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架停放在航母上的蘇-33艦載戰斗機背上,兩個人正試圖用手推開向上折起的機翼。一旁,幾個人緊張地注視著,生怕發生意外。這架蘇-33艦載戰斗機為何采用手動方式打開折疊機翼?可能的解釋是機翼收放裝置出現故障,正在進行維修。
艦載戰斗機與普通戰斗機的最大不同,是采用折疊機翼。這種機翼的出現,是為了在空間有限的航母上搭載更多艦載戰斗機。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上搭載的F/A-18C“大黃蜂”艦載戰斗機為例,如果機翼不能折疊的話,僅能搭載44架;機翼折疊后理論上可以搭載127架,戰斗力得到大幅提升。正因如此,飛機設計師們為艦載機的機翼設計出各種“花式”折疊法。
作為一款重型艦載戰斗機,蘇-33最大航程3000千米,作戰半徑1100千米,可以攜帶6.5噸有效載荷,在距離航母300千米空域執行巡邏、防空截擊等任務,制空作戰性能優于大部分艦載戰斗機。不過,“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起降條件有限,蘇-33艦載戰斗機在該航母上服役期間,戰斗力一直處于“縮水”狀態。在缺少維護保養的情況下,該機還常常發生故障。照片中的這一幕,只是其中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蘇-33艦載戰斗機接近服役年限,俄羅斯計劃用米格-29取代,作為俄羅斯的主力艦載戰斗機。
(據中國軍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