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淵
“高水平建設美麗重慶,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市域范例。”8月16日召開的美麗重慶建設大會提出,重慶要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重慶的“美麗計劃”,與《美麗四川建設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一起,成為美麗中國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美麗風景”。
重慶明確了“四高”“五美”“九治”等總體要求和任務措施。四川則提出,以山為基守護美麗空間,以水為脈打造多彩河湖,以人為本塑造舒適生活宜居地。美麗中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通過梳理川渝關于美麗中國建設的規劃部署、措施任務、指標體系不難發現,兩地實現美麗蝶變需要從生態、文化、產業三個維度聚合發力。
堅持生態托底。無生態,不美麗。守護綠水青山,保障生態安全,是美麗中國的本底,是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前提。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及實施方案》,明確了空氣清新、水體潔凈、土壤安全、生態良好、人居整潔等五大類22項具體指標。重慶提出“高水平保護”“高效能治理”,并明確將水、氣、土、廢、塑、山、岸、城、鄉作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重點整治內容。四川除了系統部署污染防治攻堅、生態保護修復等核心業務外,還把“生態環境全面好轉,空間布局更加合理,生態系統功能顯著提升”寫入了美麗四川建設目標。各級黨員干部特別是生態環境領域的黨員干部要練內功、強能力,抓好抓實主責主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推進降碳減污協同增效,努力為美麗中國建設夯基筑底、增色添彩。
堅持文化鑄魂。文化不立,一念難正。依托自然生態,融入人文歷史,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首要任務。前有傳承、后領潮流,一脈傳襲、精魂延續。如果說自然生態是美麗中國的物化表現,那么以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學藝術等為核心載體的生態文化就是美麗中國的意識表現。重慶在工作部署中特別強調了“人文之美”在美麗重慶建設中的特殊分量和推進路徑。四川也明確將“巴蜀文化”列為美麗四川建設的七大板塊之一,將“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完好率”“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納入評估指標體系,并對“多彩人文之韻充分彰顯”“文學藝術競相綻放”“打造中國韻巴蜀味宜居地”等作了重點表述。巴蜀之地,自古人文底蘊深厚,重慶和四川山水相連、民心相通,生態和人文必能成為助力川渝蝶變的“美麗雙翼”。
堅持產業為綱。綠色低碳發展,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實骨架和內生驅動。四川將“綠色經濟”專章單列,把推進碳達峰和產業綠色轉型作為重點,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營收占比”“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兩項指標成為量化美麗四川建設原動力的標尺。重慶則強調要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發展壯大綠色低碳產業,推進重點領域降碳,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建設綠色低碳科創高地。此外,重慶還特別提出“數字化+美麗重慶”,通過建立健全數字生態環保系統架構,布局建設數字生態環保重大應用,夯實生態環境數據底座,構建多跨協同、量化閉環、系統集成的美麗重慶數字化治理體系。
川渝攜手,雙圈聯動,為自然生態鐫刻文化符號,為產業鏈條加注綠色基因,共同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必將為巴蜀人民帶來更多民生成果,創造更高品質生活。
(作者系中國環境報社西南融媒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