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軍營到警營,從特警到刑警,再到2010年調崗成為一名派出所的社區民警——每一次選擇,意味著要開始新的征途,迎接新的挑戰。扎根紅梅西村社區13年,我掃除了各式各樣的“攔路虎”,與一個矛盾糾紛多、治安狀況差的老小區一起實現了一次華麗的轉身。
紅梅西村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老年人多、外來人多,情況復雜、治安混亂……面對轄區68幢樓宇3000戶人家、190家小商鋪,我首先利用晚上及周末等時間,開展錯時入戶走訪,將社區劃分為5個網格,設計入戶走訪登記簿,分類標記,詳細記錄群眾家庭情況及他們的意見建議。
為了有效遏制群眾所反映的高發案情,我在社區重點部位設定10個“巡更點”,組織專職保安員、義務巡邏隊員進行網格化巡邏,對群眾報案采取“快出警、快走訪、快排查、快追蹤”的方式快速反應,在巡邏堵截中抓現行。
針對社區空巢化現象日益嚴重這一現實狀況,我以“黨員義工365”社區活動為契機,主動關愛轄區“老、弱、病、殘、貧”五類弱勢群體,對1100多人逐一登記建檔,從他們日常吃、穿、住、行著手,建立“自治組織線”“社會組織線”“網絡服務站”等“兩線一站”體系,為他們提供貼心的服務。
近年來,轄區矛盾糾紛更加多樣化。為此,我以社區民警進社區“兩委”班子為契機,推動由歷任所領導、黨委政府負責人組成督導組,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知名人士組成監督組,由律師、評估師組成專家組,由治安骨干分子、治安志愿者及沿街店鋪業主組成聯防組,形成以警務室為中心、以“智囊團”為骨干的矛盾糾紛自調自治網絡。每月一次的“法律咨詢日”“防范宣傳日”“工作評議日”已成為獻計社區治理的固定科目,真正做到了“自己人管自己事、身邊人管身邊事,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有效推動了基層的現代治理。
如今的紅梅西村,環境好了,治安好了,抬眼望去,“粉墻、黛瓦、坡屋面”和“晚櫻、紫薇、綠蔭道”,一步一景,平安和諧,成了常州的“網紅小區”。我也自然而然成了社區群眾熟識的“強哥”。
黃強,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現任江蘇省常州市公安局天寧分局紅梅派出所副教導員兼紅梅西村社區民警。2006年11月參加公安工作,先后榮獲“中國好人”“江蘇最美警察”“江蘇省公安工作‘111’工程社區民警標兵”“江蘇省‘公調對接’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常州市公安局“陸立才式黨員示范崗”、全市“十佳社區(駐村)民警”、“常州最美警察”及首屆常州市十佳文明職工,并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王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