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旺莊實驗小學 邵 力 朱 峰
“數學+”項目化主題活動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在項目化主題活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項目設計引導學生參與一個項目并完成該項目活動,以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參與、自動發現、自發思維,通過“再創造”“再發現”,經歷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提升由外而內的結構理解,實現由內而外的創生發展。
核心素養探索是通過知識、態度和技能的整體融合將知識整合應用到不斷變化的真實情境中。在“數學+”項目化主題活動中,雖然主題是一個統整的結合點,但其圍繞的中心應該是真實性問題,創設的是真實性學習情境。真實性學習強調學習者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傾聽者,而是主動參與的知識發現者。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被觸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也被激發,學生通過合作和分工,自主建構知識脈絡,獲得知識的全面理解。
“數學+”項目化主題活動模式的設計目標是促進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學生通過項目化主題活動,能學會主動運用數學的思維去分析真實問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發展跨學科思維,形成質疑問難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1.趣味性
“數學+”項目化主題活動模式在開展過程中,綜合性地把多學科知識融合于有趣的學科活動之中,創設富有挑戰性、多樣性、學生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分享與交流,讓學生獲得快樂與成就感。
2.關聯性
由于數學教材的編排,一些具有關聯性特征的數學知識表現出“分散”安排的效果。“數學+”項目化主題活動模式讓學生對具有同屬關系的知識形成系統認知,突出關聯性意識與知識鏈關聯,通過活動促使學生準確把握數學知識的邏輯建構過程,感悟數學的“邏輯鏈”,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自然發展。
3.體驗性
數學是一個開放的學科。“數學+”項目化主題活動模式更強調學生動腦、動手,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既要給學生預留足夠的空間,又要給學生制訂固定的規則,讓學生有明確的方向,促使學生構筑自己的“數學大廈”。學生在參與項目化主題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獲得結果性知識,還可以收獲那些蘊含在項目化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綜合性知識。
跨學科的主題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發展,這種模式必會打破原來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基于此,小學“數學+”項目化主題活動模式以發現數學理念為核心思想,嘗試以“自發疑問—自組方案—自主實踐—自由交流”的模式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將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跨界組合”,即以“數學+”為主要形式開展教學,以項目化主題活動為實踐路徑,通過整合課程交匯點、延展課程共融點、著眼素養生長點的引領,促進學生多樣化發展。
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根據學科屬性,結合知識間的關聯脈絡,捕捉知識點間的縱橫關系,將相關學科素養融入、滲透到數學教學之中, “數學+”不是簡單的“數學+美術” “數學+體育”……而是要追求“‘數學+’>數學”的深度數學課堂。因此,有效的跨學科主題教學應在整合課程交匯點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加以關聯和整合。以“與時間賽跑”跨學科主題活動為例,教師整合美術學科的卡通畫,引領學生成為“時間漫畫家”。
本活動將美術學科的素養融入、深化到數學教學之中,將“數學+美術”進行有機整合,兩者互相依存、互相促進、互相成就。通過發現探究、思考設計方案、利用畫筆實踐思考、發現時間的奧秘等一系列過程,抽象的時間在學生的筆下生動形象了起來;反之,時間這一數學概念又使得學生的畫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在成為“時間漫畫家”的同時,對于學生而言,跨學科學習中的學科“跨界”將兩種不同學科“整”與“合”,在實現課程目標的同時,也將兩種學科知識融為一體,拓寬了學生項目學習的視野,讓學生在融合中成長。
跨學科主題教學不是學生對于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生基于學習經驗的自主建構。跨學科主題教學可以激勵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促進“動腦想”,深化“體驗”“體會”“體悟”,層層深入,幫助學生理解時間的實際意義,體驗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與整合,通過學習經驗的積累,自主遷移運用到鐘表制作等其他類似情境中,實現“學以致用”和“用以致學”。
以“與時間賽跑”跨學科主題活動為例,教師整合勞動學科的鐘表制作,引領學生成為“時間發現者”,通過“數學+勞動”的整合,實現學科之間的交融、交流,以“情境關聯—思維提升”兩大模塊設計活動任務,以“自主探學—交互導學—互動辯學—交流評學”為項目化課程基本實施過程。
1.情境關聯,過程深入參與
教師通過跨學科主題教學任務驅動,設計遞進式問題串,將“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聯系起來。項目化任務將了解知識、培養思維和提升能力聯系起來,使學生之間建立自主探學、交互導學的協作模式,建立互助共贏關系,使學生經歷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過程。這樣的“跨界”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時間知識與概念的辨析、鞏固,還讓學生能夠深入參與學習過程。
2.思維提升,學科深入融合
在“與時間賽跑”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中,學習范圍從數學課堂延伸到了勞動教室,教師以不同學科之間的最佳共融點設計項目活動主題,通過互動辯學、交流評學等幫助學生豐富項目學習資源,構建具有數學特色的課程。不同學科教師聯手指導,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主題項目的不同實踐活動。在成果展示階段,每件作品都是跨學科主題教學知識整合的成果。學生真正在實踐中不斷優化知識結構與思維整合,實現雙贏。
數學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是數學發展的時代特點,時代背景下貫穿整個數學課程主線的就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跨學科思維要求課程與教學不囿于學科邊界,重視學科內外部的知識交叉與融合,通過“跨界”整合知識,從而解決問題,它的突出特征是思維上的融會貫通。
以“與時間賽跑”跨學科主題活動為例,教師整合語文學科的鐘表制作,引領學生成為“時間體驗官”。“時間體驗官”項目化主題活動采用“感知—體驗—設計”的教學方式,架構了一體化的綜合實踐課堂。在這個“數學+語文”的整合環節中,盡管“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二年級學生難以整體把握,但是,通過跨學科的合作,層層深入,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一步步豐富了對時間的認識,體會了時間的價值;在運用中進一步深化了時間的含義,體會到時間的流逝,為能合理運用時間進行安排做了有效的鋪墊,真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促進跨學科素養與數學學科素養的雙向協同發展。
跨學科主題教學拓寬了“課堂”概念,充分利用不同學科特有的“學科邏輯鏈”,建構跨學科主題教學實施的“綜合知識網”,使不同的學科在知識的內外關聯和融合中真正“聯”起來;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認知以及學科本質的深層理解,倡導一種基于社會文化視角下的學習觀素養培養的教學模式,指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發現式、探究式、建構式學習。知識之間一旦有了關聯、遷移、綜合運用,它就鮮活、流動起來,而“活”的知識才是素養培養的沃土。
教師要在課程教學中不斷豐富學生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經歷,通過項目化主題活動,將學生帶入實踐活動,創設學習任務,優化教育過程,促進課程轉變,通過實踐與反思,加強跨學科學習設計與實施,加快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和學校課程的特色化發展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