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 年中國礦業金融座談會在京舉行。會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中國銀行首次聯合發布《中國礦業金融發展研究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認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具有資源家底薄,人均消費高,產量、消費量全球第一,對外依存度長期居高不下等特征。當前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關鍵時期,需要大量基礎礦產支撐,加強國內找礦突破和國際礦業合作非常迫切,需要金融機構加大對礦業領域的支持力度。
《報告》指出,我國資本市場賦能礦業發展尚有較大增長空間。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規模全球第一、A 股市值全球第二、有能力為礦業賦能。礦業具有周期長、回報高的特點,適合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我國資本市場30 年間培育了130 余家礦業上市公司,2022 年10 家上市公司進入全球礦業50 強。10年來,從資產規模來看,我國的資本市場市值增長4倍,礦業上市公司市值增長1 倍,占A 股總市值從7.66%降至4.76%。從上市公司數量來看,A股上市公司數量增長1 倍,礦業公司數量僅增長16%。資本市場賦能礦業還有近萬億的增長空間。
《報告》指出,2020年以來,國際礦產品價格大幅震蕩,增加了我國資源能源進口成本。在全球礦產品貨幣結算體系向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當前我國礦業企業探索用人民幣結算鐵礦石、石油已取得一定成效,需要進一步提升能源資源的人民幣結算比例,降低金融風險。
《報告》展望,確保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破解困擾我國礦業中長期發展的融資問題,切實需要加強礦業金融領域的研究,需要金融機構與礦業行業共同開展礦業金融研究,在礦產品初級供給、礦產品定價、金融工具支持、資本市場擴容、礦產品人民幣國際投資與貿易、礦業ESG標準等方面加強研究,確保資源安全和金融安全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