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這個鎮古老與新生并存。鎮口的千年銀杏樹下,坐著看風景的老人;高高的永安橋上,走來懷抱嬰兒的外來妹。你看見街巷里新畫的兩道白線,不用問,肯定是有誰去世了,主家撒石灰避邪,這是古老的地方風俗。你看見少兒踩著踏板車輕靈地飛過,后面跟著一群追趕的孩童,不用問,多半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娃。他們是古鎮新的血液。
東西南北四條街新近添了好些綠植,荷花種石臼里,銅錢草種馬槽里,沿街放了麻條石凳,供行人歇腳。一打聽,這些新增的綠植和石凳,原來是一個熱心公益的老板購置來點綴老街的。
好的鄉風就是大家都想做好事。小鎮透露出來的細節、發生的故事,讓人感慨這里的人們情深義重。
我的鄰居楊小良開香燭店,以前吃飯是個問題。他老伴信佛,常年吃素,而他要吃葷。店里生意忙起來,他沒時間燒葷菜,只能將就點吃素。三天不吃葷,腳里沒有力。這回見了我,他說不用自己燒菜吃飯了,鎮上有老人助餐點,政府貼錢,伙食不錯。
對門的老曹從前做裁縫,養了四個兒女,老伴在57歲時去世。家門不幸,四個子女已有三個沒了,大兒子死時37歲,小兒子死時47歲,女兒死時也只有三十幾歲。老曹現在87歲,一個人生活,自己買菜做飯,有時候煮一鍋飯吃兩天,難得燒一回紅燒肉吃三四天。
我回鄉,多次送衣服給他,也帶雜志給他看。他喜歡翻看雜志消遣解悶。那天,我問他:飯燒好沒有?
他告訴我,現在吃現成飯了,政府做好事,7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去吃。一餐三只菜,有葷有素,實際價值13塊錢,大頭由政府補貼,他只要付3塊錢就能吃到新鮮可口的飯菜。
我聽了很欣慰,老有所依,這是莫大的慈悲。
立明是我們迎陽門長大的老哥,他不止一次跟我說,今后來聯合幾個搞企業的人,出錢辦個食堂,孤寡老人、燒不動飯的老街坊,可以到食堂就餐。
我聽了很激動,希望他做,但始終沒有做成。
因為這不是一般的善事, 不是你夏天去敬老院送幾車西瓜,春節給老人們發點敬老錢那么容易。這是一個大工程,只有政府做得成、做得好。
宜興市周鐵鎮現在分布幾十個助餐點,有一千多位老人吃飯。這要調動多少人做好服務保障??!
以前我回家,常見加南坐在東沿河的家門口。
我在河對岸,他大嗓門招呼:樂心,過來吃杯茶。
最近好久沒見他了。一打聽,他在忙著做志愿者。自從鎮上設了老人助餐點,他上午十點鐘去幫著發飯。與他一道去做志愿者的,還有老街坊菊妹等人。菊妹爽朗利索,樂呵呵做好事幫助別人,快七十歲的人不見老態。他們熟悉人頭,今天誰來了,誰沒來,心里碧波清爽。特別是訂了餐又沒來吃的孤寡老人,要問問啥情況,防怕他們在家里有意外發生。報名吃飯的人,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年齡最大的100歲。行動不便的老人,由社區小年輕把飯菜送上門。全鎮有近八十個網格員、志愿者幫著發飯、送餐。
老了,生活不便,有人搭把手。這樣的地方充滿溫情。
2
我們那里的人把放風箏,叫作放鷂子。鷂子上掛笛、掛燈,叫放鷂笛、放鷂燈。這是太湖風箏之鄉的一絕。
我的表弟宏偉說,周鐵的風箏隊以前參加全國比賽總是奪冠。放鷂子的人,除了岳仲榮、閔小牛這樣的靈魂人物,還有鐵匠。
我說:你勿要瞎講,放風箏是天上飄的事,鐵匠有啥作用,他的鐵榔頭是往下打的。
表弟說:你不懂了,大型硬板硬翅類風箏,要幾個人才能放成功,鐵匠力把大,手上有勁,穩定性好。
我后來才曉得,表弟沒瞎說。放風箏的鐵匠叫馮歧南,宜興市風箏協會第一個全國冠軍。讓人驚訝的是,拎鐵榔頭的老鐵匠拿起畫筆來,在風箏上繪畫,畫蝴蝶、畫天鵝等等,居然很有味道。
這真是泥里生活,云上放飛。我對鐵匠老馮懷有敬意。這天我回鄉,到尹瘦石藝術館去逛逛,得知老馮和岳仲榮、閔小牛等人在尹藝館教孩子們制作風箏。老馮鶴發、白眉,穿一件絳紅色的T恤衫,在一群孩子中格外顯眼。
大熱天,這幾位老師傅自帶材料來開課,讓人感動。他們說是被社區書記感動而來,辦這樣的班全公益,社區一分錢都不收,不容易。
竺西社區辦的暑期班,叫小鐵人班。除了教制作風箏,還開設美術課、攝影課、古琴賞析課等,三十幾個人的班,上課的大半是外地人的孩子。問他們的父母是做什么的?有的說開車拉貨,有的說賣水果,有的說賣豆腐,更多的人說是打樁的……
周鐵鎮地基打樁很出名,本地老板承接了大城市的建筑工程,雇用外地民工打樁,小鎮成了集散地。人員主要來自河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都是老鄉帶老鄉。這些人跟老板做的時間長了,就把家里的女人帶出來,在周鐵租房安家。男人們大多在外面工地上干活,個把月回來一趟,女人們在家帶小孩,有的就近找份工作,補貼家用。
城里的孩子和鎮上家境好的孩子,有機會進入各種興趣班,從小就培養藝術愛好,而外地來的民工子女沒有這個經濟條件。父母忙生計、忙家務,無暇顧及,社區幫著照顧到了。
平等、不排外,外地人和本地人一視同仁。“小鐵人”這個名,意味著接納和歡喜。小鐵人暑期班開班,社區送他們一套衣服,還有帽子、水壺、書包,都不要錢,孩子們開心極了。
有老師來上古琴課,好聽的琴聲在指尖流出,他們也想摸一摸琴弦,可惜沒有錢買琴。請來的老師在宜興稱得上是名家,平常在城里教琴,收費不低,可到這個公益班來上課不計報酬,還帶來了多把琴,給孩子們觸摸感受。
鎮上兩個社區將暑假活動搞得風生水起。
大學生、中學生暑假參加社會實踐,以前有不少人開學前到社區來蓋章。現在竺西社區的書記蔡利群說:不行,你們要到社區來報到,做具體的事,我才能幫你們簽字蓋章。
于是,這些學生成了暑假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這也是他們接觸社會的方式,在實踐中服務他人。
3
我很喜歡周鐵小學以前的校歌:“放眼吾鄉,泱泱乎大風,具區深復深,竺山重疊重。地靈人杰,甲乎江東,興學培才,讀書致用。勉旃,同學……”
具區是太湖的古名,生活在太湖邊的人有著世代相傳的好鄉風,“放眼吾鄉,泱泱乎大風”,可見其大氣?!熬邊^深復深,竺山重疊重”,可見其包容。傳承到今天,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寬廣。
在這方土地上,步履蹣跚的老人得到照顧,外來人員的孩子得到照應。這真是非常暖心的事。那天,我在老鄉群里發了一段話:“‘多年以后,這四個字是歲月的包漿。如果多年以后,還會念到你的好,那是真好。我想,多年以后,人們說到這一任的周鐵鎮領導、社區領導,會由衷感念他們?!?/p>
老鄉們很有同感,在群里紛紛點贊。
把一老一小照顧好,可見一個地方的親和力。這是很不容易的事。單說助餐這件事,尋常人家燒飯做菜,也常會有嘀咕埋怨聲,菜咸了淡了,飯硬了爛了。這一千多老人吃飯,眾口難調,弄不好就是差評,要是出了食品安全事件,那影響更不得了,比不做這件事“躺平”還要不好。
所以,做這件事一要有情懷,二要肯擔責。周鐵為老年人能吃好飯,全鎮聯動,供餐的中央廚房與宜興市市場監管局聯網,菜單每周發群里給社區書記、村書記、網格員過目,從上到下有人盯著呢。
鎮黨委書記陳忠強說:老年助餐工作,從一般層面上來看,是解決老人吃飯痛點,讓他們每天吃上有營養的熱飯熱菜。從社會治理來看,是讓村干部和網絡員每天接觸群眾,切身感受群眾冷暖,了解獨居老人的生活狀況。
他講到了“痛點”兩字,這讓我想起清代鄭板橋的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夜里睡覺,聽到風雨中竹子的蕭蕭聲,都以為是民間百姓的疾苦聲。百姓一枝一葉的小事,都無不牽動著我們的情懷。
放眼吾鄉,泱泱乎大風。老有所依,幼有所護,這是一個鎮的有情有義。
可貴的是,政府和社區調動了一批人在幫助他人中獲得了人生的意義。
樂心:本名馮樂心,資深媒體人,著有長篇小說、散文集多部。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