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退役軍人事務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促進人才、資金、技術下鄉。《方案》中明確提出,鼓勵引導退休干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退役軍人等回鄉定居。
落葉歸根,在傳統社會,懷抱治國安邦理想的士子們在外為官、從軍、經商,年老時大多選擇衣錦還鄉、榮歸故里。可以這么說,“立廟堂忠君之祿,歸鄉里孝親之澤”,往往就是士紳階層的理想夙愿。遍觀歷朝歷代,還鄉大有作為者層出不窮。以古鑒今,將這些退休的賢達人士、成功之士引流歸鄉,讓他們繼續發揮余熱、化泥護花、澤被桑梓,必將助鄉村振興一臂之力。
這些回流的離退休群體憑何惠及鄉土、反哺鄉里?綜合來看,至少有三點優勢。一在有感情有熱情。桑梓情深,出于對腳下土地和家族根脈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退休人員更加熱衷于家鄉事業建設。二在有經驗有能力。在退休人員中,不乏德才兼備者,他們足可擔起傳承文化、教化鄉鄰的責任,也有能力參與到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中。三在有資源有人脈。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也擁有一定的社會聲譽和人脈資源。這些決定了他們能夠為當地鄉村建設提供多方面支持與指導,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資源。
倦鳥歸林、落葉歸根,怎么個“歸”法?其大要不外乎暢通歸鄉路。要讓更多退休能人志士想回來、留得住、干得好,首先要直面橫亙在城鄉之間的各種現實困難和差異。就現實情況而言,退休人員退休待遇、醫療保障等生活要素基本上與所在城市綁定。先不說別的,其中的多數人,戶籍早已不在故土,退休回鄉住哪兒?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怎么得到保障?唯有把這些回鄉路上的路障挪開,在此基礎上做好相應的制度規范,才能讓“告老還鄉”之士在家鄉大展拳腳,為家鄉帶來新的活力。
(摘自《廣州日報》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