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偉
在人類數千年的軍事歷史當中,騎兵在戰爭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雖說參戰各方都仍有一些騎兵部隊,但隨著機械化戰爭的登場,此時的騎兵大多僅僅是“騎馬步兵”,騎兵在戰爭中再也無法找尋往日的輝煌,開始漸漸從歷史舞臺上黯然退場。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1920年8月31日在歐洲發生于蘇聯紅軍第1騎兵軍與波蘭第1騎兵師之間的卡莫羅戰役,以戰斗時間之短、傷亡人數之多、戰斗空前之慘烈,堪稱20世紀最大規模的一場騎兵大戰而載入史冊。之后再沒有發生過像樣的騎兵對決,即使是二戰中發生于1939年9月23日的著名的克拉斯諾布羅德戰役,敵對雙方傷亡人數也均不及三位數。
自1920年4月波蘇戰爭全面爆發以來,紅軍第1騎兵軍參加了多場戰役,戰場也逐漸從蘇維埃烏克蘭轉移到了波蘭境內。紅軍第1騎兵軍的指揮官布瓊尼希望在8月底之前攻克利沃夫,卻在8月17日被300余名波軍擋在了一座名為扎德沃茲的小鎮。在一天的時間里,扎德沃茲的守軍擊退了紅軍第1騎兵軍的6次進攻,自身也付出了極高的代價:330名士兵有318人陣亡或者傷重自殺。慘烈的損失終究沒有白費,他們為利沃夫的波蘭守軍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這場戰斗也被后人譽為“波蘭的溫泉關”。
利沃夫的波軍并沒有浪費扎德沃茲守軍的鮮血,他們隨后同第1騎兵軍激戰數日,紅軍不但沒能拿下利沃夫,反而傷亡慘重,紅軍第4騎兵師師長利圖諾夫和《紅色騎兵報》的主編佩雷爾森均在戰斗中陣亡。8月20日,紅軍在華沙戰役中失利的消息傳來,負責全局指揮的紅軍西部戰線司令圖哈切夫斯基要求布瓊尼將進攻目標由利沃夫轉為北方的盧布林,以便為華沙戰役戰敗后撤退的紅軍分擔壓力,布瓊尼不得不接受了新的命令。
在布瓊尼從利沃夫轉攻盧布林的行軍路線上有一座名為扎莫希奇的城市,該城的波蘭守軍得知紅軍來襲的消息后緊急修建了大量工事,并獲得了裝甲列車的支援。除此以外,波軍還將19世紀被拆除大半的扎莫希奇要塞殘余部分改成了臨時射擊點,并派人駐守在52米高的市政廳塔樓上隨時觀察紅軍動向。

波蘇戰爭期間的波蘭騎兵
很快,紅軍第1騎兵軍來到了扎莫希奇,他們一次又一次對扎莫希奇的波蘭守軍發起進攻,并于8月30日成功地突破了波軍的鐵絲網防線。可惜的是,突破防線后的紅軍騎兵已經是強弩之末,城中駐守的預備隊擊潰了少數越過防線的紅軍,隨后重新鞏固了防線。在激戰當中,紅軍成功地摧毀了守軍所擁有的3輛裝甲列車中的2輛,但時間卻已不再繼續容許他們繼續進攻——哈勒將軍所率領的波蘭援軍馬上就要抵達,布瓊尼必須在冒著被前后夾攻的風險在堅持攻城和繞過扎莫希奇繼續前進之間做出抉擇。
最終,布瓊尼決定繞過扎莫希奇繼續行軍,在紅軍的繞行路線上有一座名為卡莫羅的小鎮,這座小鎮也因其后爆發于附近的大戰被載入史冊。

布瓊尼于1935年檢閱紅軍騎兵的照片
早在扎莫希奇戰役期間,紅軍第1騎兵軍就屢屢遭受波蘭騎兵的騷擾,波蘭第1騎兵師師長尤里烏什·隆美爾(埃爾溫·隆美爾的遠親)于8月29日率領部隊成功地襲擊了紅軍第1騎兵軍的后方,在俘獲100余名俘虜的同時繳獲了7挺機槍和1門火炮。但此時的布瓊尼并未意識到波蘭第1騎兵師的威脅,因此他在后來仍然做出了從卡莫羅鎮附近的路線繞過扎莫希奇的決定。
應該承認的是,布瓊尼此時并沒有更好的選擇:強行攻城顯然很可能導致自己的部隊葬身于扎莫希奇,但僅有的兩條逃生路線也都需要穿過沼澤草地和潮濕的平原。而且,不久前當地剛下過傾盆暴雨,這對部隊的機動極為不利。
戰斗爆發之前,隆美爾在日記中寫到:“我的第1騎兵師和第13步兵師在斯坦尼斯瓦夫·哈勒將軍的指揮下,將從南方進攻,第10步兵師從西邊出發,第2步兵師從北面出發……如果我們同時出擊,布瓊尼的騎兵軍團無疑會被摧毀。”
8月31日,紅軍第1騎兵軍在卡莫羅鎮附近被波軍發現了動向,波蘭指揮官哈勒將軍要求波蘭第1騎兵師第7騎兵旅立刻發動進攻,將布瓊尼的紅軍逼入扎莫希奇附近的沼澤地,并在那里完全消滅紅軍第1騎兵軍。對于波蘭第7騎兵旅的戰士來說,此戰首要的任務是奪取一個能夠觀察紅軍動向的高地,他們選擇了當地視野最好的255高地作為目標。
為了節約馬匹的體力,波軍并未在一開始就騎馬作戰,而是選擇牽著馬步行至敵軍附近,然后再發動沖鋒。在騎兵沖鋒之前,波軍首先以優勢火力覆蓋了位于255高地附近沃利卡·尼亞蒂卡村的紅軍陣地;突如其來的炮火和騎兵突擊令紅軍張皇失措,幾乎所有守軍都不戰而退,波軍也在拿下沃利卡·尼亞蒂卡村之后一鼓作氣占領了255高地。
但紅軍終究有著數量優勢,他們隨即向波軍發起了反攻。很快就將立足未穩的波蘭第7騎兵旅逐出了255高地,但波軍還是依靠重機槍和騎兵炮在沃利卡·尼亞蒂卡村勉強維持了一道防線。此時的紅軍組織指揮相當混亂,在進攻沃利卡·尼亞蒂卡村受阻之后,便選擇了慌亂撤退,撤退中竟連布瓊尼的私人車輛都拋給了波軍。
紅軍雖然奪取了255高地,但由于組織指揮混亂,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戰斗力。趁255高地的紅軍立足未穩之際,波蘭第7騎兵旅下轄的第8騎兵團和第9騎兵團聯合對255高地發起沖鋒,255高地再次被波軍占領。此時的波軍雖然占據著有利地勢,但一次又一次的沖擊也使僅有900余名士兵的波蘭第7騎兵旅損失慘重,而紅軍在人數方面卻占據著明顯優勢。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紅軍逐漸恢復了秩序,尤其是紅軍第1騎兵軍第4騎兵師意識到面前的波軍人數有限,便在正午12時對255高地的波軍再次發起了沖鋒。這使波軍面臨的形勢開始變得異常嚴峻,雖然持續半個小時的戰斗并未分出勝負,但波軍明顯處于劣勢。面對人數數倍于己的紅軍發動的攻勢,波軍很快便陷入了混亂,士氣銳減。在此緊要關頭,又出現了波軍炮兵誤傷友軍的問題,并且波軍炮兵竟棄高地守軍于不顧而擅自撤退,這使高地守軍戰線瀕臨崩潰。
根據隆美爾的回憶,“紅軍在反擊時展現出了相當老練的戰斗素養,亦懂得運用村莊里的房屋來掩護自己。在進攻中,紅軍成功威脅到了波蘭的炮兵陣地,并且迫使波蘭的炮兵從前線后撤。此時的波軍士氣已經瀕臨崩潰,有的波蘭騎兵認為自己被拋棄了,炮兵的撤退便是證據”。

波蘭指揮官尤里烏什·隆美爾上校
就在波軍戰線幾近崩潰之際,援軍及時趕到——波蘭第1騎兵師第6騎兵旅第1騎兵團和第14騎兵團增援波蘭第7騎兵旅,并接替了波軍第7騎兵旅在255高地的防線。波蘭援軍初來士氣旺盛,沒有選擇消極防守255高地,而是在戰線經過短暫鞏固之后,第1騎兵團和第14騎兵團從255高地向下,波軍第12騎兵團從255高地右側聯合對紅軍發起了反沖鋒。這使得紅軍攻打255高地的戰斗形勢急轉直下,兩軍經過短暫交戰之后,紅軍第4騎兵師和第11騎兵師很快開始潰逃,波軍隨即展開了追擊,直到下午五時才停止戰斗。至此,255高地被波軍牢牢掌控。
波軍牢牢控制255高地卻并沒有意味著戰斗就此結束,因為這里是紅軍前往盧布林的重要通道,不打通這里,就無法完成紅軍西部戰線司令圖哈切夫斯基的命令。8月31日黃昏前,紅軍第1騎兵軍第6 騎兵師沖破波軍重重阻礙終于抵達了戰場,紅軍兵力大大增強。雖然在到達戰場的途中,兵力在不斷與波軍交戰中被消耗,但該師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士氣,成為此時紅軍第1騎兵軍中戰斗力最強的部隊,布瓊尼便將他們投入到了最后的進攻當中。在夏日的黃昏下,紅軍第6騎兵師的6個團徐徐展開,準備迎戰與他們偶遇的波蘭第7騎兵旅。而波蘭第7騎兵旅在天剛亮的時候就投入了戰斗,許多戰士早已疲憊不堪,不但他們自己傷痕累累,連戰馬也都不同程度受傷。相比之下,雖然紅軍第6騎兵師也已經經歷多次戰斗,但狀態整體上要比波軍第7騎兵旅好得多。波軍指揮官隆美爾經過再三權衡,最后決定將他的所有部隊投入戰斗,因為他知道雙方勝敗在此一舉,決定雙方命運的一戰就此打響了。

騎馬炮兵是波蘭取得戰役勝利的重要因素,圖為戰后波蘭的騎馬炮兵
波軍第9騎兵團首先對紅軍發起了沖鋒,但此次沖鋒并未取得什么戰果,反而被紅軍從翼側攻擊。因為紅軍并未正面迎敵,而是躲過了波軍的前鋒,從側面對波軍展開了攻擊。波蘭第8騎兵團試圖緊隨第9騎兵團對紅軍發起沖鋒,但此時的戰場一片混亂,波蘭第9騎兵團由于遭到紅軍翼側攻擊而敗退,血腥的夕陽和飛揚的塵土籠罩下的戰場已經分不清敵我,此時貿然沖鋒難免造成自相殘殺,甚至落入紅軍的圈套。在這生死關頭,幸虧波蘭第8騎兵團克熱祖諾維奇上尉沉著冷靜,表現出了卓越的指揮能力,在沒有查明戰場情況之前,沒有下達沖鋒的命令,而是下令士兵們穩妥地控制住戰馬的速度,以保存馬的體力,且沒有過早地展開戰線,直到波蘭第9騎兵團撤回己方戰線并完成部署之后,克熱祖諾維奇上尉才下達了進攻的命令。“展開,沖鋒,萬歲!”隨著克熱祖諾維奇命令下達,士兵的叫喊聲連同戰馬的嘶鳴聲如雷鳴般擴散開來,風馳電掣般沖向紅軍騎兵隊伍。由于紅軍騎兵完全沒有想到波軍居然能再次發起沖鋒,而很快陷入混亂,加之波軍第7騎兵旅和第6騎兵旅的所有部隊及時加入戰斗,對紅軍第6騎兵師形成了圍攻之勢,繼續戰斗顯然對紅軍極為不利,布瓊尼只好下令以夜幕為掩護向東突圍,在赫魯別舒夫方向成功突破了波蘭第2步兵師第4步兵團的防線。至此,紅軍第1騎兵軍成功突破波軍的圍堵,戰役就此結束。
此次戰役的最終勝利,波軍第8騎兵團騎兵上尉克熱祖諾維奇可謂功不可沒,如果他過早的發起沖鋒,極有可能將被飛揚的塵土裹挾的敗退中的波軍第9騎兵團誤認為是紅軍騎兵而展開自相殘殺,那樣后果將不堪設想。正是他沉著冷靜、出色的指揮能力使波軍贏得了此次戰役的最終勝利。正如波軍指揮官隆美爾在戰后稱贊的那樣:“最后這次沖鋒是整場戰斗中最精彩的沖鋒之一,由無畏的騎兵上尉克熱祖諾維奇指揮的第8騎兵團的沖鋒,決定了整場戰役的命運。”
此次戰役,紅軍第1騎兵軍投入兵力超過6000人,波蘭騎兵的數量只有不足2000人。而波軍騎兵只損失了大約有300~500人,紅軍第1騎兵軍損失卻超過4000人。如此高的戰損比令波蘭全國為之大振,稱此戰役為“扎莫希奇奇跡”。之所以稱之為“扎莫希奇奇跡”,而不稱之為“卡莫羅奇跡”,也可能是因為扎莫希奇比較有名,而卡莫羅僅是扎莫希奇旁邊的一個不知名的小鎮罷了。但卡莫羅才是更準確的戰役發生地,后世將此戰役稱之為“卡莫羅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