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遼寧再啟航。新形勢下如何實現新作為,新趕考中怎樣書寫新答卷?唯有迎難而上,向“新”而行,激發科技創新創造活力,讓振興發展的“第一動力”更加澎湃。
唯“新”能進,唯“新”可以快進。2022 年8月1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重在知新、求新、創新、立新,只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循“新”發力、向“新”而行,才能厚積振興發展新動能,跑出遼寧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去年底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爭取國家級創新平臺落戶遼寧,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遼寧創新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落實,也是吹響新一輪向“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沖鋒的號角。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提升創新平臺能級,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人才引領……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四個面向”,牢記“國之大者”,肩負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把科技創新擺在振興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創新生態、創新平臺、創新人才“三位一體”推進,加快引育壯大新動能,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貢獻遼寧智慧和力量。
“新”與“難”緊密相連,無論是突破“卡脖子”問題,還是攻克核心技術,都不會一帆風順,一定還有很多硬仗要打。但“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胸懷“國之大者”,肩負振興使命,我們就得拿出“遼老大”特有的志氣、骨氣、底氣,中流擊水,迎難而上。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而且,我省科技創新基礎雄厚、優勢突出,只要我們咬定目標不放松,亮出遼寧干部的精氣神,強化斗爭精神,敢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就一定可以迎來遼寧創新發展的又一個春天,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全面振興的“最大增量”。
三年行動時不我待,創新發展任務繁重,我們必須聞令而動盡銳出戰,只爭朝夕大干快上。要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圍繞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聚焦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全面塑造遼寧振興發展新優勢。加強科技創新,重在行動,貴在落實。我們要以奮斗的姿態跑起來、干起來、沖起來,加快推動省委、省政府相關部署落實到位。黨員干部要發揮表率作用,帶頭踐行起步即沖刺、首戰即決戰的要求,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推動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開好局起好步。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中,誰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誰就能搶占先機、贏得優勢。實施三年行動,打贏新時代“遼沈戰役”,是同時間賽跑、與困難較量,我們要以更大的擔當和作為,奮力攻堅克難,積極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持續加速跑,實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