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海 潘海龍 王業智



摘? ? 要:為改良小麥品質,培育優質高產穩產的小麥新品種,育種家們一直在努力探索與創新。本研究利用田間試驗所得數據對小麥新品種‘鼎富196的豐產性、穩產性、抗性、品質性狀進行詳細分析,以便更好地推廣小麥良種。‘鼎富196是利用高產、抗病、適應性好的品種‘周麥28做母本,用矮稈抗倒、抗病、大穗的‘04中29做父本,配制雜交組合,經過連續5年的選育與鑒定,于2015年育成。該品種屬于半冬性中熟品系,全生長期224.7 d,春季身拔節早,兩極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平均產量9 348 kg·hm-2,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1.63%,屬于高產穩產品種。綜上可知,‘鼎富196適合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麥區)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外黃淮冬小麥區南片的河南省平原灌區進行早中期作物栽培。
關鍵詞:小麥;‘鼎富196;豐產性;穩產性;抗性
中圖分類號:S512.1+1?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3.S.002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vity, Yield Stability, Resistance and Quality of the New Wheat Variety 'Dingfu 196'
LIU Yuanhai1, PAN Hailong2, WANG Yezhi2
(1.Henan Dingyan Zeti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Xuchang, Henan 461500, China; 2.Henan Dingyo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Abstract: Breeders have been trying to explore and innovate in order to improve wheat quality and produce new wheat varieties with high quality, high yielding and stable. This study presente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yield, stability, resistance and quality traits of the new wheat variety 'Dingfu 196'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field trials to better promote the good wheat varieties. The 'Dingfu 196' was made by using the high-yielding, disease-resistant and well-adapted variety 'Zhoumai 28' as the female parent and the dwarf straw, disease-resistant and large spike '04 Zhong 29' as the male parent. The hybrid combination was developed in 2015 after five years of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t is a semi-winter medium maturity strain with a full growth period of 224.7 days, early spring body nodulation, fast bipolar differentiation and medium tolerance to spring frost. The average yield was 9 348 kg·hm-2, which was 1.63%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variety 'Zhoumai 18', which showed that this variety was a high-yielding and stable variety. In conclusion, it is suitable for early-mid crop cultivation in the plain irrigation area of Henan Provinc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ellow-Huai winter wheat area except Xinyang City (the rice-wheat area south of Huaihe River)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Nanyang City.
Key words: wheat; 'Dingfu 196'; fertility; stability; resistance
小麥是全球種植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2億 hm2以上,全球有35%~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糧[1]。我國小麥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糧食作物的22%左右,在口糧消費中占4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分別占全球小麥生產和消費總量的17%、16%[2]。小麥磨成粉可以制成饅頭、面條、面包等食物,生產啤酒、酒精等也離不開小麥。小麥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經常作為主食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因此,小麥產業對全球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3]。糧食安全容易導致社會文化、環境和經濟等問題[4]。因此,有關小麥優質高產育種手段的研究逐漸受到了更多關注。從當前小麥種植情況來看,小麥時常受到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等影響,導致產量與品質得不到提升[5]。
我國是較早從事小麥育種的國家之一,初期目標是保持小麥產量持續增長。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小麥育種經歷了從初期的實現溫飽到現在享受高品質的轉變[6]。產量水平從建國初期全國平均產量不足750 kg·hm-2,發展到2022年全國平均產量超過6 000 kg·hm-2,單位面積產量翻了近8倍[7]。‘寧麥9號‘寧麥13‘淮麥20‘淮麥33‘西農979‘鄭麥9023‘濟麥22等主導品種為中國的小麥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
2022年全國小麥產量1 357.6億 kg,比上年增長1.0%。小麥增產來之不易,尤其是近些年來,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氣候的不穩定性加劇,極端天氣頻發,對小麥品種質量的考驗越來越嚴峻,亟需培育出一批優質高產、抗倒伏、抗病、穩定性高的小麥新品種,以期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通過對小麥品種‘鼎富196參加的2年區域試驗和1年生產試驗所得數據進行研究,進一步對品種的產量、穩產性、適應性、抗性和品質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鼎富196是河南鼎優農業技術有限公司于2010年根據育種目標的要求,組配了‘周麥28/04中29組合,組合代號為10210。‘鼎富196以高產、抗病、適應性好的品種‘周麥28為母本,以矮稈抗倒、抗病、大穗的‘04中29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經過連續5年的選育與鑒定,于2015年育成,系譜號為10210-0-21-1-1。
‘周麥28是河南省周口市農科院選育的小麥新品種,該品種組合為‘周麥18/周麥22//周2168,其中‘周麥18是黃淮南片冬麥區的對照品種,且已經種植多年,其適應性和穩定性較好,‘周麥22是一個高產、抗病、抗倒品種。‘周麥28是一個高產、穩產、抗病、廣適、熟期偏晚的小麥新品種,也是一個優良的親本材料。
‘04中29是2005年征集的一個抗病材料,該品種矮稈、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強,對條銹、葉銹、白粉免疫,大穗多粒,結實性好,熟期早。兩親本相組配,雙親優點互補性強。
1.2 試驗方法
1.2.1 區域試驗 2019—2020年、2020—2021年連續2年在河南澤熙農作物聯合體小麥品種試驗黃淮南片水地組進行區域試驗。2019—2020年共設置2組試驗,參試品種33個(含對照:統一對照品種‘周麥18;輔助對照品種‘百農207)。2020—2021年共設置2組試驗,參試品種29個(含對照:統一對照品種‘周麥18;輔助對照品種‘周麥36)。
本研究采用統一田間試驗設計,實名制,隨機區組,3次重復,設計小區面積13.34 m2,各試點種植面積為13.3~15.6 m2,收獲面積13 m2以上(計產面積按收獲行長×小區寬計算)。各試驗點均設在當地有代表性田塊,前茬作物大多為玉米。試驗方案設計區試1~2組,播期為10月5—15日,播種量:240萬株·hm-2~270萬株·hm-2。
1.2.2 生產試驗 2021—2022年在河南澤熙農作物聯合體小麥品種試驗黃淮南片水地組進行生產試驗,2次重復,每小區地塊面積不小于150 m2,采用實名制,試驗品種在整個地區隨機排列并全部收獲。田地施肥和水分管理與當地田地的生產條件相同。根據需要控制害蟲和雜草。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
利用中國農業大學遺傳育種系與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聯合開發的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統計分析系統程序RCT99(隨機定位模型)[8]。使用Excel(版本 2306 Build 16.0.16529.20100)對數據進行匯總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品種區域試驗的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品種的產量在不同區組之間、不同環境之間和不同品種間均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因此,可以通過該試驗數據對品種的穩產性和豐產性進行分析。
2019—2020年試驗結果表明:‘鼎富196全生育期223.4 d,成熟期比對照品種‘周麥18早熟0.6 d,比對照‘百農207早熟1.2 d;平均株高78.3 cm,倒伏程度≤3級(或倒伏面積≤40%)的試點率為100%;平均黑胚率4.0%,平均容重807 g·L-1;平均穗數640.5萬穗·hm-2,穗粒數37.2粒,千粒質量41.0 g。
2020—2021年試驗結果表明:‘鼎富196全生育期226.0 d,成熟期比對照品種‘周麥18早熟0.3 d,比對照‘周麥36早熟0.5 d;平均株高81.2 cm,倒伏程度≤3級(或倒伏面積≤40%)的試點率為96%;平均黑胚率2.8%,平均容重819 g·L-1;平均穗數606萬穗·hm-2,穗粒數40.5粒,千粒質量40.6 g。
2.2 品種產量分析
2019—2020年參加黃淮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 604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3.97%;25點匯總,18點增產≥2%,比對照‘周麥18增產≥2%的試點率為72%;比對照‘百農207增產6.34%;25點匯總,17點增產≥2%,比對照‘百農207增產≥2%的試點率為68%。
2020—2021年續試,平均產量8 257.5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4.73%;比對照‘周麥36增產4.43%;2年平均產量8 431.5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4.35%;2年匯總50點,37點增產≥2%,比對照‘周麥18增產≥2%的點次率為74.0%。
2021—2022年的生產試驗共設置1組試驗,參試品種6個(含對照),統一對照品種‘周麥18。平均產量9 348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1.63%;25點匯總,21點增產,增產點率為84.0%。
通過連續2年區域試驗和1年生產試驗數據可知,‘鼎富196產量明顯高于對照品種,在試驗中表現出較好的豐產性和穩定性(表2)。
2.3 品種抗病性分析
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所進行‘鼎富196抗病性鑒定,結果見表3。2019—2020年鑒定結果:水稻慢條銹病,中感葉銹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紋枯病;2020—2021年鑒定結果:水稻慢條銹病,中感葉銹病,高度感白粉病、赤霉病和紋枯病。
2.4 品種品質分析
粗蛋白含量反映小麥蛋白含量多少,濕面筋含量反映小麥粉中面筋蛋白的數量,二者具有相關性。面筋指數衡量小麥粉中面筋蛋白的質量,是小麥粉食品品質的主要影響指標[9]。
國家黃淮南片區試抽混合樣化驗結果見表4。2019—2020年度品質檢測結果為:容重856 g·L-1、蛋白質(干基)13.86%、濕面筋32.2%、吸水率61%、穩定時間3.3 min,品質分類為中筋小麥。2020—2021年度品質檢測結果為:容重842 g·L-1、蛋白質(干基)13.16%、濕面筋29.7%、吸水率58%、穩定時間6.6 min,品質分類為中筋小麥。
3 結論與建議
‘鼎富196稈質彈性好,株型稍松散,蠟質輕,長相清秀,旗葉上沖,紡錘穗,碼稀,均勻,穗層整齊,白殼,短芒,白粒,半角偏粉質,飽滿度好,平均產量9 348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1.63%,屬于高產、穩產品種。該品種田間表現綜合抗病性較好,條銹病、葉銹病、赤霉病、白粉病均較輕,莖基腐病輕度發生,后期根系活力好,葉片轉色順暢,灌漿快,落黃亮,成穗數600萬穗·hm-2~675萬穗·hm-2,穗粒數35~40粒,千粒質量38~45 g。
栽培建議:(1)播種。適宜播期為10月中下旬,基本苗225萬株·hm-2~375萬株·hm-2。小麥播種深度不易過深,通常在3~4 cm。播種過深會導致出苗率降低,出苗時間也大大延長,苗勢衰弱,從而不利于群體結構的生成[10]。(2)防治病蟲害。抽穗至灌漿期結合“一噴三防”技術[11],灌漿后期注意防治赤霉病、蚜蟲。(3)施肥。土壤內部營養要均衡,還需要根據測土結果適當補充鋅、硼等肥料,可以在整地過程中一次性施加,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土壤肥力與均衡性,從而滿足小麥日常生長所需[12]。(4)澆水。該品種是半冬性小麥,越冬水澆灌時間選擇晴天上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大水漫灌,只需澆足澆透即可。越冬水澆灌后,需及時采取合理的耕地措施,提高土壤的疏松度[13]。
該品種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茬麥區)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14]。
注意,該品種千粒質量偏低,不抗紋枯病。抽穗至灌漿期,要及時防治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灌漿后期注意倒伏情況。
未來10年將是我國小麥育種產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全面加速小麥育種研究和應用步伐,對搶占小麥育種國際種業制高點、提升現代農業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15]。
參考文獻:
[1] TAO Y, YI X, LIN Y, et a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mapping for panicle exsertion length in common wheat using two related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s[J]. Euphytica, 2019, 215(6): 104.
[2] 孫果忠. 我國小麥種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建議[J]. 農業科技通訊, 2021(7): 4-8.
[3] 許鑫. 小麥生態全息系統研究[D]. 鄭州: 河南農業大學, 2021.
[4] SAHU S K. Localized food systems: the way towards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a review[J]. The Journal of Animal and Plant Sciences, 2011, 21(2 Suppl.): 388-395.
[5] 魏華. 小麥高產種植技術要點[J]. 農村實用技術, 2023(4): 94-95.
[6] 梁曉玲, 阿布來提·阿布拉, 楊杰, 等. 早中熟籽粒直收耐旱玉米新品種新玉108號產量潛力與相關農藝性狀分析[J]. 新疆農業科學, 2019, 56(9): 1597-1608.
[7] 劉偉, 李勝男, 阮雙, 等. 我國小麥育種主要進展與展望[J]. 大麥與谷類科學, 2023, 40(2): 1-6.
[8] 張青顯. 現代小麥育種與生產實踐[J]. 食品研究與開發, 2022, 43(10): 233.
[9] 洪宇, 孫輝, 常柳, 等. 2020年我國小麥品質分析[J]. 糧油食品科技, 2022, 30(1): 87-92.
[10] 王乃仁. 山東莘縣小麥寬幅勻播高產種植技術優勢與要點[J]. 農業工程技術, 2022, 42(11): 57-58.
[11] 張毅, 徐進, 鄭余良, 等. 以 “一噴三防” 為主的專業化統防統治的實踐與思考[J]. 陜西農業科學, 2015, 61(4): 94-96.
[12] 張傳陽, 王杰. 冬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分析[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2(6): 164-166.
[13] 馬新中. 河南正陽縣綠色小麥高產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 2021, 41(20): 71-72.
[14] 張會芳, 齊紅志, 孫巖, 等. 黃淮冬麥區不同來源地新育成小麥品種性狀多樣性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23, 24(3): 719-731.
[15] 趙昌平. 中國二系雜交小麥研究進展與展望[J]. 科學通報, 2022, 67(26): 3119-3128.
收稿日期:2023-03-25
基金項目:2021年度“中原英才計劃(育才系列)”中原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高產優質節本小麥新品種選育及示范》
作者簡介:劉源海(1989—),男,河南信陽人,農藝師,主要從事瓜菜育種研究及栽培推廣研究。
通訊作者簡介:潘海龍(1976—),男,河南焦作人,農藝師,主要從事瓜菜育種研究及栽培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