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偉
宣威市落水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森林草原是重要的生態資源,對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是保護森林草原資源的重要內容之一,為進一步強化宣威市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筆者對宣威市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現狀開展了調查分析,結合宣威實際,提出了對策建議,以供領導層作出決策參考。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介于東經103°35′30″~104°40′50″、北緯 25°53′30″~26°44′50″之間,東與貴州省盤州市接壤,南與富源縣、沾益區相連,西與會澤縣隔牛欄江相望,北與貴州省威寧縣、水城區相依,國土面積為6052.6 km2,林地面積為34.77 萬hm2,其中,商品林地16.25 萬hm2,公益林地18.52 萬hm2。森林覆蓋率為53.48%,林木綠化率為55%,森林活立木總蓄積1453.82 萬m3;全市森林面積為30.38 萬hm2(天然林23.95 萬hm2,人工林6.43 萬hm2)。全市有草原面積為0.94 萬hm2,草原植被綜合蓋度85.65%。境內有蕨類和種子植物共168 科1270 多種。林草資源比較豐富。
宣威市地處滇東高原亞熱帶北部地區,由于夏秋和冬春分別受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團影響,形成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多種氣候并存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也受昆明準靜止鋒活動的影響。因此,具有干濕季分明,冬春干旱多風,干冷同期,夏秋雨量集中,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據多年氣象資料統計,宣威市內年均溫 13.3 ℃~14.5 ℃,≥10 ℃的活動積溫 3790 ℃~4414 ℃,最熱月均溫19.4 ℃~19.9 ℃,最冷月均溫5.0 ℃~7.1 ℃;日照時數2108.2 小時,太陽總輻射約120 千卡/cm2;年降水量在1000 mm 左右,但降水年分配不均;年蒸發量1160 mm~1180 mm,干燥度為1.2;霜期較長,年均霜日38.7 天。
近年來,宣威市林草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協調推動林草業持續健康發展,在生態扶貧和服務經濟社會中作出了積極努力,宣威市林草資源保護管理、國土綠化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森林生態總體功能日益提升,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狀況明顯好轉,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邁上了新臺階,有效應對了森林高火險的考驗,圓滿完成了森林防火各項目標任務,取得了自1986 年以來連續36 年無重大森林草原火災和人員傷亡事故的好成績,森林防火工作呈現出可喜局面,概括起來講,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基本建立了森林草原防滅火管理體系,全市健全了市森林防火指揮部-鄉級指揮所—村級防火工作隊——林區監測管理點(哨)的防火管理網絡,森林草原火災預防、監測、處置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二是宣傳教育形式多樣化,群眾森林防火意識明顯加強。各級各有關部門通過張貼標語、設置警示牌、懸掛五彩旗、出動宣傳車等方式,全方位多形式地宣傳《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等法律法規,進一步提高了干部群眾的防火意識。三是全面推行了森林防火“三線”責任制和“四個責任人”制度要求,層層簽訂責任狀,劃分防火責任區,落實重點森林防火區域的直接責任人,強化森林防火各項責任的落實,把森林防火各項措施和責任縱向延伸到村、到組、到人,橫向覆蓋到各相關部門,保證了森林防火工作的順利開展。四是加強了火源管控,全市嚴格執行“5個 100%”野外火源管理、火災隱患限期整改、巡山護林等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火源入山入林。采取清理林下可燃物、設置防火隔離帶、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等措施,有效減少火災的發生。從嚴落實撲火應急措施,火情火警火災處置得力。五是近年來,市鄉兩級財政每年均投入一定資金,保障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組建了撲火應急隊伍,森林草原防滅火基礎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廣大群眾對森林草原火災防控意識,比較淡薄,群防群治,群眾作為火災災害防控主體、主人翁意識、法規意識正在形成,對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防火常識的認識還有較大差距。
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涉及面廣,氣候復雜多變,各種機制制度正在建設之中,監測預警機制、調度指揮機制、聯合處置機制、目標責任管理制、責任追究制、應急值守機制、群防群治機制等機制還未健全,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進程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草資源的保護發展。
各級各部門在落實網格化管理要求方面還有差距,一是個別地方和部門對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火險形勢預判不夠,工作方法簡單,停留在安排了、部署了、交代了的層面。二是一些地方對防滅火工作一把手負責制理解不深不透、工作不深不細不實,對防滅火工作必需的經費保障、裝備配備、隊伍建設、應急措施沒有嚴格落實。三是基層末梢管理有漏洞,隱患排查整治還不徹底,沒有真正管住山頭、地頭、人頭。四是督察檢查偏少,導致基層管護人員巡山護林出現空檔盲區。
一是重點時段野外用火管控存在薄弱環節,比如在歷年的森林防火期和高火險期的春耕農事用火較多時段,對林農野外用火管理不夠嚴格,導致在重點林區、重點部位火仍存在燒秸稈、燒火土情況。二是重點路口路段火源檢查點偏少、野外用火巡查檢查頻度偏低點、火源管控方式簡單,導致局部地方火源管理薄弱。
一是撲火隊伍建設滯后。各鄉(鎮)撲火隊伍普遍存在人員數量不足、平均年齡偏大、工資待遇較低、業務技能不精、教育管理和戰備訓練水平不高等。二是基礎設施設備薄弱,部分地區防火設施設備、物資儲備水平偏低,普遍存在防滅火設施設備老舊、擺放不規范、儲備不足、管理臺賬不規范等問題,個別地方存在防滅火機具、火場應急通信系統維護保養不到位,加之個別鄉(鎮)防火通道、隔離帶等基礎建設整體滯后,不能滿足撲大火抗大災的需要。
一要以宣傳貫徹《林長令》《防火令》為抓手,運用傳統模式和新媒體新手段,廣泛宣傳法規條例和野外火源管理制度。二要聚焦森林防火宣傳月、清明、五一、防災減災日等重點時段,組織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推送相關知識,高火險期每天循環播報警示提醒,讓防火意識入腦入心入行,成為廣大群眾的本能和自覺。三要以“森林防火戶主責任書”入戶宣傳為重點,采取公益廣告、手機短信、廣播、電視、網絡、標語、印制宣傳材料、出動宣傳車等形式,廣泛宣傳森林防火的方針政策,普及森林防火知識,增強人民群眾的防火意識。四要在城鎮面山、公路沿線、林緣周邊、入山道口等重點部位設置固定警示牌,加大宣傳和警示力度。五要充分擴大宣傳面,各級各類學校要把《森林防火條例》的宣傳和森林防火“五個一”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培養學生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的意識,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良好氛圍。六要充分發揮宣傳和融媒體等部門的宣傳職能,形成宣傳合力,把森林防火宣傳貫穿于整個森林防火期,使森林防火宣傳“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家庭”,切實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營造全過程、全覆蓋、全社會參與的森林防火氛圍,讓森林防火工作真正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為。
要圍繞“預警、會商、調度、處置”4 個關鍵環節,健全制度機制,強化森林草原防滅火一體化。一要健全監測預警機制。防火期內,氣象部門要每天制作未來24 小時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預報信息,由當地電視臺向社會發布;發生火災后,要監測火場天氣實況,適時提供火場天氣預報。林草部門要準確、全面接收國家和省監測中心衛星熱點圖像,逐級核查反饋;發生火災后,要利用視頻監控、瞭望臺、巡護人員對火場實施監測監視。各級指揮部辦公室要根據接受信息及時制作森林草原火險預警信息,并及時向涉險區域及社會公眾發布。二要健全會商研判機制。各級指揮部辦公室要根據森林草原火險情況,組織應急、林草、氣象、消防、公安等部門及專家定期或不定期會商研判,及時下發會商研判成果。三要健全調度指揮機制。市指揮部和各地在防火期要堅持“日分析、日報告、周調度”機制,加強工作提醒,督促采取有效應對措施,確保調度常態化、規范化、清單化。四要健全聯合處置機制。各鄉(鎮)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森林草原火災應急預案》,一旦火災發生后,各鄉(鎮)要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置機制,做到統一指揮、協調聯動、高效處置;各級指揮部領導要在第一時間帶領應急、林草、公安、消防等部門趕赴現場,精準研判火場形勢,及時轉移受威脅群眾,指揮協調各方力量共同開展火災撲滅工作。五要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對責任不落實、整改不及時、不到位的,予以通報問責;對因措施不力、失職瀆職引發火災和造成重大損失的,依法依規追究責任。
一要落實領導責任。要按照《森林防火條例》的要求,層層簽訂防火責任狀,明確目標、分解任務、細化責任、嚴明紀律。要嚴格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主要領導要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職責,親自過問、親自部署、親自檢查森林防火工作;分管領導要認真履行主要責任人的職責,具體安排、抓好落實。二要落實部門責任。要按照“三線責任制”“四個責任人”和“五項制度”的要求,健全政府全面負責、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森林防火指揮部成員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密切配合,推動工作落實。三要落實鄉、村、組干部責任。要采取領導掛片、干部包村、護林員包山頭等措施,把每個村莊、每個山頭、每個地塊的管護責任分解落實到人。四要落實主體責任。森林經營單位、林農、監護人要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林、防住自己的火。五要推行村民聯防聯保制度,確保每個農戶嚴格遵守森林防火的各項規定和要求,全面落實少年兒童和智力不健全人員等重點人群的監管責任,逐一明確監護人員,嚴防玩火弄火引發火災。六要落實重點部位包片責任。要在春節、清明節等特殊時段,對墳頭、路口、古建筑、風景區等重點地區、重點部位,全面落實包片責任、嚴看死守。
一要緊盯春節、清明、五一等重點時段,增設卡口,增加巡護人員,加大巡護力度,嚴防死守、管死火源;二要緊盯城鎮面山、森林公園、旅游景區景點、自然保護區、重點林區及公路沿線等重點區域,嚴格落實屬地責任、行業監管責任和林權所有者主體責任,壓實責任、盯死盯牢;三要緊盯癡呆聾啞、精神病人和農村留守老人及兒童等特殊重點人群,建立健全臺賬,實現動態管理,落實一對一監管責任人,確保管牢管到位;四要在進入高火險期前,有計劃地實施林緣林下可燃物安全清(燒)除,推廣使用“防火碼”,加強對入山人員和車輛管理,確保火源不入林、火種不上山。
一要統籌謀劃、保障重點,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著力解決撲火隊伍營房、訓練場地、集中食宿管理等難題,要配齊配足緊急水泵、消防水車、滅火機具等裝備,在重點林區和重點部位采取實用管用措施,提高滅火效率。二要建強撲火隊伍。嚴格按上級要求,防火重點單位按20 人、重點鄉鎮按15 人配齊配強撲火隊伍。三要加強培訓演練。各級各部門、各鄉(鎮)要對照《森林草原火災應急預案》要求,分級分類開展培訓和實戰化演練,做到“全天候、全員額、全裝備、全要素”保障,切實提高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和撲救綜合能力。四要強化應急值守。各鄉(鎮)要嚴格執行24 小時領導帶班值班和每日“零報告”制度,按照“有火必報、報撲同步、歸口上報”的要求,及時報告處置森林草原火情。五要整合執法隊伍力量,嚴厲打擊非法野外用火行為和火案當事人,提高火案查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