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河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教—學—評”一體化的課程理念,強調教學評價要貫穿教學全過程,以評價促進英語學與教(教育部 2022)。課堂評價作為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檢測課堂目標達成、診斷學情、改進教學策略的重要手段。因此,課堂評價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至關重要。然而,在目前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相當一部分課堂評價活動在設計和實施方面存在評價目標缺失或偏離、語言使用活動缺失或語境不真實、評價標準偏離或不具體、評價結果反饋不具體或缺乏針對性等主要問題,不利于充分發揮評價的促學功能。下面,結合具體實例,重點分析這些問題并提出優化建議,旨在提升課堂評價活動設計與實施的質量,切實發揮課堂評價的促學功能。
評價目標是設計與實施評價活動的基礎和前提。評價目標缺失或偏離,會導致評價活動缺乏針對性,流于形式。評價目標缺失主要指教學目標中缺失了評價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目標描述。比如,閱讀教學目標中缺乏對信息解碼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等閱讀能力與素養的評價目標。評價目標偏離主要指教學目標中雖然有評價目標,但是偏離了教學的核心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把詞匯學習目標設置為閱讀教學評價的主要目標,有些教師把語法學習目標設置為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這些都屬于評價目標設計偏離。
在教學實踐中,評價目標缺失或偏離,均不利于設計有針對性的評價活動,以及檢測與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比如,在故事(繪本)教學中,如果教師對該課型的評價目標理解錯位,如過于關注詞匯或語法的學習,忽略了結構化主題知識的梳理、內化和外化(張泰剛 2020),則難以深入探究故事(繪本)的主題意義,導致評價的內容不準確,難以發揮評價活動的功能。以“故事復述”活動為例,教師很少讓學生根據故事關鍵詞或梗概圖復述故事,而是事先設計復述文本,在文本關鍵詞處設空,讓其通過回憶故事內容,選詞填空或直接填空。在完成填空后,教師讓學生朗讀文本,以詞匯填空是否準確、朗讀是否流暢、聲音是否洪亮、表情是否豐富等作為故事復述活動的評價維度。很顯然,教師對復述活動的功能理解不到位,對故事(繪本)教學的評價目標認識存在偏差,不利于發揮評價的促學作用。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雖然設計了多樣化的評價活動,但是大部分活動過于關注語言知識學習的評價,而忽視了對學生語用能力的評價。比如,在詞匯課中,教師設計了聽音選詞、補全句子、跟讀、單詞默寫等活動,檢測學生對詞匯音、形、義等的掌握情況,而忽視了詞匯運用評價活動的設計,無法檢測其能否把所學詞匯運用到真實的交際情境中,不利于真正評價其詞匯運用能力。又如,在閱讀課中,教師設計了大量的選擇題、連線題、填空題等,只關注對語篇表層意義的理解,缺少關于語篇主題意義的探究性活動,無法評價學生對主題知識的內化和外化情況。
有些教師雖然設計了語言使用評價活動,但是語境不真實,難以評價學生的真實語言能力。以廣東人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2 Vacation Plans單元復習課為例,教師設計的評價活動語境如下:假如你的美國朋友賈森(Jason)計劃暑假到你所在的城市進行兩日游,請你給賈森設計一條旅游路線。教師提供了旅游地點、出行方式、居住地點及具體活動等參考詞匯和語言框架,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制訂旅游計劃并基于語言框架用口頭和書面的方式表述計劃的內容。語言框架如下:
Summer vacation is coming.Jason is going to XX for two days.On the 1stday,he’s going to_____by______.He’s going to______.He’s going to stay______.On the 2ndday,he’s going to______.He will be happy.
從活動的真實性來講,這個評價活動的語境顯然不真實。首先,學生為賈森設計旅游路線的目的不明,即為什么給賈森設計旅游路線,評價活動中并沒有明確交代賈森的請求或要求。其次,學生制訂的旅游計劃缺乏依據。任務中并沒有交代賈森的旅游喜好和要求,如何制訂旅游路線呢?最后,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相對固定的語言框架。雖然學生填空即可完成任務,但是不能體現真實的語言能力。概言之,這個活動的語境不符合真實的交際場景,活動的完成方式也難以真正評價學生的語言能力。
評價標準能增加評價的透明度,減少學生的焦慮,讓其了解教師的期望(Panadero&Jonsson 2013)。基于合理的標準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形成具有參考性的評價結果,有利于教師準確了解其語言學習的真實情況。評價標準偏離或不具體,會導致評價結論不可靠,影響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診斷。在目前的小學英語課堂評價中,在開展故事復述、故事表演、對話模仿、話題(觀點)討論等活動時,大多數教師設計了顯性的評價標準,提出明確的活動要求,以更全面地評價學生語言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但是,部分教師設計的評價標準存在偏離或不具體的情況,評價結果不可靠。前者表現為評價標準偏離了評價目標的要求,后者表現為評價標準過于概括或籠統,缺乏可操作性。
以表演活動為例,很多教師設計的評價標準主要為聲音響亮、發音準確、使用肢體語言等。有些教師甚至把聲音響亮和使用肢體語言設定為表演活動的重要評價標準。但實際上,聲量大小并不是評價表演活動的主要標準,是否使用肢體語言也不是評價表演活動質量的主要標準。很顯然,這些標準忽視了語言表達的內容和方式等,偏離了表演活動的主要評價目標。比如,在“制訂并表述旅游計劃”的評價活動中,教師設計的評價標準如下:(1)Two-day routs;(2)Reasonable planning。此類評價標準過于簡略,內容不具體、不清晰,缺乏指向性和可操作性,評價結果缺乏參考性,不利于獲取可靠的學習“證據”。
在教學實踐中,對評價結果進行具體的反饋,有助于學生糾正錯誤,指引其改進學習的方向和方法(楊向東、崔允 2020)。教師對評價結果的反饋不具體或缺乏針對性,不利于學生了解自身在學習方面的優勢或不足,也不利于教師了解和反思自身教學存在的問題。對評價結果的反饋不具體或缺乏針對性主要指教師的反饋過于宏觀或概括,沒有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具體回應,導致其不知道好在哪里、錯在哪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喜歡使用“Very good.”“Well done.”“Super.”“You are so smart.”等宏觀的反饋語,較少使用“You have good pronunciation.”“You have great ideas.”“You are so creative.”等具體的反饋語。
比如,在學生完成角色扮演活動后,教師提問:“Are they very good?”學生集體回答:“Yes/No.”或教師直接評價:“Excellent!”“You are so smart.”等,至于學生的表現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教師并沒有給出具體反饋,也沒有要求其他學生反饋。又如,在學生完成語言運用活動后,教師提問:“How many stars can they get?”學生集體說出評價等級即可,無須提供具體的評價意見。之后,教師也沒有對學生的表現給出具體的評價意見。浮于表面的反饋信息無法幫助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學習表現,不利于其優化學習方式,也不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
制訂明確的評價目標是設計與實施課堂評價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墩n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目標和評價方式應與課程目標保持一致(教育部2022)。因此,教師要基于課堂教學目標制訂明確的評價目標,以便有針對性地設計評價活動。比如,在前述的“故事復述”案例中,首先,教師要明確故事復述活動的評價目標,即檢測學生是否內化了故事的主要內容。其次,在設計評價活動時,教師要基于該評價目標,評價學生能否根據故事脈絡運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最后,教師要根據復述的內涵要求,提供故事脈絡圖、故事圖片或關鍵詞等,為學生復述提供“支架”。在課堂評價中,評價目標越明確,評價活動的設計就越有針對性,評價活動也就越能真正發揮診斷和促學作用。
語言能力需要在參與特定情境下的相關主題活動時表現出來(程曉堂 2022)。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應盡可能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運用語言,而不是在教師的控制下機械地操練語言形式(程曉堂2015)。因此,教師要創設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觀察學生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能否使用語言或策略完成活動(程曉堂 2022)。這樣做有利于評價學生的語言能力。比如,在前述“制訂并表述旅游計劃”的案例中,教師可讓學生為班級設計一條某市兩日游的研學旅游路線,簡單說明設計該路線的理由,并用口頭和書面的方式表述。之后,各小組展示設計的研學旅游路線,全班學生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路線,課后提交給教師為研學旅游路線作參考。由于研學旅游是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能結合自身經歷,真實地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學習任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該活動有助于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具體、合理的評價標準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調節,突出語言實踐活動的方向性和操作性(Panadero&Jonsson 2013);幫助教師更精準地診斷學生英語學習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全面了解其學習情況。以前述“表演活動”案例為例,教師可從表演內容的完整性、語言的準確性、情感的豐富性、參與的積極性、表演方式的多樣性等方面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再以“制訂并表述旅游計劃”為例,教師可從計劃的合理性、語言運用的得體性等方面設置評價標準,如能合理規劃旅游路線并簡單說明原因;能使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計劃。評價目標不同,評價標準則有差異,教師應根據評價目標設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合理的評價標準有助于學生了解自身情況,提高自身效能,也有助于教師得出更可靠的評價結論,對學情進行更精準的診斷。
反饋是形成性評價的決定性因素之一(Davison&Leung 2009;Black 2009)。反饋應具有準確性、全面性和適當性,給予學習者信心和希望(Sadler 1998)。無論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還是在學生完成評價活動后,教師都應提供具體、真實的反饋,以幫助其獲得實時反饋,發現優勢和不足,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顯性或隱性的反饋(Gass&Selinker 2009),前者是教師直接指出學生的優點或問題,后者是教師通過其他方式,如意義協商等方式給其提供反饋,引導其思考并進行自我糾正。不管是何種反饋,都必須具體、針對性強,否則可能導致學生“一頭霧水”。以前述“故事表演”和“制訂并表述旅游計劃”案例為例,教師應根據評價標準,為學生提供顯性和具體的反饋,如“Your ideas are very creative.”“It would be better if you could give more consideration to the allocation of time.”等。教師還可以開展同伴評價,讓學生根據評價標準進行互評并提供具體的反饋,充分調動其學習和評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評價的效能,提升其學習效果。
課堂評價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還有助于教師診斷學情,適時調整教學方案,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結合教學實例,重點討論了小學英語教學中課堂評價活動設計與實施存在的四個主要問題,并結合相關理論和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這四個問題雖然具有典型性,但是不可能涵蓋所有問題,提出的優化建議是否科學、有效,還需實踐與研究的進一步檢驗。教師可以在英語教學實踐中進一步觀察和探索,發現更多評價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存在的問題,并深入思考優化的方式,提高評價的效果。本研究雖然以小學學段教學案例為研究樣本,討論課堂評價存在的問題與優化建議,但是對其他學段的課堂活動設計與實施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