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武器是指通過人工制造風云、雨雪、雷電等自然現象,對敵人實施打擊的一種特殊武器。氣象武器雖然沒有躋身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行列,但它的殺傷力和破壞力不可小覷。
美國引颶風襲擊洪都拉斯
早在100多年前,一些科學家就開始研究氣象武器,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科學家特斯拉,他曾于19世紀末制造了一臺超大功率的變壓器,能產生10千瓦的人工閃電,傳播距離可達50公里。
此后,美國軍方逐漸重視氣象武器的研究。1940年底,美國政府開始實施代號為“鳳凰”的控制天氣計劃,該計劃是特斯拉理論的深入發展,從人工制造雷電擴展到控制各種天氣變化。
二戰結束后,美國軍方又制定了一項研究氣象武器的“黑計劃”。在艾森豪威爾擔任總統期間,美國軍方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氣象控制比原子彈還重要”的觀點。此后,美軍先后進行過數十個秘密氣象研究項目。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佛羅里達州建立了“麥金萊氣候實驗室”,專門開發氣象武器。1966年,該實驗室開發的武器開始用于越戰,美軍共出動飛機2.6萬架次,在越南上空投放了474萬枚降雨催化彈,向云層里傾瀉了成噸的碘化銀,實施大規模人工降雨,造成越南部分地區洪水泛濫,沖毀了大量橋梁、水壩、道路和村莊。最重要的是,洪水使越軍補給線——“胡志明小道”變得泥濘不堪,嚴重影響了越軍的作戰行動。
據解密檔案顯示,1974年,美國用人工方法將颶風引向洪都拉斯,企圖趁該國陷入混亂之際,扶持親美政權上臺。1974年9月,“法夫颶風”的氣旋突然轉向洪都拉斯。暴雨和時速超過177公里的颶風橫掃大地,造成1.1萬名洪都拉斯人喪生,60萬人無家可歸。在一個名叫喬洛馬的城鎮里,由于堤壩決口,全鎮6000人被淹死了一半。洪都拉斯的支柱產業——香蕉種植園幾乎完全被摧毀。公路、鐵路和港口遭到了徹底的毀壞。這次颶風造成中美洲各國經濟損失數千萬美元,數萬人傷亡,而美國人則順利達到了目的。
二戰中蘇聯科學家
曾讓冬天提前來臨
在蘇聯,最早從事氣象武器研究的是西伯利亞科學中心和蘇聯科學研究院。二戰開始前,蘇聯科學家就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1941年6月,納粹德國閃擊蘇聯,為了阻擋德軍的瘋狂進攻,蘇軍首次使用了氣象武器。這一年,蘇聯的秋天和冬天來得特別早,并且降雨量非常大,導致冬天的氣溫非常低,莫斯科周邊地區的溫度降到了零下40攝氏度左右,最低溫度曾達到零下52攝氏度,這在以往是非常少見的。戰后,有專家認為,當時蘇聯的科學家可能利用人工手段增加了降水量,加速了溫度下降,并導致冬天提前到來,幫助蘇軍在莫斯科城下打敗了不擅長在嚴寒中作戰的德國侵略軍。
美蘇在古巴上空
展開氣象武器決斗
在冷戰期間,美蘇曾使用氣象武器展開過多次較量。此后的30多年間,兩國的氣象大戰越來越激烈。
1970年,美蘇兩國在古巴展開了“干旱之戰”。當時,美國科學家發現,在某地人工增雨將會造成周圍地區雨量的減少,美軍利用這個發現研制出了“干旱武器”。美國中央情報局利用這種武器在古巴的“上游”云層進行播撒碘化銀作業,使古巴周邊國家洪水泛濫,致使古巴出現反常的干旱天氣。對此,蘇聯當然不會熟視無睹,它多次派遣專家去古巴實施人工降雨,幫助古巴克服干旱。
1991年,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蘇長達30多年的氣象武器競爭畫上了句號。
(摘自《環球時報》 楊靜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