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是一個苗族聚居地區,苗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在此地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其中,節日文化作為苗族文化組成的一部分,在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了非常重要的一面。此文將從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節日文化出發,探討苗族節日文化對當地社會所發揮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苗族;文化;節日;功能
【中圖分類號】K8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1-0016-04
一、引言
文化是一個組織嚴密的體系,它可以分成基本的兩個方面,即器物文化和風俗文化,文化為滿足人類需要而存在,賦予人類以一種生理器官以外的擴充、一種防御保衛甲胄[1]。節日文化是風俗文化也就是非物質文化的一部分,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個民族的節日文化是其文化的有效載體,如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都可以從其節日文化中表現出來。因此可以得出,節日文化的產生是社會需要的結果,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滿足人們的需要。結構功能學派大師布朗曾說:“功能是一部分活動對整個活動所做的貢獻。”[2]苗族的節日文化對于整個苗族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因而可以將苗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功能納入研究范圍。
為方便此文的撰寫,筆者前往了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進行調查,下文將以該苗族地區為代表展開論述。
二、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節日習俗簡述
(一)苗年
苗年是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自古以來就特有的節日,也是最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節日。過苗年,也就是漢語所說的過小年,用苗語說來即是“瓜決”。在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每年都要過一次苗年,可謂是苗族村寨一年之中為慶祝豐收、闔家歡樂的重要節日。關于苗年的來歷有許多傳說,而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苗年的來歷傳說是因為當年村寨的先民從湖南遷來之時,除了要一路克服自然條件的艱苦,還要躲避各路追兵,能幸免于難逃離至此極其不易。先民們為了慶祝、紀念這一天的來之不易,于是將這一天定為他們團聚的重大節日,于是就逐漸演變為小茅坡營苗族村寨的苗年。
在明清時期,由于苗族分布地區的不同,苗族人過小年的時間也不相同,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與大多數苗族一樣,將過苗年的時間定在了每年的正月。住在小茅坡營苗族特色村寨的苗人都是逢“午”過苗年,也就是按照六十甲子從正月初一往后推算,逢“午”便是小年的日子到了。近代受漢族影響,苗族逐漸以漢族的春節代替苗年,但是在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過苗年的習俗仍然得以傳承下來。
在苗家過小年期間,還存在著許多禁忌和規矩需要遵守。在過苗年時,家中的人不僅不能講一些不吉利的話或是提及一些鬼神妖怪,而且在當天家中人是不能見血的。在過小年當天的午后苗家人就不能再下地干活,也不能上山砍柴抑或去水井挑水,這是因為要防止在干活的過程中受傷見血。在中午前,人們就要將當天過小年準備的食物洗好切好,將家中的水缸挑滿,還要將晚上用的柴火砍好,午后起就不允許再使用刀具了。若是在過小年期間見了血,就會預示著來年這一年將會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并且堅信這一年在上坡干活的時候肯定會摔下山來。在過苗年期間,還有一項禁忌十分嚴格,那就是切忌吹風打哨。這些天里,當人們進屋后切忌用嘴吹口哨或者用扇子扇風,即使是吃飯的時候食物太燙也不能對著食物扇風吹氣,以免吹掉一年的好運和錢財。過苗年這一天,吹熄了燈入睡后便不能再開口說話了,以免鬼神找上身,無論老少,也不論男女,就算是調皮的孩童也不 被允許。即使家中遭了小偷,也不能大喊大叫,只能悄無聲息地將小偷趕走。又或是家中有嬰兒哭鬧也不能開口去哄,只能用其他的辦法將嬰兒盡快哄睡。這個禁忌一直要持續到公雞打鳴天開亮的時候,一家人才可以開口說話。
(二)“四月八”節
每年的農歷四月八日,是苗族傳統的紀念英雄的節日,苗家人將這一天視為祖先抗暴勝利的紀念日。小茅坡營苗族特色村寨的苗民們是從湘西湖南省花垣縣搬遷過來的,在很久以前的湘西地區,那里是一片荒蕪。那時候有一位叫“亞一”的苗族青年很是勤勞聰明,為了生存生活,亞一開始帶著族民們開墾這片荒蕪地區。通過苗族人民們堅持不懈、勤勤懇懇的勞作,終于這個曾經一片荒蕪的地區開始變得秀麗豐饒,人們生活得一片和諧。可是就在這美好生活的背后,客家族的不良分子開始嫉妒苗族人民的一切所得,于是對這個地區的苗族人民進行霸道蠻橫的欺凌和壓迫。苗族人民為了保衛自己辛辛苦苦創造的家園立誓要奮起反抗、戰斗到底,誓死要將欺負他們的客家族人驅趕出自己的家園。亞一到各個村寨組織隊伍,老人、婦女、孩童在家守屋,年輕力壯的男士則跟著他出去抵抗客家族,亞一與大家約定好抗暴起義的日子,決定定在農歷四月初八這天進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苗族人民在農歷四月八日這天就會為戰死者掃墓,悼念他們的亡魂。
再發展到后來,每到農歷四月八號,苗民們都會紛紛結伴“趕場”,這里的“趕場”是苗家獨特的“趕苗場”。這一天趕場的人尤其得多,街上熱鬧非凡。苗民們開始走親訪友、對歌吟唱,形成了空前盛會。
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實際也是苗族牛王菩薩的生日。在“四月八”節被清政府禁止之后,苗民們不愿意被清政府這樣壓制,于是將“牛王節”與紀念民族英雄的“四月八”節結合起來,共同慶祝。在苗族地區,犁田耕作是常事,可是到了農歷四月八日這一天,不論生產勞動忙與否,都要讓耕牛休息一天,給牛喂精飼料,給牛吃糍粑,還會在牛鼻子上抹點酒。苗族人民將牛奉為菩薩,在這天供奉耕牛,感謝它們曾經的幫助,也期待來年還能繼續保佑農田大豐收。
(三)吃新節
吃新節是苗家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是苗族人民慶賀豐收的佳節。吃新節一般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是為了祭祀苗家五谷神“田頭公社”。在苗族傳統節日吃新節這天,各地苗族的風俗不完全一樣,但是都要祭拜“五谷神”。這一天,每家農戶都要去自己的田地里去祭神,祈求“五谷神”保佑自家的農作物不會生病,不會發生蟲災,祈求這一年能夠五谷豐登。小茅坡營苗族特色村寨的吃新節與湘西苗族的吃新節內容比較類似。吃新節那天在自家稻田里扯三穗谷穗,煮飯時蒸在米飯上面,蒸熟以后用三只碗盛好。再在盛好的米飯上面放上魚肉和豬肉,準備好就可以敬奉給祖先了。
還有的苗民們還前往田地里祭祀“五谷神”。在吃新節那天,準備好糍粑、酒水以及香火,另外將一塊豬肉和一只處理好的鴨子一起煮熟,煮熟后將兩根筷子分別插在豬肉和鴨子肉上。最后,將準備好的這些東西帶到田地里去祭祀“五谷神”,希望求得來年的五谷豐收和平安喜樂。
(四)月半節
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祭奠亡人的日子在農歷的七月十二日,這一天稱為月半節,同時苗家人也稱這個節日為亡人節。苗人認為在農歷的七月初一一直到十五,家中若有老人去世不久,這時候,老人的亡魂一定會回到家中探望親人。月半節快到的時候,嫁出去的苗家姑娘會攜帶丈夫和兒女回到娘家,遠在他鄉的游子也會趕回家中,與親人們團聚,一起祭拜祖先,歡迎亡人的魂魄回家看望。苗家人的家先是敬奉在房屋內的火塘旁。在火塘的東邊則是家先所在的地方。過月半節的時候,要在火塘旁家先的位置給家先奉上飯菜和酒水,然后燒上香火和冥紙,用來祭祀父親這邊的親屬,例如爺爺奶奶、伯伯伯母等。而在火塘家先的下方則是用來祭祀母親一方的親屬,例如外公外婆、舅舅舅母等。家先的下方是不擺上飯菜的,只在這方燒香燒紙。
從農歷初一開始,一直到農歷十二,在這期間,要是有蛇,或者是青螞蚱等一些動物進到家里面來,不能動他們或是打他們,因為在月半的時候這些動物出現在家中會被認為是家中的亡人回家探望。另外,未滿十二歲的孩童在月半的時候也不能剃頭,傳說是怕被亡人認錯給帶走了去。
三、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節日文化的
功能闡釋
(一)強化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團結及凝聚力的功能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成員集合在一個民族內的力量,是一種使其成員互相親近的情感,民族成員只有在倫理價值觀念等文化背景相同的情況下,才能具有這種情感,同時,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并在這種認同中凝聚成一個整體[3]。
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的節日文化反映著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信仰觀念、道德理想、審美情趣等,是當地人民對于本民族的一種重要認識,對于強化當地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及增強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苗族節日文化反映了苗族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折射出苗族的文化心理,在這些深層文化背景之下,苗族成員才有了共同語言,在心理上互相認同、互相親近,并共同自覺地維護本民族的形象,苗民們在參加各種節日活動中,能夠認識到自己是苗族的一員,增強苗民們對本族的熱愛,強化本民族意識,團結本民族成員,從而穩定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這個社會體。苗族節日將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的各類成員有力吸引,將之凝聚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村寨內部達到一種空前的團結。
(二)調適慰藉、精神依托以及釋放內心的功能
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的節日大多起源于苗民們的生產生活,文化內涵豐厚,形式內容多樣。譬如有些節日的主要內容為祭天祭祖,為求得神靈或祖先庇佑,大多雜糅著民間信仰的成分,這一類的節日文化內容對于民族心理的調試和慰藉有著不可替代的制衡作用。以前由于生產力低下,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的苗民們在面對各種惡劣的自然災難時總是束手無策,久而久之在發生同樣的境況后,便開始不自覺地害怕面對現實,只能幻想通過超然的力量來彌補自身不足,幫助自己度過每一次的困難,從而求得心理上的慰藉和平衡。因此,在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的節日中,經常能夠看到萬物有靈、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一些活動和儀式。
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的許多傳統節日文化與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傳說有關,這些歷史傳說和英雄故事主要體現了苗族先民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這種民族精神的傳遞是苗族先民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培育起來的最為依賴的精神寄托。另外,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的傳統節日文化還有著幫助苗民們釋放各類情緒的功能。在各種節日期間,苗民們不再為一些心煩的事情而發愁,在過節的時候他們只管盡情地玩樂、感受生活的輕松與快樂,享受節日的氣氛。由此可見,苗族傳統節日所營造的歡樂祥和、溫情友愛的節日氛圍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每個苗民盡情釋放內心的各類情緒,從而成為苗民內心重要的心理依賴。
(三)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功能
人類的社會關系是在不斷的社會交往中逐步形成,而人的社會交往又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建立關系的首要前提。由此可見,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眾多加強人際關系的社會活動,而這些社會活動正是社會關系形成良性循環的重要場所和媒介。一個民族的節日文化活動可謂是本民族間的重要社會交往活動,是加強本民族間交流交往的重要場域。
苗族節日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活動場域的集中性,也就是重要節日活動會將本民族人民較為集中地聚集起來。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通信的不發達、交通的不便利,苗民們相互間的交流交往機會并不像現代城市間那樣便捷迅速。苗族傳統節日約定的重要集會就成為苗民們間最好的交流交往機會,加強了情感間的聯系,填補了社會交往的空白,營造了和諧美好的社會氛圍。譬如,在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過苗年的時候,親朋好友之間走親訪友、禮尚往來、相互寒暄,一片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這使得平時有些隔閡的關系也被節日的氛圍所感化和沖淡,民族節日成為人們加強人際關系的重要紐帶,維護了村寨的穩定和諧。
(四)傳承歷史、保護文化的功能
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文化通過民族傳統節日而具體體現,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民族傳統節日期間,民族文化在此時能夠最廣泛、最深刻、最直接地外顯出來。此時此刻,民族成員在參與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活動時,就能夠直觀地感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節日成為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最佳時機。在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中,民族語言、民族風俗、民族傳說等都能順理成章地覆蓋、貫穿于活動始終,這就有利于將民族文化潛移默化地傳給下一代民族成員。至此,民族文化得以在民族傳統節日中代代相傳,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有序繼承和發揚。
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的苗族節日是本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它本身就包含著本民族歷史的創造和接替傳承。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苗族村寨的一些傳統節日消失了,另一些傳統節日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仍舊保留了下來。這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節日附著了厚重的歷史痕跡與濃烈的歷史色彩,對每個歷史階段苗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響。
四、結語
地域文化有精神價值,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有深厚的底蘊,同時還具有普世的價值,具有強大的生命力[4]。小茅坡營苗族民俗村寨節日文化作為當地文化的重要一環,對苗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在歌頌它為苗民們帶來的貢獻時,也不可忽視一些節日的消極落后成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積極弘揚其有利積極的一面,摒棄不良的影響,讓苗族的節日文化為更好地促進苗族地區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宋蜀華,白振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3]金毅.淺析民族節日文化的社會功能[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04):98-102.
[4]楊暉,等編.千年論壇·文化至尊[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5]張玉祥.論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社會功能[J].新疆社科論壇,2019(03):71-73+111.
作者簡介:
譚瑋一,女,土家族,碩士,恩施州博物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