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以下簡稱“茅獎”)揭曉。5部獲獎的長篇小說,分別是楊志軍的《雪山大地》、喬葉的《寶水》、劉亮程的《本巴》、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以及東西的《回響》。
四年評選一次的茅獎,是中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是長篇小說創作成就的重要標志。回顧過往十屆茅獎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塵埃落定》《秦腔》《額爾古納河右岸》《推拿》《一句頂一萬句》等作品已成文學經典。
本屆獲獎作品有不少值得關注之處。《本巴》《回響》獲獎,是新疆作家、廣西作家首次獲得茅獎;喬葉是第一位獲得茅獎的70后女作家;楊志軍此前曾以“藏地系列”代表作《藏獒》入圍第七屆茅獎,《雪山大地》則獲得了本屆茅獎最高票數;孫甘露從先鋒文學時代起就在文壇頗具影響力,《千里江山圖》加印10多次,影視戲劇改編正在推進,可謂一部現象級作品。
有本屆茅獎評委指出,獲獎作品更加強調新時代的分量,整體上反映了新時代文學的多彩面貌。誠如喬葉在獲獎后所表示:“我一直認為,作家的寫作必然在時代中。作家和時代,就是浪花和大海,莊稼和土地的關系。弱水三千,取一瓢飲,這一瓢水里也是時代的成分。”
特色與探索
得知獲獎消息時,楊志軍正在青海采風。對于《雪山大地》這部作品,本屆茅獎評委、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黃發有認為:“楊志軍的創作一直深扎在青藏高原,從未離開雪山大地上的萬物生靈和時代變革之下普通牧民的生活變遷。一個作家一輩子去挖掘一片土地,這種作家并不多見,這恰好成就了楊志軍作品獨有的特色。”
在本屆獲獎作品中,最為外界關注的是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作品以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塑造了陳千里等一批黨的地下工作者,在危機四伏的隱蔽戰線上與敵人展開生死較量。
這是以“先鋒派”聞名于文壇的孫甘露沉潛多年后的回歸之作。此前,《千里江山圖》已先后入選中宣部全國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專項規劃等。
卸下“光環”,回到作品層面討論。評論家潘凱雄直言:“《千里江山圖》并不是因為主題而引起我們的關注,而是作品本身引起大家的關注。”在作品研討會上,茅獎作家格非也認為,這部長篇完成了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融合。
文學與初心
《回響》是東西繼《耳光響亮》《后悔錄》《篡改的命》之后創作的第四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一起刑偵案件與一場家庭婚姻雙線交疊的懸疑故事。
1998年,東西曾憑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斬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一晃25年過去,他意識到突破自己并不容易。即便如此,他依舊秉持著“一根筋”式的寫作執念,“喜歡閱讀有難度的文學作品,喜歡為那些哪怕貢獻一點點新意的小說擊掌”。
《寶水》講述的太行山深處的寶水村,是一個正在轉型中的鄉村。本屆茅獎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曉琴認為:“喬葉的《寶水》是新時代鄉村敘事的一個重要收獲,堪稱‘新鄉土文學的典型代表作品。”
對于《寶水》在她創作中的位置,喬葉坦言:“這是一個我必須要寫的作品。鄉村和我的青少年時代密切相關,我對鄉村有很復雜的感情,想清晰地回溯自己的來處。而我回溯的方式,也只有寫作,只有在作品中。”
新疆作家劉亮程一直都被認為是獲獎熱門作家之一。他早年以散文成名,從《一個人的村莊》到《本巴》,劉亮程一路走來,是新疆遼闊的大地和天空所淬煉出的優秀作家。
對于《本巴》的創作,劉亮程表示:“這是我寫得最天真的一部小說,我喜歡小說中哈日王這個孩童,他長著一只大人的世故之眼,和一只孩童的天真之眼。文學也許正是那只天真的孩童之眼,這個世界,即使被大人看過無數遍,也永遠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這是文學對人類初心的觀照。”
(摘自《工人日報》8.20 陳俊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