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彥,李軍文,胡才玉,唐于力
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梗死或腦栓塞,是指因各種原因引起腦部血管阻塞從而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進而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損傷的一組腦血管疾病[1]。吞咽障礙是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表現為吞咽困難、舌體運動異常、飲水嗆咳、言語不利等[2]。流行病學數據顯示,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發生率為37.3%,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不斷上升趨勢[3],不僅會導致病人并發誤吸、肺部感染、脫水及營養不良等嚴重并發癥使病情復雜化,還會增加不良預后和死亡風險,給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沉重負擔[4-5]。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但臨床上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案,國內外主要通過吞咽功能康復訓練進行干預,其中冰刺激和酸刺激作為常見的吞咽功能康復訓練方式,已被多項臨床研究證明療效確切,且具有操作簡單、易學和便于實施等特點[6],但二者聯合的效果目前少有報道。基于此,本研究聯合冰刺激與酸刺激作用于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并探討其效果,以期為臨床醫務人員對吞咽障礙病人實施冰-檸檬酸刺激康復訓練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便利整群抽樣法,選取2021年11月1日—2022年11月30日成都市某三級甲等醫院神經內科、康復科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7]中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且經頭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2)年齡≥18歲且首次發病;3)洼田飲水試驗≥3級;4)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醒,理解力和判斷力正常,并能配合治療;5)病人或其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因伴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不能配合治療的病人;2)非腦卒中所致吞咽障礙者,如頭頸部腫瘤或者食管部分病變引起吞咽障礙等;3)病人因病情需要長期口服阿片類、抗癌類等可引起吞咽困難的藥物。剔除標準:1)主動要求退出或因轉院、轉科等原因導致治療不足2周的病人;2)研究過程中由于病人病情突變出現嚴重并發癥,需要其他治療方案不宜進行本次干預或發生意外死亡的病人;3)數據不完整,即一般資料或研究資料缺失超過20%,導致數據異常離群的病人。最終共有110例(96.5%)病人完成整個研究。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冰刺激組(A組)37例、檸檬酸刺激組(B組)37例、冰-檸檬酸聯合刺激組(C組)36例。3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3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1 常規治療及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3組病人均給予常規治療與吞咽功能康復訓練。1)常規治療:包括生命體征、血壓、血糖監測,溶栓與抗凝,改善腦循環的介入治療,他汀類藥物、中藥及神經保護劑等藥物治療,營養支持治療等。2)常規吞咽功能康復訓練:采用前期我院已形成的標準化吞咽功能康復訓練視頻指導病人進行吞咽功能康復訓練,訓練內容由研究者參考朱美紅等[8]的文獻制作而成,包括“鼓腮-癟腮-張嘴-縮唇-舔上唇-舔下唇-伸舌-卷舌-咀嚼-吞咽”有序的10個吞咽動作和與之匹配的文字、語音提示。由1名經培訓并考核通過的醫務人員播放視頻、向病人解釋動作要領并指導病人有效完成,每次30 min,每日2次。
1.2.2 冰刺激組
在常規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基礎上增加冰刺激,刺激部位包括咽峽部、軟腭與硬腭。具體操作方法:囑病人盡可能張口以暴露口腔咽喉部,取1根或2根冰棉簽,自咽峽部由左至右刺激,再平貼黏膜面由腭后1/3處起,以“Z”字形刺激軟腭—硬腭—門齒牙齦部,取出,丟棄,此為1輪,每輪刺激后囑病人做空吞咽。每次操作5輪,需10~15 min,每日2次,連續干預2周。
1.2.3 檸檬酸刺激組
在常規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基礎上增加檸檬酸刺激,刺激部位包括舌根與舌體兩側面。具體操作方法:囑病人張口暴露口腔,舌體放松、盡可能伸向對側,取1根或2根檸檬酸棉簽,棉簽頭部自舌根部起,沿舌體外側緣—舌體中部—舌尖進行刺激,每個部位來回停留2~3 s,取出,丟棄;先健側,后患側,此為1輪,每輪刺激后囑病人做空吞咽。每次操作5輪,需10~15 min,每日2次,連續干預2周。
1.2.4 冰-檸檬酸聯合刺激組
在常規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基礎上增加冰與檸檬酸聯合刺激。準備冰棉簽和檸檬酸棉簽,先行咽峽部、軟硬腭冰刺激,再行舌根及舌體側面檸檬酸刺激(具體方法同前),取出,丟棄。每次操作時間需20~30 min,每日2次,連續干預2周。
1.3.1 吞咽障礙風險評估
采用洼田飲水試驗進行吞咽障礙風險評估。具體方法:指導病人取坐位,囑病人喝下30 mL溫水,觀察飲完所有水需要的總時間、次數及有無嗆咳的發生。評估標準:在5 s內順利地1次將所有水咽下為Ⅰ級(優);在5 s內分2次以上將水咽下且未發生嗆咳為Ⅱ級(良);1次將水咽下,有嗆咳發生,時間超過5 s為Ⅲ級(中);2次以上將所有水咽下,發生多次嗆咳為Ⅳ級(可);嗆咳頻繁,不能全部將水咽下為Ⅴ級(差)。Ⅰ級、Ⅱ級為治愈,Ⅲ級、Ⅳ級為顯效,Ⅴ級為無效[9]。本研究將Ⅰ~Ⅴ級計1~5分,得分越高表明吞咽障礙風險越高。
1.3.2 吞咽障礙程度評估
采用吞咽功能評估表(GUSS)進行吞咽障礙程度評估。具體包括2步,第一步,間接吞咽測試:囑病人以60°半臥位姿勢臥床休息,吞咽1 mL唾液,觀察病人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咳嗽、清嗓和吞咽唾液情況。第二步,直接吞咽測試:當第一步無異常后進行。直接吞咽測試由3個順序執行的子測試組成,從糊狀食物開始,然后是液體,最后是固體食物。首先喂1/3~1/2湯匙的糊狀食品,沒有任何誤吸跡象(吞咽遲緩、咳嗽、流涎、聲音變化),可依次給予5、10、20、50 mL的水,接著以最快的速度喝完50 mL水;若沒有誤吸發生,給予病人適當的固體食物并進行5次反復的試驗,再觀察是否有誤吸發生。評定標準:20分為無吞咽障礙,15~19分是輕度吞咽障礙,10~14分是中度吞咽障礙,≤9分為嚴重吞咽障礙[10]。
1.3.3 鼻飼管留置時間
鼻飼管留置時間是指“護士遵醫囑給予病人留置鼻胃管”至“病人符合拔管指征時護士遵醫囑拔除鼻胃管”這期間的天數。拔管指征為30 min內能經口進食200 mL并且無嗆咳發生[11]。

3組病人干預2周后洼田飲水試驗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進行組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C組病人洼田飲水試驗得分低于A組(P<0.05);C組與B組、A組與B組洼田飲水試驗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病人干預前、干預2周后洼田飲水試驗得分比較 單位:分
3組病人干預2周后GUSS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進一步進行組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C組病人的GUSS得分分別高于A組和B組(P<0.05),A組與B組病人GUSS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病人干預前、干預2周后GUSS得分比較 單位:分
3組病人干預2周后鼻飼管留置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進行組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C組病人鼻飼管留置時間分別短于A組和B組(P<0.05),A組與B組病人鼻飼管留置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病人鼻飼管留置時間比較 單位:d
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病人干預2周后吞咽障礙發生風險均小于干預前(P<0.05),其中C組病人發生吞咽障礙的風險低于A組(P<0.05),C組與B組、A組與B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冰-檸檬酸聯合刺激降低病人吞咽障礙的風險優于單一的冰刺激,與凌彩堅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冰-檸檬酸聯合刺激一方面可通過提高病人軟腭和咽部的敏感性,增加病人的感覺輸入,興奮高閾值的C感覺神經纖維,提高γ運動神經元敏感性[13-14];另一方面可使病人分泌唾液進而引起病人發生自主吞咽運動,提高吞咽頻率,有效促進味覺恢復,防止咽部肌肉萎縮,有利于病人咽喉部感覺的恢復,降低病人吞咽障礙的風險[15-16]。而本研究尚未得出冰-檸檬酸聯合刺激的效果優于單一酸刺激,可能與納入研究的樣本較少有關,需要大樣本臨床試驗的進一步證實。
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病人干預2周后吞咽障礙程度較干預前均有所降低(P<0.05),其中C組降低的幅度明顯優于A組和B組(P<0.05)。提示冰-檸檬酸聯合刺激降低病人吞咽障礙程度優于單一的冰刺激或酸刺激。當病人受到檸檬酸刺激后副交感神經興奮引起自主吞咽反射,使病人唾液分泌增多;此外,冰刺激屬于一種低溫刺激,通過對病人的軟腭、硬腭及咽后壁等肌肉進行刺激,可以幫助病人口輪匝肌、腭提肌及咽中縮肌肌肉收縮,從而提高其興奮性,促進反射弧開始部分感受器激活,使感覺信號增強;兩者共同作用,使病人吞咽障礙的程度明顯降低[17-18]。
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病人干預2周后鼻飼管留置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C組的留置時間顯著短于A組和B組(P<0.05)。提示冰-檸檬酸聯合刺激對恢復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的吞咽功能有積極作用,與彭莉群等[19-20]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的原因:聯合刺激后可激發病人出現高頻率吞咽動作,顯著縮短咽部轉運時間,同時加入多重感覺信息,作用于吞咽相關神經通路,有效地促進了病人吞咽功能的恢復,縮短鼻飼管留置時間[21]。
綜上所述,使用冰-檸檬酸聯合刺激相較于單一的冰刺激或酸刺激,更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的吞咽障礙風險與程度,縮短鼻飼管留置時間,有利于病人吞咽功能的改善與恢復。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樣本僅來源于一家醫院,可能存在偏倚,期待未來有高質量、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