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潛力分析

2023-09-19 13:22:34許葉鵬慕永通李潔杜萍
水產科技情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浙江省產量效率

許葉鵬 慕永通 李潔 杜萍

(1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杭州 310012; 2 中國海洋大學 水產學院,青島 266003; 3 上海交通大學 海洋學院,上海 200030)

我國是世界海水養殖第一大國,海水養殖產量占世界海水養殖產量的50%以上。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貝類養殖國,2016—2020年我國海水貝類養殖年產量為1 421萬~1 480萬t,年均1 444萬t,占我國海水養殖產量的70.8%,約占世界海水貝類養殖產量的84%[1]。濾食性貝類是近海自然和養殖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生態類群,其通過濾食浮游植物等顆粒有機物,促進水體吸收CO2,顯著提升水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通過攝食、鈣化、呼吸、排糞等生理活動,影響著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2-3]。我國海水養殖貝類以具有顯著碳匯功能的濾食性雙殼貝類為主,其約占貝類養殖總產量的95%[4],在碳匯漁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標,難度高、時間緊、任務重、挑戰大,提升海洋碳匯能力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

早在2010年,唐啟升院士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關于碳匯、碳源的解釋和漁業生物固碳特點,提出了“漁業碳匯”的理念[1],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該理念的國家。由于碳匯漁業具有巨大的碳匯潛力,因而也被國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5-6]。唐啟升等[1]評估了我國2016—2020年海水貝藻類養殖的碳匯量,數據表明,2018—2020年我國貝類年均碳匯為547萬t。貝類養殖產業是我國沿海省份海水養殖業的支柱產業,要實現養殖業高效低碳,實現國家的“雙碳”目標,充分發揮貝類養殖的碳匯功能是重中之重。

浙江省作為我國的沿海省份,擁有廣闊的海水養殖面積,貝類一直是浙江省海水養殖產量最高的種類之一,其主要養殖模式有灘涂養殖和筏式養殖,主要養殖品種有蚶、蟶、牡蠣、貽貝等。浙江省灘涂和海域廣闊,但養殖面積占灘涂和海域總面積的比例并不高。為了充分挖掘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發展的潛力,有必要對我國沿海省份海水貝類產業的生產效率加以分析,找出阻礙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7]。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適用于多輸出到多輸入的有效性綜合評價問題,在農業上應用廣泛[8]。DEA模型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保持決策單元的投入或產出指標不變,基于線性規劃原理,利用現有統計數據確定決策單元相對有效的生產前沿面,在此基礎上比較各決策單元的實際情況與生產前沿面之間的差異,由此可以判斷各決策單元是否位于生產前沿面上,即DEA是否有效。通過DEA模型,可以確定各決策單元的效率值,找出決策單元處于DEA無效的原因,并為處于DEA無效的決策單元的投入和產出調整提供建議,從而使決策單元的投入產出向DEA有效轉移,提高其生產效率[9]。

曾福生等[9]運用DEA模型對我國各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績效情況進行評價,提出了對策和建議;高強等[10]運用DEA以及Malmquist指數方法,對山東省漁業生產效率及其構成的變動趨勢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山東省漁業生產總體趨勢較好,但仍存在著技術效率低下,粗放式經營等問題,他們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對策。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結構,并運用DEA模型解析貝類養殖產業效率,包括靜態效率(綜合技術效率)和動態變化(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從經濟效益角度,結合海洋生態系統的氣候、水文、營養狀況等自然條件解析浙江省擴大海水貝類養殖規模的潛力,旨在分析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的前景。

1 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1.1 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由于2003年以前的貝類苗種數量不齊全,因此采用2003—2021年的年鑒數據。因各類統計資料中均無天津、上海海水貝類養殖的相關數據,故本文采用我國沿海9個省份(河北、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2003—2021年的海水貝類產業數據[7]。

選取貝類苗種數量(千萬粒)作為資本投入指標,漁民人均純收入(元/人)作為勞動投入指標,海水貝類養殖面積(萬hm2)作為土地投入指標,水產技術推廣經費(千萬元)作為創新投入指標,海水貝類養殖產量(萬t)作為產量產出指標,后兩個指標能很好地反映各地區的貝類產業發展水平[7]。但是,由于浙江省的牡蠣苗種一般購自福建或來源于天然附苗養殖,自產苗種數量無法完全評價資本投入;另外,漁民人均純收入和水產技術推廣經費并不專指海水貝類養殖,數據存在匹配性不強的問題,可能導致產業效率計算稍有偏差。

1.2 數據分析

本文通過DEAP 2.1軟件構建DEA-BBC模型,測算2003—2021年我國沿海省份海水貝類養殖產業的靜態效率[10]。DEA-BBC模型計算出來的效率值為綜合技術效率(crste),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vrste)與規模效率(scale),且綜合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綜合技術效率為決策單元(本文中的決策單元指每一個沿海省份)在投入既定時的生產效率,是對決策單元的資源配置效率、成本效率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純技術效率是各決策單元的管理、制度因素帶來的效率,測算實際生產點與理論上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差距;規模效率指在制度和管理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由于企業規模因素的影響,造成現有規模與最優規模之間的差異,反映了兩者之間的差距[10]。當規模效率為1時,說明該決策單元位于生產前沿,規模報酬不變,產業規模處于最優水平;當規模效率<1時,說明該決策單元并非位于生產前沿。規模報酬有遞增和遞減兩種趨勢,規模效益遞增,說明要素投入不足,生產潛能未得到充分發揮,適度的擴大投入規模可以有效提高規模效率;規模效益遞減,說明現有生產力水平下投入的生產資料過量,應適當縮減規模以提高單位收益[10]。

本文采用DEA模型與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相結合的方法對2003—2021年我國沿海省份海水貝類產業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動態變化進行測算,并依托軟件DEAP 2.1構建DEA-Malmquist模型測算結果[10]。在DEA-Malmquist模型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ange,TFPC)包括技術效率變化(efficiency change,EC)以及技術進步效率變化(technical change,TC),其中技術效率變化(EC)又可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PTEC)以及規模效率變化(scale efficiency change,SEC)[7]。

2 結果

2.1 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結構及產業效率

2.1.1 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產量及結構

2003—2021年,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年均總產量約為78.70萬t,同期全國海水貝類養殖年均總產量約為1 232.20萬t,浙江海水貝類養殖總產量占全國海水貝類養殖總產量的比例約為6.39%。

2003—2021年,全國海水貝類養殖的主要種類有牡蠣(Ostreidae)、鮑(Haliotidae)、螺(Mesogastropoda)、蚶(Arcidae)、貽貝(Mytilidae)、江珧(Pinnidae)、扇貝(Pectinidae)、蛤(Mactridae)、蟶(Pharellidae)9種,從2004年開始,除了江珧外,其余8個種類浙江省均有養殖。2004—2021年,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以蟶、牡蠣、蚶和貽貝為主,各貝類養殖產量占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總產量的年均比例分別為:蟶34.51%、牡蠣20.09%、蚶15.88%、貽貝13.35%,蛤11.02%、螺1.82%、扇貝0.12%、鮑0.05%。同期全國海水貝類養殖以牡蠣、蛤、扇貝為主,這3種貝類養殖產量占養殖總產量的年均比例分別為34.37%、29.15%、11.84%(見表1)。

表1 2004—2021年全國及浙江省各主要海水貝類養殖產量占比

浙江近海貝類養殖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不高,但浙江部分種類的產量在全國同種類貝類養殖產量中占比較高。以2021年為例,作為蚶、蟶的養殖大省,浙江蚶的養殖產量達14.630萬t,占全國蚶養殖總產量的42.98%;蟶的養殖產量達31.835萬t,占全國蟶養殖總產量的37.03%,蚶、蟶的養殖產量在沿海9個省份中均排名第一;貽貝的養殖產量達22.775萬t,占全國貽貝養殖總產量中的27.46%,排名第二,僅次于貽貝養殖大省山東;牡蠣、鮑、螺的養殖產量在沿海9個省份中排名居中;蛤的養殖產量僅為9.229萬t,在全國蛤養殖總產量中占比為2.15%,排名第七,僅高于河北以及海南;扇貝的養殖產量僅為0.046萬t,占全國扇貝養殖總產量的0.03%,排名第八,僅高于江蘇(見表2)。

表2 2021年浙江省各種貝類養殖面積和產量及其占全國的比例和排名

2021年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總面積為3.465萬hm2,總產量為109.286萬t。目前浙江省海水蚶、蟶、蛤的養殖主要以圍塘底播養殖為主,按統計方式統計在灘涂和其他養殖方式中,標準海堤以外的圍塘底播養殖歸為灘涂養殖,標準海堤以內的海水圍塘養殖通常歸為其他養殖方式。蚶、蟶、蛤養殖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標準塘以內的海水池塘養殖方式,采用與蝦、蟹混養的方式,扣除蝦、蟹的產量(不包括工廠化養殖)后,余下的幾乎均為貝類產量。根據估算,2021年浙江省貝類灘涂養殖面積約為2.6萬hm2,約占海水貝類養殖總面積的75.04%,貝類灘涂養殖產量約為36 萬t,約占海水貝類養殖總產量的32.94%;貝類筏式養殖面積約為0.6萬hm2,約占海水貝類養殖總面積的17.32%,貝類筏式養殖產量約為50萬t,約占海水貝類養殖總產量的45.75%;貝類其他養殖面積約為0.2萬hm2,約占海水貝類養殖總面積的5.77%,貝類其他養殖產量約為20萬t,約占海水貝類養殖總產量的18.30%。雖然浙江省灘涂養殖貝類產量在全國同種貝類中占比較高,但在省內低于貝類筏式養殖(見表3)。

表3 2021年浙江省貝類灘涂、筏式和其他養殖方式的面積、產量及占比

2021年浙江省總灘涂面積為22.850萬hm2,灘涂養殖面積為3.419萬hm2,貝類灘涂養殖面積約為2.6萬hm2,貝類灘涂養殖面積約占灘涂養殖面積的82.04%,約占總灘涂面積的11.38%。浙江省管轄海域面積為444萬hm2(4.44萬km2),筏式養殖面積為2.181萬hm2,其中貝類筏式養殖面積約為0.6萬hm2,貝類筏式養殖面積約占筏式養殖面積的27.51%,約占總海域面積的0.14%。

綜上所述,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不高,但蚶、蟶的養殖產量在全國同種類貝類養殖產量中占比最高。浙江省貝類養殖結構獨特,灘涂貝類養殖面積較大,蚶和蟶對全國蚶和蟶養殖產量的增加有重要貢獻;貝類筏式養殖面積雖然不大,但是產量較高,牡蠣和貽貝養殖產量對全省貝類養殖產量的貢獻較大。

2.1.2 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產業效率

我國海水貝類養殖產業的綜合技術效率均值為0.747。導致全國平均綜合技術效率偏低的原因是平均規模效率較低,僅有0.794,同時,平均純技術效率也還有9.1%的提升空間(見表4)。遼寧、福建、山東、廣東、廣西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值都為1,表明這5個省份的海水貝類產業效率位于生產前沿面上,技術最高效。浙江省綜合技術效率均值較低,有純技術效率較低(0.700)和規模效率不高(0.612)的雙重原因,因此,浙江省海水貝類產業應將更新其管理制度、提高其管理水平作為發展重點,以提高純技術效率,同時提升其規模效率,改革的重點在于如何更好地發揮其規模效益[7]。

表4 2003—2021年我國沿海各省份海水貝類產業綜合效率及其構成

我國沿海各省份的規模報酬呈現4省遞增、5省不變的狀況(見表4)。遼寧、福建、山東、廣東、廣西規模收益不變,代表這5個省份貝類產業規模處于最優水平;浙江規模報酬遞增,表明浙江省產出增比大于投入增比,存在規模經濟,可以適當增加產業規模[10]。

2003—2021年我國沿海貝類產業TFP均值年均下降1.3%,主要原因是技術變化均值年均下降了2.3%。技術退步的原因可能與我國海水貝類產業一直沿用傳統養殖方法,沒有進行相關的技術突破有關。19年間,只有遼寧、浙江和江蘇3省的TFP處于上升狀態,其余6省的TFP均處于下降狀態。其中,遼寧、浙江TFP上升的原因是技術進步(TECHCH>1),江蘇TFP上升的原因是規模效率上升(TECHCH<1且SECH>1)(見表5)。2003—2021年浙江省純技術效率年均上升0.4%,說明海水貝類產業管理和產業制度正逐漸成為浙江省重點關注的對象。

表5 2003—2021年我國海水貝類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構成及其變動情況

2.2 浙江省海洋生態系統特征

浙江省位于我國東南沿海中部,長江三角洲的南側,總管轄面積約為444萬hm2。浙江省的海洋資源極其豐富,有杭州灣、三門灣、樂清灣、象山港、寧波港、溫州港、臺州灣、舟山群島等諸多海灣和島嶼。浙江大陸海岸線長達1 840 km,形成了許多港灣和廣闊的灘涂[11]。

浙江海域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受黑潮系暖流和沿岸流影響。浙江沿海全年平均水溫16~18 ℃,月平均水溫最低6~8 ℃(2月份),最高27 ℃(8月份)。受長江沖淡水和浙江沿岸徑流入海的影響,海水鹽度變化很大,河口區海水鹽度在雨季時低于10,冬季一般在20左右,最高可達27;非河口區一般為28~34。大量的淡水攜帶著大量泥沙、有機物質和營養鹽源源不斷地注入浙江沿海,為該水域生物的繁殖、生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形成了聞名中外的舟山漁場;加上臺灣暖流及上升流活動頻繁,浙江海域生物多樣性高,資源豐富。浙江沿岸和浙北海區的沉積物以粉砂和黏土為主,沉積物在周期性潮流的作用下再懸浮,導致水體渾濁度較高[11]。浙江省海域位于東亞大陸的東南側、太平洋的西北部,受海陸氣候的共同影響,冬季受西伯利亞、蒙古等地冷高壓影響,夏季受臺風的影響,春秋季常常受溫帶氣旋的影響,一年四季都會出現大浪災害[12]。據“908”調查專項(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結果顯示,1976—2007年期間,每年12月浙江近海發生海浪災害的天數最多,平均為11.88 d;5月發生海浪災害的天數最少,為0.69 d;11月至翌年2月發生海浪災害的天數占全年總數的55.34%;3月至6月發生海浪災害的天數僅占全年總數的13.31%[12]。

浙江海域浮游植物豐富,為貝類養殖提供了豐富的餌料。上升流和陸源輸入帶來的豐富營養物質,以及臺灣暖流等外海營養物質的輸入是浙江海域浮游植物豐富的主要原因[13]。浙江海域的富營養環境使浙江沿岸成為全國赤潮發生最嚴重的區域之一。赤潮多發生于春夏季節,集中于離近岸較遠的海域如群島附近及近岸養殖區海域,主要的赤潮種為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東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及米氏凱倫藻(Kareniamikimotoi),其中米氏凱倫藻是毒性赤潮藻,由其形成的赤潮大多發生于春季中層和夏季表層海域[13]。

浙江省灘涂資源較為豐富,據“908”專項調查,海圖0 m線以上灘涂面積為2 285.14 km2,其中分布于大陸沿岸的約為1 853.48 km2,分布于海島四周的約為431.66 km2。從灘涂資源類型分布來看,主要是粉砂淤泥質灘,面積達2 159.72 km2,占灘涂總面積的94.5%;其次是沙礫灘和巖石灘,分別是64.84 km2和60.58 km2,占總面積的2.8%和2.7%[12]。浙江省潮間帶灘涂大致可以分為3種類型——河口平原外緣的開敞岸段、半封閉港灣組成的隱蔽岸段以及島嶼岸段,主要集中于河口等開敞岸段,因此灘涂資源的完整性尚好[12]。

3 討論

3.1 貝類養殖產業效率

既往對于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產業效率的研究顯示,2005—2014年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均值較低,存在純技術效率低下、投入冗余等問題[7]。本研究在此基礎上測算了2003—2021年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產業的綜合技術效率、規模報酬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變化,結果顯示,2003—2021年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的綜合技術效率較低,管理水平和規模效益均有待提高,但TFP處于上升狀態,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說明浙江省正在進行貝類養殖技術方面突破的嘗試,向著海水貝類養殖提質增效的目標邁進;同時,規模報酬在遞增。因此,應及時擴大海水貝類養殖規模,以獲得更多的產出,進而提高TFP。

3.2 浙江省貝類筏式養殖適宜性及發展潛力分析

浙江省近海是我國的強潮海域之一,其潮差普遍較大,加上沿海河口、島嶼眾多,導致水動力較為復雜、海水鹽度變化較大、水體渾濁度較高,這種海域環境不適合養殖狹鹽性且需要清澈水質的貝類,如鮑魚、扇貝。

目前浙江省貝類筏式養殖的主要種類有紫貽貝(Mytilusedulis)、厚殼貽貝(Mytiluscoruscus)、長牡蠣(Crassostreagigas)等。根據“908”調查專項,目前貽貝筏式養殖主要分布于舟山的嵊泗縣枸杞海區,長牡蠣筏式養殖主要分布于象山港和樂清灣[12]。目前港灣區水面利用率較高,但仍有一定的潛力,而對島嶼周圍的淺海利用很少,今后應作為發展的重點。

舟山市嵊泗縣馬鞍列島海域位于杭州灣以東、長江口東南,該海域水質肥沃、溫度適中、餌料豐富,為貽貝提供了優良的生長環境。但是,嵊泗縣災害性海浪頻發,平均每年有19.19 d受到災害性、熱帶氣旋型、冷空氣型、溫帶氣旋型、冷空氣與氣旋配合型海浪的影響,對于貽貝養殖有潛在的威脅[12]。浙南島嶼附近海域,如洞頭和南、北麂列島附近的海域,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多樣,物種資源豐富,海水無污染,水溫、鹽度穩定,水質肥沃,浮游生物豐富,發展貝類筏式養殖潛力巨大,但是也存在受災害性風浪影響的風險,因此,開闊海域海島周邊的貝類筏式養殖業發展主要需要評估風暴潮的影響。

以象山港為代表的半封閉海灣,包括三門灣、樂清灣等,風浪較小,可以為貝類筏式養殖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象山港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閉狹長海灣,水體交換能力較差,海水自凈能力不足,但其透明度較高,光合作用強,浮游植物豐富,可為貝類筏式增養殖提供豐富的餌料。象山港生態環境較脆弱,是一個重度富營養化海灣,今后應增加魚貝混養面積,優化養殖生態系結構,凈化水質,實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14]。樂清灣是南北走向的半封閉港灣,從口門到灣頂的水體交換速度差別很大,口門處水體交換良好,有眾多島嶼作屏障,可大大減小外海風浪對灣內的影響,加之灣內水質肥沃,餌料生物豐富,非常適宜進行貝類筏式養殖活動;灣頂處水體交換較困難,不宜進行貝類筏式養殖。目前灣內筏式養殖區主要是在清江口外,將養殖區移至葉綠素和顆粒性有機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濃度較高的青山-江夏一帶可能更為合理[15]。三門灣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半封閉寬淺型海灣,受海域自然環境所限,淺海養殖總體規模較小,鑒于灣內良好的水交換能力,貝類筏式養殖尚有一定的潛力可挖[15]。

需要注意的是,半封閉海灣周邊電廠和港口建設等開發活動占用了海灣空間,對海灣內的生態環境帶來較大影響;另外,電廠溫排水可能會影響貝類的攝食率和濾水率[16],進而影響其生長效率。因此,半封閉海灣內的貝類筏式養殖業發展主要需要評估餌料豐度和電廠等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

3.3 浙江省貝類灘涂養殖適宜性及發展潛力分析

浙江省擁有遼闊的灘涂資源,主要來源于沿岸入海河流輸沙以及長江入海泥沙擴散。在泥質和泥砂質灘涂,高潮區下段至中潮區上段的涂質較硬,海水淹沒時間短,最適合進行圍塘養殖;中潮區的涂質較軟,海水淹沒時間較長,以養殖縊蟶(Sinonovaculaconstricta)、泥蚶(Tegillarcagranosa)等貝類為主;低潮區的底質稀爛,不適合經濟貝類的養殖。在沙質底或坡度較大而底質較硬的低潮區,并且有淡水注入的地方,適合養殖菲律賓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meretrix)等。

浙江省3種類型的灘涂貝類養殖適宜性如下:(1)半封閉港灣組成的隱蔽岸段:象山港水色清且風浪小并有淡水注入,適宜養殖縊蟶和菲律賓蛤仔,港灣的口部風浪稍大且涂面狹窄,適宜養殖縊蟶;三門灣自然生物量高,適宜養殖泥蚶和菲律賓蛤仔,也適宜縊蟶和泥蚶苗種的增殖;樂清灣水質肥沃,餌料生物豐富,十分有利于縊蟶、泥蚶的養殖。(2)河口及開闊型海岸區:杭州灣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海灣風浪大,涂面不穩定,生物棲息環境差,養殖利用率低,但由于該處水流通暢,生物生長較快,在一些較為隱蔽的岸段,如沿浦灣、琵琶門內的灘涂、瑞安縣沿岸的部分灘涂、璇門灣、臺州淺灘的南部灘涂等,養殖條件尚好,可以從事縊蟶和泥蚶的養殖。(3)海島區:近岸海島灘涂較多,為含泥或泥砂底質,適宜養殖縊蟶和泥蚶。

目前浙江省貝類灘涂養殖的主要種類有泥蚶、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縊蟶、彩虹明櫻蛤(Moerellairidescens)、文蛤、青蛤(Cyclinasinensis)、菲律賓蛤仔、泥螺(Bullactaexarata)等。浙江港灣眾多,灘涂資源豐富,灘涂養殖歷史悠久。目前進行灘涂養殖的區域主要分布于象山港、三門灣、樂清灣和杭州灣南岸等沿海海灣潮間帶灘涂和淺海。象山港灘涂面積約占象山港總面積的1/3,貝類灘涂養殖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但存在著盲目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由于環境惡化對灘涂養殖業發展產生的制約,實現貝類灘涂養殖的科學管理刻不容緩[14];樂清灣和三門灣貝類灘涂養殖已趨于飽和,應推廣先進的養殖技術,實現高質量灘涂養殖[15]。

互花米草是浙江省海岸帶粉砂淤泥質海岸主要的植被類型之一。由于互花米草的侵移能力、繁殖能力及競爭排他性過強,會造成灘涂生物多樣性減少,與灘涂養殖業產生嚴重矛盾,應盡快開展對其防治、控制及綜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其次,浙江陸域面積小,養殖用海可能與經濟發展產生沖突。近年來,部分養殖灘涂被圍墾工程和臨港工業區建設開發征用,灘涂養殖面積呈現縮減趨勢。浙江省粉砂淤泥質海岸已由1987年的2 397.28 km2減少到了2007年的2 038.08 km2[12],主要原因就是修建堤壩、圍填海等人為活動破壞了原有的水動力平衡條件,使得粉砂淤泥質海岸的淤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需要平衡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浙江省貝類灘涂養殖可持續發展。

4 結論與展望

本文在分析了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結構與產業效率后,從產業效率和海洋生態系統自然稟賦角度分析了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的潛力,結論如下:

(1)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結構獨特,灘涂貝類養殖面積較大,養殖蚶和蟶對全國蚶和蟶養殖產量的增加有著重要貢獻;貝類筏式養殖面積雖然不大,但產量較高,牡蠣和貽貝養殖對全省貝類養殖產量增加做出了貢獻。

(2)浙江省海水貝類產業綜合技術效率均值較低,但全要素生產率處于上升狀態,且規模報酬在遞增,應將更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作為發展重點,同時應及時擴大養殖規模以獲得更多的產出。

(3)浙江省擁有廣闊的灘涂、海灣和開闊海域,上升流和較高濃度的營養鹽使得浮游植物豐度較高,為貝類養殖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餌料。但在實際發展中,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受限于開闊海域風暴潮影響貝類筏式養殖安全,半封閉海灣電廠和港口建設等開發活動限制貝類筏式養殖空間和效率,互花米草等外來物種擠占灘涂底播貝類養殖空間,以及養殖活動與全社會經濟發展的沖突等,因此,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發展需著重突破以上限制,更好地發展海洋經濟。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從經濟學和生態學角度共同分析了浙江省海水貝類養殖的潛力,為浙江省擴大貝類養殖規模和發展碳匯漁業提供了參考。貝類筏式養殖對生態系統存在潛在影響,其引起的浮游生態系統變化主要包括初級生產和浮游生物生物量的變化以及浮游生物群落向小型物種占優的結構轉變[17-24],后者可能使雙殼類養殖產生負面生態效應[25]。貝類養殖對浮游植物群落的上行效應已被證實[26],但上行效應對浮游動物等較高營養級生物群落結構和浮游生態系統功能的具體影響仍不明確,也有待細化研究。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可以實行灘涂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漁光互補)、風電場區融合淺海筏式養殖,提高海洋空間資源利用效率,但其可行性有待評估。

猜你喜歡
浙江省產量效率
《初心》
2022年11月份我國鋅產量同比增長2.9% 鉛產量同比增長5.6%
今年前7個月北海道魚糜產量同比減少37%
當代水產(2021年10期)2021-12-05 16:31:48
海水稻產量測評平均產量逐年遞增
今日農業(2020年20期)2020-11-26 06:09:10
提升朗讀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2
浙江省第一測繪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數學競賽
中等數學(2018年7期)2018-11-10 03:29:10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數學競賽
中等數學(2018年4期)2018-08-01 06:36:36
2018上半年我國PVC產量數據
聚氯乙烯(2018年9期)2018-02-18 01:11:34
跟蹤導練(一)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亚洲乱强伦|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网址|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亚洲天堂区| 在线亚洲小视频| 亚洲女人在线| 成人在线第一页|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九九热在线视频|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一级片网址| 久青草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欧美午夜网|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免费无码网站| 狠狠亚洲五月天| 青青久久91|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全裸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 国产不卡在线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免费|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 a毛片在线|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 亚洲男人在线| 亚洲综合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