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傳銷出現了一些新變種,傳播手法和傳銷方式更為隱蔽和復雜,傳銷規模更為巨大,有的甚至披著國家政策的“外衣”登堂入室,亟須整合各方力量,建立社會免疫屏障。
網絡傳銷新騙術
記者采訪發現,抓住經濟發展新模式和行業風口,實現財務自由,是多數參與傳銷人員的初衷。上海“刷臉支付”案參與者朱某甲對記者坦言:“看到那么多人都暴富了,我也想改變人生,實現財務自由。”朱某甲介紹,他的“上線”就是利用他這種心理,把他“忽悠”進了傳銷組織。
“刷臉支付”案另一位參與者陳某乙是做計算機硬件的,具有大學本科學歷。他稱,是一個在中國五百強企業做金融工作的朋友介紹他進去的,告訴他說這是一個參與到數字化人民幣和新的支付方式創建的機會。陳某乙先后投入5萬多元,一個人頭也沒拉,他認為拉人頭是小事,參與數字化人民幣帶來的風口是大事。
記者采訪發現,除了以高額回報為誘餌,每個傳銷組織還有著特有的話術,這些話術加入了特定的“心靈雞湯”,其蠱惑性和教唆性極強。此外,有的傳銷組織還形成了一定的“企業文化”,他們經常搞推介會和分享會,休會期間很多人伴著音樂跳舞,以“瀟灑賺錢”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加入傳銷。
網絡傳銷新變種
網絡傳銷抓住了有些人一夜暴富的心理,在新的騙術下,出現了新變種,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個領域。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傳銷犯罪偵查處有關同志介紹,傳銷活動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傳統的聚集型傳銷活動,往往是把人騙到出租屋集中管理并限制其人身自由,通過“培訓”“洗腦”等方式,迫使參與人“投資”并繼續哄騙他人參與進來。第二類就是目前占比較大的網絡傳銷活動,傳銷組織往往通過歪曲國家政策、制度,或包裝成“虛擬幣交易”“區塊鏈”等項目,或打著“電子商務”“競價競拍”等商務活動旗號,甚至以“慈善”“互助”“公益”為名,依托互聯網開展傳銷活動。
上海市公安局楊浦分局經偵支隊民警金力介紹,“刷臉支付”案為了逃避打擊,在制度設計上對法律予以規避,比如“平級替代”,不讓參與者無止境地發展下線。為保傳銷“大盤”資金穩定,組織、領導者往往以各種方式限制參與者交易,同時以罰款等方式榨取利潤,這是網絡傳銷的又一個新特點。
河南輝縣市公安局副局長姚勇介紹,網絡傳銷的組織、領導者在制定“游戲規則”時基本都測算過利潤,搞這種測算的人,類似于精算師。參加傳銷的人,沒有幾個能完全弄懂“游戲規則”,因此想在傳銷組織中賺錢真是難上加難。
建立社會免疫屏障
記者采訪發現,當前社會對網絡傳銷的認知還存在一些盲點,比如人們對其危害認知不到位,尚未形成像反對電信詐騙一樣人人喊打的局面。上海市警方發現,中老年人傳銷參與者經常通過網絡社交平臺推介傳銷活動,因此建議全民強化甄別能力,掐斷其新媒體宣傳推廣渠道。有社會人士建議,將重復參與網絡傳銷行為納入個人征信不良記錄,防止網絡傳銷破壞經濟發展生態。應加強宣傳,像反電信詐騙一樣反網絡傳銷,構筑全社會免疫屏障。(摘自《經濟參考報》8.24 程子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