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編輯古籍,特別是整理、校注、注釋古籍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對所涉內容進行重新校對和整理。編輯過程中文字方面的校對和整理工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忽視的。從內容上看,古籍中存在著不少錯誤,而這些錯誤長期存在下去,就會給古籍編輯人員造成誤導。因此,在編輯過程中發現這些問題并及時改正是編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本文就古籍編輯中的常見文字問題進行分類分析。
【關鍵詞】古籍編輯;文字問題;實踐分析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1-0093-04
在對古籍進行編輯過程中,最為忌諱的就是任意增刪改動,但是,古籍中有很多文字問題,有時候編輯人員也會因為時代的鴻溝,無法斷定是非。所以,作為古籍編輯人員,要針對古籍中的文字展開深入研究,針對古籍中文字錯別字問題、朝代問題、漏字問題、標點符號問題、姓氏稱謂問題、人名與地名問題、通假字問題、避諱字問題等要采取相對應的校對方式,促使古籍編輯工作能夠有序開展下去,真正彰顯出古籍的文化價值。
一、古籍中錯別字問題
錯別字,指在古籍中因錯字、別字、衍字而導致的文字差錯。古籍中出現的錯別字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由于對古文理解不透,或一時疏忽大意,導致誤字、別字。如《論語·衛靈公》:“有一言而可亂行之者乎?”“一言而可亂”是指“一句話可以使人產生亂說、胡言亂語的印象”,因此,這里正確應為“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再如《書·武成》:“大匡畏其力,小匡懷其德。”這句話中的“大匡”和“小匡”不正確,應為“大邦”,指大國的意思,因將之寫成“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另外,有的地方也將“大邦”指大的都會、大的州郡。
(二)由于漢字的筆畫、結構或字形變化而導致的錯別字。如《名山藏》中:“以除害民愈加憲民?!薄昂γ瘛敝競θ嗣?;“民害”是指民眾因各種原因對政府或統治者不滿而產生的反叛活動。這句話中的“害民”應改為“民害”。
(三)由于錯別字導致誤用、誤傳等情況。如《南史·鄭交質》:“至其年也,質常謂人曰:‘我為鄭交質,為周史。或以為交質入周為史官。蓋鄭交質,周史也;交質入周,而鄭交質之言為實也。不謂之史,而謂之交質入周為史官,則是無明文矣?!逼渲械摹爸苁贰笔莾蓚€不同的概念:1.“周史”指周朝史官所撰寫的歷史文獻;2.“周史”指周代的史官。特指老子,因他曾為周之守藏史、柱下史。
從古文中的古字來看,錯別字主要包括三種:
第一,誤寫原本,即將原本的字誤寫為錯字。如宋代的朱彧在他的《萍州可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位老師,在課堂上考察學生的學問,出了一道題:“乾為金,坤為金,何也?”但因為這位老師使用了錯誤的刊本,他所用的刊本將“坤為釜”的“釜”漏刻了上面的“父”字,就成了“坤為金”,因此出現了歧義。
第二,同音替代,即將本字的讀音替換為同音字。如在《論衡·案書》中有“韓非著書,李私采以言事”一句,其中的“私”應該寫作“斯”。這里出現的錯誤就是因為用同音字替代本字造成的。
第三,衍字和形近字混淆,如《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里的“令”是指法令或命令的意思,由于有些古籍將之寫作“今”,因此出現了錯誤。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籍編輯人員在遇到錯別字時應盡量采用通讀、比對、查資料等方式來避免出現錯別字;發現錯字后應認真查找原因并修改;如果實在無法修改則應使用正確的漢字;如果古籍中存在生僻字則應盡可能查閱相關資料以確定其讀音及含義。
二、古籍中朝代問題
在編輯古籍時,朝代與年代的錯誤也是古籍差錯中最常見的。由于古籍年代久遠,朝代更替繁多,難免出現一些紕漏。
另外在古籍中,引述格式之所以有“代”的存在,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將朝代名與作者名分隔開,這樣才能夠有效避免出現混淆,然而,古籍中還有“無名氏”的存在,這就表示朝代名并不是作者的姓。比如“唐代孟郊”和“宋無名氏”相比較而言。如果前者沒有“代”,則有作者姓“唐”名“孟郊”之嫌。而后者既無名則無姓;即使只知作者貴姓,而未知高名,也大可插個“代”,寫為:宋代無名氏。
三、古籍中漏字問題
漏字,是指古籍中的文字存在著漏掉的情況。在古籍中,漏字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字句錯誤而漏字,另一種是因為引文錯誤而漏字。前者由于字句錯誤而導致的漏字,可以通過改正字句的方式來避免;后者則需要對引文進行???,通過與原文對照來發現其中是否存在漏掉的文字。由于古籍內容篇幅較長,在校對中會遇到一些不常見的文字。比如,《史記》中的《高祖本紀》是《史記》中篇幅最長的一篇文章,共有475個字。在校對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多處出現漏字,如“沛公為人負大德”(《史記·高祖本紀》)、“于是高祖置酒洛陽宮”(《史記·淮陰侯列傳》)、“先主之弘毅寬厚”(《史記·淮陰侯列傳》)、“于是沛公又數從張良、陳平出”(《史記·留侯世家》)中都有多處漏字。類似這樣的漏字現象還有很多,都需要引起編輯人員的高度重視。
四、古籍中標點符號問題
在古代,人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對某些事情非常了解,所以他們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概括,用幾句話就把事情給概括了,并不認為需要進行大篇幅的討論。但現代的古籍編輯人員,往往由于自身的特點,很難立刻分辨出這些歷史事實,如果不多加研究,很容易出錯。以下是一些古書中錯誤使用標點符號的實例:
如“謂勝曰:……今當與君別,自顧氣力轉微,后必不更會,因欲自力,設薄主人,生死共別。令師、昭兄弟結君為友,不可相舍去,副懿區區之心?!薄度龂尽げ苷鎮鳌钒凑赵瓉淼臉它c符號,“相舍去”兩個字前面加了一個逗號,表示司馬昭、司馬師兩兄弟。而據史書記載,當時李勝即將被任命為荊州刺史,司馬懿曾言,欲以重病之身,以薄酒相迎,其一,是為了與其永別,其二,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子嗣能與之結交。他只想讓李勝別這么快就走,能夠成全自己的心愿?!跋嗌崛ァ敝傅氖抢顒?,而非趙氏兄弟。
再如“太尉自州以狀白府,愿計……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請。”(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按照原來的標點符號,孝德所說的“如太尉請”,與歷史事實并不相符。這里的“太尉”,乃是唐宗明廣德二年(764年)當州官,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去世,“太尉”一職也是在秀實去世一年后才被加封的。孝德和段秀實的交談中,并不能得知他將被追封為“太尉”。因此,“如太尉請”這句話只能放到引號后面。
五、古籍中姓氏稱謂問題
姓氏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每個人的根本。姓氏稱謂是對一個人的稱呼,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和約定俗成性。在古籍編輯工作中,一些姓氏稱謂也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例如,有的姓氏在古籍中常被誤作“姓”或“氏”;有的姓氏被誤作“名”;有的姓氏甚至在古籍中被誤作“名”或“字”。
《漢書·藝文志》所記載的先秦至漢初各姓的由來,已大多不可考。在《禮記·檀弓下》中記載了當時已知的幾個重要姓氏,包括:姬、姜、姒、嬴、姚、媯、胡等。這些姓氏大多是當時出現的一些諸侯國國君的姓,如姬姓中有西周王室姬林(姬姓),東周諸侯國中有魯國國君姓子(子姓),楚國國君姓羋(羋姓)等。這些人大多是春秋時期諸侯國或部落首領。
其中一些姓氏在古籍中被誤用為“氏”或“名”:如姬姓有姬林、姬蘇、姬吳、姬申、姬展等;姒姓有姒氏、姒姜等;嬴姓有嬴氏(嬴子晉)等;姚姓有姚氏(姚子)等。
古籍中一些姓氏在古籍中被誤用為“名”或“字”。如《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莊王……十二年,伐陸渾之戎……三年,復伐之,遂至洛……十七年,又伐申,取申子于上陽之地。”這里“楚莊王”指的是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而非楚國國君的名。
六、古籍中人名與地名問題
人名是指某一人在社會上的稱謂,反映了該人的身份、地位、職業、民族、民族地區等方面的信息。人名是地名的基礎,但很多古籍中人名錯誤非常明顯,如果古籍編輯人員對人名所反映的信息不太了解,也容易引起歧義,造成誤讀。
(一)誤用人名。例如,“丁登科”指的是人名,而非指科舉登第的人,在古籍中使用時應加上引號。這些錯誤往往是由于對歷史上的某些人物不了解造成的。
(二)誤用多音字。例如“伍員”的讀音為“伍云”(wǔ yún),伍員即伍子胥,“員”是他的名。因為讀音的問題,在古籍中容易將“員”寫作“云”,出現誤用。
(三)以人名代人名或將人名用作地名。例如,“馬敬德”“馬鐵山”等都是人名,而非地名,應在古籍中應加引號。
七、古籍中的通假字問題
通假,也就是通借,在古代,它被稱作“假借”,指的是古代人們在書寫詞語的時候,不使用它,而是使用與它相近的詞語。就聲調而言,可分為四種:
(一)同音字通假:指的是與原詞發音一致或接近的通假詞。例如,《孟子二章》中“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的“畔”通“叛”;又如《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通“早”,還有《口技》中“滿座寂然,無敢嘩者”其中“坐”又通“座”。
(二)雙音通假:即通假者在聲母上與原形上有異音,在音韻上有異音。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中“太后氣盛而胥之”,這其中的“胥”有與“須”同音;又如《公輸》中“胡人不見我于王?”其中的“胡”又與“何”同音。
(三)疊韻通假:即通假字與原音同音,而聲母卻異音。例如《勸學》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其中的“參”就與“三”同音;再如《鴻門宴》中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其中的“具”就與“俱”同音;還有《馬說》中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這其中的“見”有與“現”同音。
(四)音變通假:指通假字在聲韻上與本文的原形都不同。例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被堅執銳”這其中“被”與“披”同音,具體念“pī”。又如《扁鵲見蔡桓公》中“扁鵲望桓侯還走”這其中的“還”與“旋”同音,讀“xuán”。但就字形而言,通常可分為兩類:
一是,同音的文字之間可能存在著相互的通假性。這種區分的依據還是同音或相近音。根據“和聲”的原則,古代漢語中具有同一聲調的詞語,并在古代發音一定是同一或相似的。例如,《詩經·邶風》中“我心匪石,不可轉也”,這其中的“匪”通“非”同音;再如《愚公移山》中的“一厝朔東,一厝雍南”,這其中“厝”與“措”同音;還有的就是《史記·陳涉世家》中“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這其中“適”與“適”同音。
二是,以簡單代替復雜,也就是用筆數不多的詞來取代筆數較多的詞。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中“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這其中的“取”通“娶”;再如《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其中“受”通“授”;還有在《扁鵲見蔡桓公》中“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這其中的“齊”通“劑”。
八、關于古籍中禁忌詞語的幾個問題
在中國封建時期,為了尊重君主、君主的親屬、圣人、賢者、長者,人們說話的時候,不能直接稱呼君主的名字,也不能直接用文字來書寫,而是用別的字或者詞來代替。此風俗由來已久,可追溯到周代。根據《公羊傳》,孔子在寫《春秋》時,所堅持的準則就是“尊高人,避近人”,在各個封建王朝中,這個風俗被沿用了很久,形式也在不斷地更新,涉及的禁忌也在不斷地增加,甚至有很多王朝的帝王自己都制定了一些禁忌的范圍和方式。古籍中的禁忌有很多,大致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避開國家禁忌。錢唐縣是在秦時設立的,在唐代就改名為錢塘;唐代有“明州”,明代被稱為“寧波”。為了避免康熙的忌憚,清朝的典籍中,將“玄”字用在了“元”字上,就算是和生地配伍的藥材,也被稱為“元參”。南京原名建業,是晉元帝司馬睿遷都于此后,把“建業”改為“建康”,以避晉襄帝司馬鄴諱。
(二)避免與家人有關的禁忌。也就是,父母親的祖宗之名,身為晚輩,平日里說話做事都要盡量避免。因為司馬遷的父親叫“司馬談”,《史記》里凡是和他父親同名,都會給自己取一個新的姓氏。用“趙同”代替了“趙談”,用“張孟同”代替了“張孟談”。還有就是杜甫的母親名叫“海棠”,因此杜甫很少寫關于“海棠”的詩歌。蘇軾爺爺的名字叫“序”,蘇洵在遇到“序”的時候,就用了“引”,而蘇軾卻用了“敘”。
九、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籍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人員要想做好古籍整理和收錄工作,就要針對古籍中的文字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為編輯人員的文字功底和古文閱讀能力直接會影響到古籍編輯的最終價值和質量,所以,古籍編輯人員要積極尋找可行的校對方式,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要積極向同行或者古籍文學專家進行請教,從而通過編輯出版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發揮出古籍文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莎莎.古籍活化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初探[J].出版發行研究,2022,373(12):35-40.
[2]李曉文.民俗古籍編輯出版分析[J]. 科技資訊,2021,19(03):196-198.
[3]唐雅琳,王克修.“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的經驗和啟示[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125(05):126-132.
[4]束莉.蕭穆古籍編輯理念及其實踐意義——以《敬孚類稿》《敬孚函稿》為中心[J].傳播力研究,2020,4(09):125-126+128.
[5]劉星辰,金小峰.朝漢混排古籍的文字切分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20,56(11):135-141.
[6]趙鷹.探析新時期古籍圖書編輯工作的堅守與求變[J].傳媒論壇,2019,2(05):134+136.
[7]張航.古籍數字化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89(08):487-488.
作者簡介:
林菲(1982.5-),女,北京人,本科,編輯,出版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編輯出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