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天立 楊東霖

自從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持續性打壓俄羅斯,擠壓俄羅斯的發展空間,不斷拱火。烏克蘭危機持續至今,戰火仍十分激烈。美國更是在俄羅斯周邊領域持續開展對俄的抵近偵察,以示對烏克蘭的支持以及對俄羅斯的挑釁。事實上,美國對俄羅斯等競爭對手的抵近偵察由來已久,美國想以這種方式來彰顯自己的霸主地位。隨著世界格局的悄然變化,國際局勢日益緊張,各國關系暗流涌動,美國對俄的抵近偵察持續縮小安全范圍,不斷挑戰俄羅斯的底線,大肆觸碰國際公約的紅線,致使對峙局勢愈發嚴峻。
美方對俄羅斯開展抵近偵察是為了掌握俄羅斯軍事動態,最大限度地獲取其軍事發展的相關情報,從而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眾所周知,俄羅斯的工業基礎和軍事裝備水平處于世界前列,自然也就成為了美方的重點關注對象,美國一再制裁和打擊俄羅斯,通過信息域、認知域等多種領域的入侵獲取其發展動態,通過抵近偵察刺探其情報,這都是出于擠壓俄羅斯發展空間的國家戰略考量。
事實上,在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的抵近偵察就已經十分頻繁,二戰結束后,蘇聯的空中力量和美國相比處于下風,在軍事技術領域美蘇兩國存在著一定差距,美軍的高空偵察機在蘇聯的領空附近基本暢行無阻,RB-57戰術偵察機、U-2高空偵察機多次進入蘇聯領空區域實施偵察,俄羅斯雖然對這種行為表示強烈譴責,但缺乏有效手段對美的高空偵察進行反制。1957年,蘇軍薩姆-2防空導彈服役。1960年,美軍進行抵近偵察的U-2飛機被薩姆-2防空導彈擊落,這結束了美軍高空偵察機在蘇領空附近暢通無阻的歷史,也正式揭開了兩國偵察與反偵察的序幕。美蘇兩國的軍備競賽非常注重發展空中力量和反偵察手段,目的就是為了能即時的對敵偵察做出反制。
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不復存在,但美方對其競爭對手的抵近偵察愈加猖狂,北約的海空軍力量逐步逼近俄羅斯的邊境,美國在全世界創立軍事基地,開展各種偵察演練與裝備測試,以更加隱蔽的方式對俄開展抵近偵察,以便即時獲取其發展進程和情報,對國家戰略進行相應的調整與改變。
2012年,俄羅斯總統普京連任,北約及其成員國假借維護海上安全的名義向黑海及波羅的海派遣艦隊和空軍,并立刻進行其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武器裝備的部署,這些裝備與設施采用了美國許多最新的軍事科研成果,具有很強的偵測能力。2014年,克里米亞地區歸入俄羅斯聯邦后,美軍偵察機一再逼近克里米亞地區,在周邊開展抵近偵察,并將俄羅斯海軍、空軍基地作為主要的偵察目標,獲取俄羅斯軍事基地的武器情報,及時展開對這些武器的研究。2018年,美國對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基地開展了秘密偵察,共有7架美海軍偵察機抵達敘利亞附近的地中海東部海岸,對俄駐敘赫麥米姆空軍基地進行偵察。此后,美方對俄羅斯及其軍事基地的抵近偵察愈發的常態化,在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對俄羅斯的持續性偵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

二戰結束后,美國就經常派遣U-2飛機進入蘇聯領空偵察
除了利用空中力量進行偵察外,美國還不斷地逼近俄羅斯的領海,不光派遣潛艇對俄羅斯的領海進行探測,同時派遣艦隊在俄羅斯領海航行。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因為美軍的這一行動不僅侵犯了俄羅斯的領海權益,還是對國際公約的公然挑戰。近年來,美對俄開展的抵近偵察不僅以獲取軍事情報為目的,更帶著挑釁和傲慢的態度,一再嘗試觸碰俄羅斯的紅線。2020年,美海軍公開了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在俄羅斯北極圈海域活動的消息,據悉,美國這艘潛艇從挪威北部港口出發,到達巴倫支海域,對俄北方艦隊進行了偵察和模擬攻擊演練,在完成任務返回挪威后,美軍還公開了海狼級核潛艇的照片,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宣傳報道這次演練的成功,美方這一十分霸道的行為遭到了俄羅斯方面的強烈譴責,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美國這一行為是對俄羅斯赤裸裸的挑釁,更展現了其以自我為中心,不負責任的國家形象,為了維護其世界霸權,擠壓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美國已經將國家形象拋之腦后,無所不用其極。
2020年,美軍偵察機高頻現身黑海對俄抵近偵察,多次被俄戰機驅離。美方的空中偵察行為已經嚴重違反了國際空域使用規則,美在要求其他國家嚴格遵守國際空域使用規則的情況下,自身卻一再跨越紅線,這樣的行為是霸權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的集中體現。其頻繁抵近偵察,獲取情報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其霸主地位,戰略威懾對方。美國游走在警戒線的邊緣,不斷觸碰別國的底線,這樣的行為已經招致許多國家的強烈不滿。
烏克蘭危機展現了未來智能化、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以高科技力量為主的密集型精兵作戰、新質無人化作戰將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要形式,數量規模型的戰術已經被淘汰,信息領域與軍事領域的融合造就了全新的現代化戰爭特點。在戰爭的科技含量日益增高的同時,美國的偵察手段也越來越先進與隱蔽。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軍的RC-135型戰略電子偵察機多次抵近俄烏邊境上空進行偵察活動,以監視俄羅斯動態,獲得戰爭情報,給烏克蘭提供情報支持。該機最大航程達9100千米,實用升限1.2萬米,配備有4臺強勁的F-108-CF-201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860千米/小時,擁有先進的監聽與通信設備和光電偵察系統,可以對多個目標進行持續的偵察,同時具有十分優秀的隱蔽性。在烏克蘭危機中,美方的RC-135截獲了不少有用的信息,這些信息對于戰局情況的改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軍的偵察情報網絡就如同烏克蘭的“眼睛”一般。

美海狼級核潛艇

美MQ-9察打一體無人機
此外,美軍對俄開展的抵近偵察正在趨向無人化、信息化。在2023年3月,俄羅斯的MQ-9無人機在黑海上空進行偵察,因進行劇烈機動動作而墜毀。此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與熱議,俄國防部稱這已不是美方無人機第一次在關閉應答器的情況下進入俄羅斯的軍事區,這是一種挑釁,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無人技術的發展為偵察提供了更加高效隱蔽的信息載體,其對于偵察技術革命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短短十幾年時間內,偵察方式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而這也成為了美國大肆挑釁、宣揚對立的全新手段。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戰爭無人化的迅速推進,美對其競爭對手的抵近偵察將會更加頻繁。
美對俄抵近偵察的戰略考量和意圖十分明顯,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經濟下行趨勢大大緩解,借烏克蘭危機,美國擠壓了俄羅斯的發展空間,還從烏克蘭手里拿下天價武器訂單,俄烏兩國深陷泥沼而難以脫身。而美國卻惟利是圖,僅僅派出偵察機對烏克蘭進行所謂的戰略支持,在攪渾局勢的同時毫發未損。
如今美國在世界各地建立軍事基地和偵察系統,各種新式偵察裝備的部署正在進行當中,越來越多國家的信息域將會遭到不同程度的入侵,這已經成為了美國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美國沒有底線的抵近偵察、雙標的國際立場表明,加強認知域、信息域的新質作戰力量建設迫在眉睫,只有及時地對美方無原則的偵察做出反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國家信息安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的制勝機遇轉瞬即逝,擁有一個強大的情報網絡和偵察系統能幫助指揮官更快掌握戰場實時動態,以便及時做出相應的戰術調整,靈活地應對處置各種突發情況。總之,只有擁有足夠強大的偵察系統和反偵察能力,各國才能避免陷入美國所鋪設的天羅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