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云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患者常有手腳麻木、感覺減退、疼痛、手足部肌力減弱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自主神經病變、顱神經受損等,此類病癥一般治療時間較長,且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極易受血糖波動的影響,尤其是老年患者,病情控制更難,進一步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遠期預后[1-2]。因此,需對患者采取及時、有效、舒適、科學的護理干預,精細化護理是在臨床上應用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該種護理模式以常規護理為基礎,更加注重對護理工作細節的把控與關注,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爭取為患者提供更加細致的護理服務[3]。陳玉蘭等[4]研究顯示足部護理有利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下肢神經傳導速度的恢復及癥狀改善。本研究探討精細化護理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就診的90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7 例,女43 例,年齡42~70 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 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符合1999 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出現肢體末端麻木、疼痛和感覺異常等,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查,證實外周神經傳導速度有兩項或者兩項以上出現緩慢的情況;(2)意識清楚,無交流障礙,無精神疾病病史;(3)小學以上文化程度,能夠理解本研究涉及的宣教、量表、問卷內容;(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糖尿病嚴重慢性并發癥,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2)其他疾病導致的神經電生理活動異常者;(3)合并晚期腫瘤、肝腎功能嚴重損傷者;(4)不配合本研究的治療、護理方案,依從性差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1)飲食指導:首先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向患者講解合理的飲食對疾病控制的重要性,控制入量,三餐飲食合理搭配,規律、有節制的飲食,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在保證營養供給的同時控制體重增長。(2) 用藥指導:遵醫囑降糖治療,正確、按時注射胰島素,不可隨意增減藥量,出現低血糖反應時,立即采取治療措施并通知醫生。(3)血糖監測指導:掌握正確的血糖測量方法,根據自身情況,每日三餐前后監測血糖變化情況,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4)手足護理:觀察四肢麻木情況,每天按摩手足,從手尖、腳尖向上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同時教會家屬正確按摩的方法,幫助患者進行肢體末端的護理;保持手足皮膚潤滑,避免因皮膚干燥出現皴裂的情況;穿戴透氣性好,柔軟舒適的鞋襪,保護好雙腳皮膚;每晚用溫水浸泡雙足和下肢,水溫在40℃以下。(5) 運動指導:鼓勵患者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保證充足的休息。(6) 心理護理:保持良好的心態,經常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訴求并給予滿足,以親切的語氣開導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愉悅的心情。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采取精細化護理措施。實施護理干預前,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精細化護理相關知識的學習與培訓,幫助護理人員掌握精細化護理的理念、方法等,有針對性地解決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1)精細化生活指導:指導患者每日進行足部按摩,按摩前溫水足浴10 min 左右,水溫以38℃為宜,擦干足部后均勻涂抹護膚霜,用手掌大魚際和小魚際按摩,從足尖開始逐漸向上按摩至小腿,按摩時手法輕柔,每天早晚按摩一次,每次30~45 min;按照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標準,少食多餐,多食含鈣食物,如牛奶、魚蝦、海帶、香蕉等;穿舒適、柔軟的運動鞋,引導患者進行戶外運動,如散步、打太極等,注意勞逸結合;充分利用各渠道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有關知識,查房時進行床邊交流,集中患者宣傳足部保護、血糖控制、合理飲食、低血糖反應時處理方法等,使患者認識到雖然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只要維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用藥習慣,可控制疾病進展,預防并發癥,提高治療依從性。(2)精細化心理干預: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的心理訴求,實施護理治療前向患者講解相關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此外重視家屬的心理干預,家屬的態度和情緒會對患者的情緒形成直接影響,向家屬講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疾病知識,包括病因、癥狀、臨床表現、治療方式等,告知其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以提高家屬與患者治療依從性,此過程中護理人員始終保持親切、友善的態度,讓患者感受到關心與安慰。
神經電生理檢測 檢測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電生理指標,維持室溫20~28℃,皮溫24~30℃,環境安靜,患者仰臥位,引導患者放松,取同側上肢正中神經(測量點選取肘窩部位)及下肢腓總神經(測量點選取腘窩部位)進行檢測,測量儀器為丹麥丹迪公司生產的Keypoint 肌電圖儀,檢測神經運動傳導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覺傳導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連續測量2 次,記錄平均值并進行比較。
遵醫行為 采用自制問卷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遵醫行為進行評估,問卷包含運動、飲食、用藥、自我監測及糖尿病教育5 個方面共20 個問題的內容,每個問題計分:“總是”(5 分)、“經常”(4 分)、“有時”(3 分)、“很少”(2 分)、“沒有”(0 分),分數范圍0~100 分,遵醫標準為≥60 分,<60 分表示未遵醫囑。
自我管理能力 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行為管理量表(SDSCA)[5]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自我認知能力,該量表將過去7 天內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天數作為每個條目的分數,0~7 天分別記為0~7 分,量表內包含遵醫囑服藥(1 個條目)、血糖控制(2個條目)、飲食(4 個條目)、運動(2 個條目)、足部癥狀(2 個條目)、吸煙(1 個條目)等6 個維度內容,分數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運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護理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比較采用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BMI、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
護理前,兩組患者正中神經、腓總神經MCV、SCV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上升(P<0.05),觀察組正中神經MCV、腓總神經MCV、腓淺神經SCV 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電生理指標比較(m/s,)

表2 兩組患者神經電生理指標比較(m/s,)
注:與護理前比較,a P<0.05
組別例數正中神經MCV正中神經SCV腓總神經MCV腓淺神經SCV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4542.1±3.646.5±3.1a39.8±3.344.4±3.4a40.8±3.146.3±3.6a40.2±3.143.7±3.2a觀察組4542.0±3.748.1±3.0a40.1±3.245.4±3.5a41.4±3.048.1±3.3a39.4±3.145.3±3.2a t 值0.1042.4410.4651.3381.0332.3731.3092.264 P 值0.9180.0170.6430.1850.3040.0200.1940.026
護理前,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遵醫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比較(分,)
組別例數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對照組4558.4±5.0 80.8±4.1 24.129 <0.001觀察組4559.6±4.9 82.6±4.1 23.080 <0.001 t 值1.1302.170 P 值0.2620.033
護理前,兩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上述各維度評分均上升,其中觀察組遵醫囑服藥、飲食等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a P<0.05
項目時間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遵醫囑服藥護理前 3.21±0.50 3.23±0.490.1920.849護理后 5.33±0.35a 5.52±0.42a2.3310.022血糖控制護理前 6.48±1.25 6.51±1.230.1150.909護理后 12.09±1.03a 12.25±1.05a0.7300.468飲食護理前15.36±2.0815.43±2.120.1580.875護理后 22.49±2.12a 23.57±2.08a2.4390.017運動護理前 7.21±1.10 7.17±1.040.1770.860護理后 11.85±1.06a 12.18±1.01a1.5120.134足部癥狀護理前 7.10±1.09 7.01±1.130.3850.702護理后 11.73±1.11a 12.02±1.08a1.2560.212吸煙護理前 0.95±0.21 0.93±0.190.4740.637護理后 0.98±0.13a 1.00±0.00a1.0320.305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之一,病變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自主神經等,嚴重者甚至出現足部潰瘍、壞疽,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不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水平,還增加家庭和社會的負擔[6]。專業的護理服務與健康宣教對延緩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進程有重要影響,精細化護理方法以患者為中心,更加關注護理工作中的細節,為患者提供整體性、專科性、個性化的護理服務,可幫助緩解患者癥狀,提高生活水平與質量[7]。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正中神經、腓總神經MCV、腓淺神經SCV 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黃雅芳等[8]研究結果相似,說明精細化護理可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電生理功能,有利于促進疾病恢復。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糖代謝異常,導致神經細胞膜功能受損,神經纖維內滲透壓升高,致使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等損傷;壓力持續升高則可能進一步造成靜脈、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缺氧和物質代謝障礙;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有血液粘稠度增加的問題,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會導致血管內循環受阻,誘發神經束與神經外膜缺氧、水腫,致使細胞內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受損,氧自由基蓄積于手足、肢體,不僅造成正中神經、腓總神經脂質氧化損傷,還可能誘發炎性反應,最終導致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功能異常[9]。本研究采取精細化護理,指導患者每日采用溫水足浴,有利于加快血液循環,提高神經細胞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可幫助修復受損神經,改善神經傳導速度,因而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正中神經、腓總神經MCV、腓淺神經SCV 均升高。
本研究還發現,護理后觀察組遵醫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自我管理行為中遵醫囑服藥和飲食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精細化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和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常有手足感覺異常、局部刺痛、有蟻行感、燒灼感等,這些癥狀很容易造成患者焦躁、煩憂等情緒,部分患者可能會因感覺異常出現睡眠質量下降、厭食等表現,嚴重者甚至出現抑郁狀態,這都對患者的遵醫行為與自我管理有嚴重影響。精細化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進行精細化的生活指導,使患者認識到只要血糖控制良好,微循環改善,周圍神經病變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并且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可幫助其掌握控制血糖、合理安排膳食的方法,進一步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因而患者遵醫評分提高,自我管理行為改善。
綜上所述,精細化護理可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電生理指標與遵醫行為,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