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
保守估計,我國每年肋骨骨折病人可達150萬~200萬[1]。目前,肋骨骨折內固定術是治療肋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有效修復骨折部位,促進病人康復[2]。但肋骨骨折病人的康復效果不僅取決于手術效果,也與術后康復鍛煉密切相關,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對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縮短住院時間具有重大意義[3]。健康信念是指個體如何看待健康與疾病,如何認知疾病的嚴重程度及易感性,如何認識采取預防性措施后的效果及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礙[4]。研究指出,健康信念是健康行為的基礎,可促進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健康行為的實現,提高鍛煉依從性[5]。但健康信念在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中的臨床意義研究較少,是否影響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需要進一步驗證。本研究探討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術后健康信念對早期下床活動的影響,以便為臨床針對性干預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
選取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為研究對象。參照Browning等[6]研究中非早期下床活動發生率52.00%及樣本量估算公式n=Zα2×P(1-P)/δ2,δ取0.096,計算出樣本量為105例,考慮到研究過程中可能存在無效樣本,為保證樣本量充足,最終將納入樣本量擴大至116例。納入標準:1)肋骨骨折符合《外科學》[7]中相關診斷標準;2)符合手術適應證,均接受肋骨骨折內固定術治療;3)新鮮骨折;4)認知功能正常;5)病人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存在凝血功能障礙;2)肋骨骨折前存在下肢殘疾,無法下床活動;3)合并精神心理障礙;4)伴有其他部位骨折。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采用研究團隊自制的一般資料調查表調查病人性別、年齡、肋骨骨折根數、骨折至手術時間、受教育程度、醫療費用支付方式、主要陪護人身份等資料。
1.2.2 健康信念量表
采用季韶艷等[8]修訂的健康信念量表評價病人健康信念水平,量表重測信度為0.889,分半信度為0.936。量表包括個人健康信念(10個條目)、感到有控制力(6個條目)、感到有實施能力(7個條目)、感到有資源利用(14個條目)、感到有威脅(11個條目)5個維度共48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5分,總分48~240分,評分越高表明個體健康信念越好。
研究者參照《中國加速康復外科圍術期管理專家共識(2016)》[9],結合肋骨骨折手術病人特點制定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判斷標準:病人術后72 h內在護理人員或家屬的協助下佩戴胸帶于床旁端坐5 min,無不適后改為床邊站立5 min,無不適后在他人攙扶下嘗試床邊平地行走任意距離,活動時間每天1~2 h(可分多次完成),并循序漸進地加大活動量。根據病人早期下床活動情況分為早期組與非早期組。
于病人術后麻醉蘇醒時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在問卷填寫前,研究者及小組人員采用統一指導用語向病人及其家屬解釋研究目的及意義,并在獲得病人同意的情況下發放問卷,指導病人填寫,并當場回收。研究人員對問卷有效性進行檢查,并及時指出漏填之處,指導病人補填。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116份,回收有效問卷11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5.69%。

本研究共111例肋骨骨折病人完成調查,其中男88例,女23例;年齡47~67(56.79±4.31)歲;111例病人術后健康信念量表評分95~138(115.10±8.45)分;111例病人中41例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超過72 h,占36.94%。
與早期組相比,非早期組病人肋骨骨折根數較多,小學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病人占比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其他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非早期組病人術后健康信念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低于早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術后健康信念得分比較 單位:分
點二列相關結果顯示,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術后健康信念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與早期下床活動情況顯著相關(P<0.05)。詳見表3。

表3 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術后健康信念與早期下床活動情況的關系分析
以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情況為因變量,以病人術后健康信念得分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術后健康信念是其早期下床活動的保護因素(P<0.05)。詳見表4。

表4 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術后健康信念對早期下床活動的影響
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保持肋骨骨折病人全身肌肉的正常張力,促進機體血液循環及各個系統的新陳代謝,加速骨折部位愈合[10-11]。但本研究中36.94%的病人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超過72 h。其原因在于,內固定術雖可有效恢復肋骨骨折斷端正常結構,但手術本身及術中韌帶牽拉、術后引流管的放置等均可能會對中樞神經產生較大刺激,觸發疼痛信號傳導,使病人術后產生劇烈的疼痛,導致其對活動或運動產生過度的恐懼與忌憚心理,不敢進行早期下床活動[12-13]。
本研究中肋骨骨折病人術后健康信念量表評分[(115.10±8.45)分]低于史燕燕等[14]研究中兩組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出院時健康信念量表評分[對照組(216.53±26.65)分、觀察組(214.98±27.34)分],這可能與上述研究中病人均接受健康教育有關,健康教育能夠增強病人健康意識,建立健康信念,從而產生健康行為,有利于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這也進一步說明,健康信念對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有一定影響,有必要深入分析健康信念在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中的作用,以便制定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干預途徑。
本研究發現,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術后健康信念可對其早期下床活動情況產生一定影響。分析原因在于,術后健康信念較強的病人善于利用自身資源獲得與疾病相關的知識,了解到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對身體恢復的益處,有利于促使其克服心理壓力及生理上的痛苦,盡早下床活動[15-16]。此外,術后健康信念較強的病人主觀感知到的疾病對自身健康產生的威脅較大,為減小疾病對自身健康產生的威脅,會更愿意嚴格遵照醫囑進行相關鍛煉,因此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執行率更高[17]。而術后健康信念較弱的病人對周圍資源的利用率較低,對疾病的了解程度較低,部分病人甚至會產生錯誤認知,認為太早進行下床活動會影響關節穩定性,因此術后不愿意進行早期下床活動[18-19]。
本研究還發現,肋骨骨折根數及受教育程度與病人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情況也存在一定關系。這可能是由于肋骨骨折根數越多的病人病情越重,疼痛感越強烈,更不愿意進行任何活動,因此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執行率更低。而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病人無法認識到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對身體恢復的重要性,認為“傷筋動骨需百天”,術后就應該臥床休養,因此不愿意進行早期下床活動[20-21]。上述兩個指標不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因此未對此進行深入探討,但提示了可通過術后鎮痛、健康宣教的方式促使病人早期下床活動。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建議臨床應重視對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術后健康信念的建立。可通過健康宣教的方式幫助病人樹立對疾病及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正確認知,通過向其介紹術后恢復良好的病例幫助其樹立對身體恢復的信心,通過藥物鎮痛的方式幫助其緩解術后疼痛。同時鼓勵家屬及周圍人員給予病人更多的關心與支持,幫助其減輕恐懼、無助、焦慮等負面情緒,減輕心理壓力,提高其健康信念水平,使其對自己術后康復充滿信心,從而改善遵醫行為,促使其術后盡早下床活動。
綜上所述,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病人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與健康信念有關,加強病人健康信念有助于產生健康行為,促進病人術后早期下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