企業最終被征收大量的反傾銷稅,損害我國企業名譽,并使得我國部分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失去價格優勢,影響我國產品拓展全球市場份額的速度以及出口產品接受度,甚至導致我國外貿企業大幅度虧損。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同各行業、企業一道加強應對貿易摩擦的意識,完善相關法規和出口管理體系,并且培養相關人才,在反傾銷發生后積極應對,消解反傾銷調查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企業層面上,企業應當規范日常經營與貿易流程,提升產品質量,著力技術創新,提升我國產品邁向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