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衛東
河南輕工職業學院
1.蘊含思想的理論元素。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蘊含的先進思想:一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中國古代就有如果解決問題到了窮途末路,就要想著變化,有了變化,事情可能就順遂通透了。二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實事求是”這個詞就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三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古代濟眾助人、均無貧、薄賦斂、限制徭役等思想,一直以來是構成中國歷史的主要內容。主張人與人之間“仁者愛人”,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四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我國把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天人一體”“知止知足”“兼愛萬物”“道法自然”等思想就是該思想的最好表達。
2.蘊含美德的理論元素。主要是:一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倫理榮辱觀。《論語》指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矣。”說明了該倫理是做人的根本。二是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論語》指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三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四是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五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天地道德觀。六是敬業樂群、臻于至善的職業交友觀。七是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的向上向善觀。八是尊老愛親的孝道觀。古語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達了中國人尊老愛幼的良好傳統。
3.蘊含人文的理論元素。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表現人文方面的理論:一是注重自我節儉意識和以和為主的生活觀念。二是注重形式上和精神上二者共有和把感情與環境相交融的美學追求。三是堅持擱置不同意見而追求共同的價值內核的處事方法。四是用文化承載天下大道和用文化育人的教化思想。從而養成了中國人民特有的不同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具有先進性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情感樣式等。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文精神,我國自古以來社會就大力提倡人民團結、社會和諧、不屈服外敵的良好傳統。時至今日,形成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人文、道德觀念,指引著新時代的中國闊步前行。
1.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及給中國共產黨的啟示。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內容:一是無產階級政黨要不要保持純潔性。二是無產階級政黨需要有一個科學理論做指導。三是革命綱領和策略在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四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應該是由一個代表本階級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擔任。五是無產階級政黨要不要具備自己的獨立性。其對中國共產黨的啟示:一是革命救國策略的啟示。中國共產黨一經建立,就表現了與其他任何政黨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領導中國革命的靈活性與原則性、緊緊把握住無產階級領導權和為大多數中國人謀解放。二是革命力量的啟示。中國工人和農民的力量,尤其是農民的力量,解決了中國革命力量之源的問題。三是為誰服務的啟示。古今中外的政黨都是為有錢人為少數人服務,而中國共產黨明確宣布,其是為中國絕大多數民眾服務的政黨。
2.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及給中國共產黨的啟示。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主要體現在:第一,用什么武裝共產黨。正如列寧本人所說:“沒有理論,革命派別就會失去生存的權利,而且遲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產。” 第二,強調了共產黨必須是一個不斷接受科學理論教育的黨。列寧創造性地提出“理論灌輸”,他說:“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2]第三,共產黨是一個求實的黨,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啟示:一是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組織。“思想建黨”是列寧主義建黨的寶貴財富,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就強調保持思想上的獨立性,純正入黨動機,所以才有了后來兩次成功的“國共合作”。二是保證黨的決策和政策的正確實施。三是建立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黨。中國共產黨一經建立,就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為處事原則。
1.太平天國的革命理論思想。太平天國天才般地提出了兩大革命理論思想:一是關于農村經濟的革命理論。太平天國制定的《天朝田畝制度》,其中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的平分土地的施政方案,顯現出改革社會制度的迫切愿望。二是關于發展資本主義的革命理論。這就是洪人玕所編的《資政新篇》,該書指出:“禁朋黨之弊”,這個思想非常具有歷史性,它是汲取了中國歷史上朋黨之爭的教訓而提出來的;也具有現實性,它是針對太平天國在取得初步勝利后就開始的上層和下層的離心、崩潰的信仰、意志的消沉和精神的渙散而提出來的。該書同時指出:要把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作為榜樣,不但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還要學習他們的政治制度,比如具體列出了設立新聞官、辦理郵政、開采礦藏等二十八條應興應革事項,才能真正使國家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其“禁朋黨之弊”就非常具有建設性,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做到“禁朋黨之弊”。后來毛主席在延安整風運動中,也提出反對“山頭主義”問題,并有效地解決了這個歷史難題。
2.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革命理論思想。資產階級改良派理論思想主張有:一是具有反侵略的愛國主義思想。改良派面對民族危亡,非常痛恨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通過揭露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罪行予以批判。二是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他們認為國家落后的原因是商務不行,于是要求改革稅制、廢除厘金、去掉官督、重視商業、發展工業等,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使中國逐步富強起來。三是要求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改良派主要是通過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體制,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為目標。
3.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理論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派理論思想的內容主要有:一是推翻腐朽的晚清政府。晚清政府已經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人民的工具,就要毫不客氣地以暴力推翻它。為了達成這一任務,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口號。二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用革命的手段實現自己的主張,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后來形成“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的三民主義。三是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反帝口號,但由于用革命的手段直接推翻了帝國主義的代理人——晚清政府,事實上具有了反帝思想。
1.最初地主階級的想法。第一次鴉片戰爭催醒一些思想比較先進的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諸如魏源和林則徐,就是能夠清醒地認識到民族所面臨的危亡的先進代表。魏源所著的《海國圖志》一書,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的好主張,同時主張利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措施,大力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在近代的中國“睜眼看世界”的人。林則徐則直接用“虎門銷煙”回擊了西方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
2.洋務派的洋務技術革新。洋務派的核心主張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具體思想觀點主要有:一是提出“變局”思想。認為中國“此乃中國一大變局,三千余年未之有。”[3]二是提出“自強”思想。洋務派認為,要應對變局就必須自己強大起來。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他們就提出采用西方的文化,制造像西方那樣的槍炮,利用他們的長處,學習他們的長處,最終實現軍事上的“師夷制夷”的思想。三是提出“求富”思想。洋務派還要大力開創和發展新式工商業,創造財富。四是提出培養“人才”思想。洋務派辦新式學堂,培養各類技術人才。
3.各類學說的傳入與破產。中國的先知先覺探討救國救民的真理從來沒有停止。各類學說諸如以建立團體為目標的工團主義、以不要政府實現無為而治的無政府主義、以不同團體不同人等,進行全方位合作的合作主義,另外還有新村主義、互助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泛勞動主義、伯恩斯坦主義等。這些學說在當時的中國流傳特別廣泛,尤其是無政府主義信仰者眾多,還有各地的進步青年對互助主義和新村主義進行了實驗。雖然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對于青年覺醒起到了巨大作用。
1.打破了統治者高高在上的神話。這個主要是用提倡“民主科學”來完成的。新文化運動一開始就把“民主”和“科學”作為思想武器,向舊社會不好的思想,不好的道德、不好的文化進行了進攻,進攻的力度可以說是猛烈的。新文化運動者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使中國民眾認識到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都是“吃人的本質”,打破了對上層統治階級的魔幻,對民眾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
2.打碎了束縛在民眾身上的道德枷鎖。這個主要是通過建立“新道德”開始的。建立“新道德”就要批判“舊道德”,對“舊道德”的批判主要指向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以綱常為核心的封建思想文化,揭露了“三綱五常”是“奴隸的道德”,堅定地表示“對此與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徹底之覺悟,猛勇之決心,否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4]但是,批判孔教,是充滿理性的,李大釗說“余今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5]
3.揭示了文學應有的生命和意義。這個主要是通過提倡新文學完成的。文學應該是人民的文學,但由于文學所用語言的生澀難懂,導致民眾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失去了文學的生命和存在的意義。新文化運動就在這個方面進行了革新,為后世文學的普及,民眾素質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個主要體現在:一是胡適所寫的《文學改良芻議》,他的主張是應該把文言文廢掉,用白話文代替,并且主張把白話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正宗。二是陳獨秀所寫的《文學革命論》,他指出:“今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盤踞于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這個觀點更是進步了一層,竟然把文學革新與政治革新結合起來,這就說明文學開始有了新任務,開始了文學應有的時代使命。
1.李大釗關于共產主義理論的探索。李大釗的觀點主要有:一是建立一個堅強的組織對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大釗曾經號召全國的共產主義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急急組織一個團體”,他任務這個團體代表的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中國徹底的大改革”要靠他擔任才能完成。二是革命理論的源泉。在革命斗爭中,李大釗經常深入學生、工人、農民之中,了解實際情況,開展革命工作。三是認為挽救中國的良藥是馬克思、恩格斯創造的馬克思主義。他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等三個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并且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可見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概括和評價已經相當精確。四是青年時代的驕子,應該重視青年的發展,對于革命成功才有把握。李大釗認為青年需要“不要回顧,不要躊躇,一往直前”,“以青春中華之創造為唯一之使命”。對青年的發展和在革命中的作用給予了厚望。五是不要把馬克思主義看成靜止的理論。此時的李大釗已經能夠客觀地分析馬克思主義,他認為研究馬克思主義必須研究它“怎樣應用于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并在這個過程中應該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
2.陳獨秀關于共產主義理論的探索。陳獨秀在革命初期所做的貢獻已經被歷史證明,他在1919 年12 月寫出了《告北京勞動界》一文,文中指出:“18 丗紀以來的民主,是資產階級向封建階級作斗爭的旗幟;20 世紀的民主,乃是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作斗爭的旗幟。”1920 年9 月,在其《談政治》指出:“若不經過階級戰爭,若不經過勞動階級占領權力階級地位底時代,德謨克拉西必然永遠是資產階級的專有物,也就是資產階級永遠把持政權抵制勞專動階級的利器。”“我承認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創造那禁止對內對外一切掠奪的政治、法律,為現代社會第一需要。”這些觀點表明,陳獨秀已經把世界觀的立足點轉移到無產階級一邊,堅決主張馬克思主義能夠改造中國,這是中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