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珊珊,魯 林,邢 敬
撳針是皮內針的一種,因形似撳釘(即圖釘),針柄扁平,針體1~2分長(1分約為3.33 mm),故名撳釘型皮內針。皮內針法屬于針灸淺刺法的一種,其歷史源遠流長。近代以來,日本醫學家赤羽幸兵衛于1950年發明新型撳針,在我國由承淡安院士推廣、傳播[1-2]?,F代醫學理論認為撳針刺入人體可產生微電流,改變局部的電位差。其刺激信號可通過神經末梢傳導,繼而影響相應的神經及組織,現撳針以“安全、無痛、方便、長效”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疾病[3]。文獻計量學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統計學等計量方法,研究文獻信息的結構分布、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進而探討科學技術某些特征和規律的一門科學[4]。本研究應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近20年國內外發表的體穴撳針治療疾病的文獻進行描述分析,了解撳針治療的研究趨勢,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檢索中文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英文數據庫(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檢索年限設置為200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中文檢索策略(以中國知網為例):TI=(‘撳針’ +‘掀針’+‘皮內針’+‘埋針’+‘留針’′) -‘耳撳針’-‘耳穴撳針’并且 發表時間between(‘2000-01-01’,‘2021-01-01’)。英文檢索策略(以PubMed為例):((((((((("intradermal needle*"[Text Word]) OR "needle* embedding"[Text Word]) OR "press* needle*"[Text Word]) OR "thumbtack needle*"[Text Word]) OR "pyonex"[Text Word]) OR "intracutaneous acupuncture"[Text Word]) OR "pi nei zhen"[Text Word]) OR "qin zhen"[Text Word]) OR "xian zhen"[Text Word]) OR "subcutaneous needle*"[Text Word] AND (("2000/01/01"[PDat] : "2021/01/01"[PDat]))。
納入標準:1)內容為運用撳針、皮內針治療的期刊文獻、會議文獻、學位論文等;2)體穴埋入撳針;3)針長≤5 mm,垂直刺入;4)中英文文獻。排除標準:1)重復文獻;2)系統評價、綜述、文獻分析、操作規范類;3)動物實驗。由2名研究者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并交叉核對。
通過Excel軟件建立文獻數據庫,對篩選出的文獻進行歸類分析。提取文獻外部特征:發表年份、期刊來源及類型、研究區域和機構分布、研究類型、作者、合著人數、基金資助情況、被引量等內容。提取文獻內部特征:治療病種、證型、合并療法、樣本量、倫理審查、方法學質量等內容。
利用Excel 2010軟件建立統計數據庫,對提取的指標內容進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定性資料用頻數、百分比(%)表示。
最終納入文獻692篇,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8篇英文文獻作者國別分布:中國21篇(75%),日本4篇(14.29%),韓國、泰國、土耳其各1篇(3.57%)。研究病種涵蓋痛癥(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偏頭痛、腰背痛等)、心理疾病、眼部疾病、腦卒中后恢復、消化系統、骨科疾病。來源期刊分布見表1。

表1 2000—2020年撳針療法相關英文文獻來源期刊發文情況(n=28)
2.3.1 學位論文分析
2.3.1.1 發表年度分析
檢索出撳針療法相關學位論文93篇,最早刊發于2007年,2016年學位論文年度發表量呈短暫的高峰(13篇),后有所下降。至2020年,撳針療法相關學位論文年度發表量達歷史最高(41篇)。
2.3.1.2 發表機構分布
發表撳針療法相關學位論文的高校有24所,表2列出了發文量排名前6位高校。其中以針灸推拿專業的撳針療法相關論文最多,達47篇(50.54%);護理學碩士論文3篇(3.23%)。

表2 2000—2020年撳針療法相關學位論文發文量排名前6位高校(n=93)
2.3.1.3 研究領域及病種分布
撳針療法相關學位論文中研究最多的領域為神經科、耳鼻喉科、眼科、骨傷科、婦科,分別占24.73%、15.05%、11.83%、10.75%和10.75%。病種分布:失眠10篇(10.75%),鼻炎8篇(8.60%),視疲勞5篇(5.38%),痛經、帶狀皰疹、膝骨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各4篇(4.30%),鼻鼽3篇(3.23%)。
2.3.2 試驗類文獻年度發文趨勢分析
中文文獻中經驗介紹類文獻83篇,試驗類文獻488篇,主要治療病種除上述領域外,還有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麥粒腫、兒童抽動癥、黃褐斑等領域。圖2顯示的是試驗類文獻近20年發文趨勢,自2015年之后撳針療法相關試驗類文獻發文量逐年增多,2019年及以后年發文量超過百篇。

圖2 2000—2020年撳針療法相關試驗性研究年度發文量趨勢圖
2.3.3 發表期刊分布
除學位論文外,共571篇文獻,其中期刊論文552篇,會議論文19篇。共涉及189種期刊,其中核心期刊211篇(38.22%)。發文量排名前6位期刊見表3。
2.3.4 作者所在地區分布
作者所在地區涵蓋全國29個省/市,發文量排名前6位省/市見表4。開展撳針療法研究的392所醫療機構中,中醫醫院184所,占46.94%。

表4 2000—2020年撳針療法相關研究發文量排名前6位省/市(n=571)
2.3.5 文獻作者分析
文獻的第一作者519人,署名作者1 667人,以第一作者發表撳針療法相關論文4篇的2人(0.39%),3篇的6人(1.15%),2篇的33人(6.36%)。第一作者中護理行業109人,占21.00%。
合著情況分析:合著率指一段時間內某學科領域或關于某一主題合著論文的數目與論文總數之比,合作度是指篇均作者人數[6]。合作度與合著率既能夠反映出研究課題的相互滲透、交叉程度,又能夠反映出研究成果的質量高低[7]。本次研究合著率為69.88%,合作度為2.92,最多的合作者為11人。
2.3.6 基金分布與倫理審查分析
獲得基金支持的撳針療法相關研究共154項,占26.97%;其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的研究16項,省部級基金項目資助的研究37項,市局級基金項目資助的研究69項。其中106項研究通過了倫理審查,占18.56%。
2.3.7 文獻引用及被引情況分析
引文數最多的文獻64篇,引文數≤5條的文獻199篇,引文數>25條的文獻22篇;其中229篇(40.11%)引用了英文文獻。被引頻次0~25次不等,被引頻次>20次的文獻7篇,被引頻次0次的文獻317篇。
2.3.8 文獻研究對象及內容分析
研究病種常見的有腦卒中、失眠、面肌痙攣、帶狀皰疹、膝骨關節炎、遺尿、高血壓、眩暈、肩周炎、眼病等。86篇(15.06%)文獻進行了中醫辨證,常見證型有心脾兩虛、肺脾氣虛、氣虛血瘀、肝陽上亢、陰虛火旺、肝郁脾虛證等。337篇(59.02%)文獻合并使用了其他中醫療法。研究樣本量最多900例,樣本量<60例的文獻137篇,樣本量≥200例的文獻16篇。
2.3.9 文獻質量評價
以澳大利亞Joanna Briggs循證衛生保健中心(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提出的護理研究質量評價體系[8]對488篇試驗性研究進行評價,結果見表5。

表5 2000—2020年撳針療法相關試驗性研究的文獻質量評價(n=488)
2000—2014年撳針療法相關研究的發文量處于低水平,2016年以后發展迅速,可能與2012年日本清鈴撳針在國內注冊登記,并于隨后的幾年在全國各大醫院全面推廣應用有關。發文量變化趨勢提示我國撳針療法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日益受到關注。
由表4可看出,發文量居前列的省/市為江蘇省、浙江省、四川省、北京市和廣東省;研究地域分布顯示了地域經濟水平的高低與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可能與經濟發達地區科研投入、基金支持力度大等相關。王多云等[9]的研究發現,科研投入雖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是可以反過來為經濟增長帶來貢獻。因此,科教強省、強院也迫切需要大力投入高質量的醫學臨床研究。
由表2可看出,開展撳針療法研究居前列的高校有成都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和南京中醫藥大學,院校結合共同開展研究較為常見。除了中醫院外,西醫院(44.39%)和社區醫院(3.83%)也在積極開展中醫撳針療法研究。表明西醫院已經關注到中醫診療在緩解臨床癥狀中的優勢,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嘗試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服務病人。
作者是期刊論文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其研究能力、合作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期刊論文的質量。本研究發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共有核心作者41人,核心作者最多發文量為4篇,提示持續從事撳針療法研究的作者不多??蒲泻献骺砷g接判斷論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本研究合著率為69.88%,合作度為2.92,接近于自然科學期刊的合著率指標(70%)和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統計的合作度指標(3.43)[10],表明本研究領域的合作度尚可。然而,考慮到部分期刊論文作者貢獻的揭示程度和透明度低,因此經計算得出的合著率與真實臨床科研合作開展情況的相符程度還有待進一步考量[11]。從作者所處行業來看,作者以醫生為主,護士占21.00%,撳針療法的操作者身份和科研工作開展尚無明確的執業區分,有待進一步的規范出臺以明確操作者資質。
從文獻的研究類型來看,學位論文占13.44%,經驗類論文占11.99%,試驗類文獻占比最多,表明臨床醫護人員更傾向于采用試驗研究進行療效驗證。有基金資助的論文往往指明一個領域內的科研新動向,代表著較高的科研水準。本研究中,26.97%的論文接受了基金資助,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率2.80%,18.56%的研究項目通過了倫理審查,且撳針療法研究的SCI論文數量呈上升趨勢[12-13],預示著中醫撳針療法的研究和臨床應用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當然撳針療法相關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文獻質量總體參差不齊,如隨機分組的研究占48.16%,對研究對象實施了盲法的僅占3.08%,對結果測評者實施了盲法的僅占1.64%,對分組者采用了分配隱藏的僅占2.46%,僅10.45%的研究描述了失訪對象,被引頻次0次的文獻占55.52%,表明除個別研究質量較高外,大多數研究文獻的質量仍有待提高。Kim等[14-15]的盲法研究設計,可為今后的撳針研究提供借鑒。
從研究對象來看,撳針療法的適用范圍很廣,毫針針刺所及之處皆可使用撳針。應用撳針療法的研究最常見的病種是腦卒中后遺癥、失眠[16]、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帶狀皰疹、膝骨關節炎、各型眼病等,可能與撳針屬于淺刺法有關,較適用于顏面部、頭部、關節、皮膚等表淺部位的病癥。然而,作為中醫診療措施之一,進行辨證論治選穴的研究僅占15.06%,說明撳針在使用過程中的中醫規范化操作還可以更加細化,流程還需進一步規范。此外,59.02%的文獻在撳針療法基礎上合并了其他中西醫診療措施,如艾灸、耳穴壓豆等。雖然從病人獲益角度來說,聯合應用可能較單一療法效果更好,但是從科學研究角度,期待更多大樣本、更嚴謹的科研設計以驗證單用撳針治療[17]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文篩選了近20年來各類使用撳針治療疾病的文獻,從發文年度、地域、作者、病種分布等角度進行了歸納總結,提示本研究領域日益受到醫護人員重視。但在研究數量驟增的情況下,仍需注重采用科學的研究設計、合適的效果評價方法開展系列科學研究,為病人的中醫診療技術開展提供循證依據。本研究排除了耳穴撳針,且排除了長度大于5 mm的橫刺皮下埋針技術,尚不能完全概括撳針領域的應用現狀;同時日本對撳針的應用較早[18],本研究排除了日文、韓文文獻,在證據全面檢索上有一定局限性。在今后的撳針療法研究中,還可以更多進行撳針的作用機制研究[19],撳針與毫針、電針等[20-21]療效對比研究,探討撳針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遺癥治療中[22]的應用,及深入思考如何解決語言差異導致的信息獲取不全,更好地促進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