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萍 施 敏 殷俊俊
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科,浙江湖州 313000
抑郁癥會引發焦慮、自罪自責等一系列心理學癥狀,嚴重時還會導致患者出現自殘、自殺等行為,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目前,藥物治療是抑郁癥的主要治療手段,但藥物僅能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而無法改變其不合理認知、社會適應能力等社會認知功能,容易導致其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卑等負面情緒,降低自我憐憫水平[2]。自我憐憫是對自我痛苦的一種溫暖、理解與接納的態度及自我調節方式,當患者自我憐憫水平較低時,可能會降低其自我調節能力,影響心理健康,導致其對治療出現抗拒情緒,影響臨床康復效果[3-4]。因此,積極尋找影響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的相關因素勢在必行。近年來,已有很多研究者對慢性病患者自我憐憫水平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5-6],然而,很少有研究關注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的影響因素。因此,本研究基于結構方程分析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的相關因素,為提高患者自我憐憫水平,改善患者預后提供針對性建議。
便利抽取2021 年7 月至12 月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老年精神科收治的104 例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9-414)。
納入標準:①抑郁癥經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確 診[7];②有一定閱讀理解能力。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心理疾病;②伴有嚴重軀體性疾病;③既往存在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史;④近期發生重大家庭變故。
1.3.1 自我憐憫水平 采用中文版自我憐憫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SCS)評估,該量表由Neff[8]于2003年編制,由陳健等[9]于2011 年進行漢化,量表共26 個項目,每個項目記1~5 分,總分26~130 分,分數越高提示自我憐憫水平越高。
1.3.2 述情障礙情況 采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10]評估,量表共20個項目,每個項目計1~5 分,其中第4、5、10、18、19 條反向評分,總分20~100 分,≤50 分為無述情障礙,51~60分為可能發生述情障礙,≥61 分為存在述情障礙。
1.3.3 情緒智力水平 采用情緒智力量表[11]評估,量表共33 個條目,每個條目記1~5 分,其中條目5、28、33 反向計分,總分33~165 分,得分≥90 分為情緒智力水平正常,<90 分為情緒治療水平低下。
1.3.4 基線資料 統計患者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居住情況。
1.3.5 質量控制 患者入院時,調查人員詳細介紹研究內容、目的、意義等,在取得同意后進行調查。所有問卷均當場發放,調查人員采用統一指導用語(不含暗示、引導性語言)指導患者填寫問卷,問卷填寫完畢后當場回收并檢查完整性,對于漏填者及時囑咐患者補填。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的影響因素;用Amos17.0 軟件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參數估計方法采用極大似然法。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組104 例抑郁癥患者,4 例患者因誤填和漏填導致問卷回收無效,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6.15%(100/104)。100 例完成調查的抑郁癥患者SCS 總分為56~83 分,平均(70.84±5.30)分。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住情況、述情障礙、情緒智力水平抑郁癥患者SCS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資料特征患者SC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資料特征抑郁癥患者SCS 評分情況(分,±s)

表1 不同資料特征抑郁癥患者SCS 評分情況(分,±s)
注SCS:中文版自我憐憫量表。
將抑郁癥患者SCS 評分作為因變量,將表1 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并賦值(表2)。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獨居、情緒智力水平低下、有述情障礙為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低下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表

表3 各因素影響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的線性回歸分析
以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為內因潛在變量,以受教育程度、居住情況、情緒智力水平為外因潛在變量構建結構方程的假設模型并進行驗證。結果顯示,模型擬合度相關指標均符合參考標準,模型和數據完美擬合。見表4。結構方程模型圖見圖1。

圖1 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
隨著中國老齡化態勢的逐漸加劇,除了各種軀體疾病,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會因各種精神疾病的影響而下降,其中抑郁癥最為常見[12]。研究指出,老年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不僅需要藥物減輕臨床癥狀,還需要憐憫、共情等社會認知功能的恢復[13]。但本研究結果顯示,抑郁癥患者SCS 評分(70.84±5.30)分,處于中等水平。分析原因:抑郁癥患者會將微不足道的小事看作重大的逆境,并會將他人無意的話語視為對自己的輕視或敵意,容易出現自我貶低、自我否定的負性自我認知,從而導致自我憐憫水平較低[14]。而較低的自我憐憫水平可能會導致患者無法自我溫暖與理解,難以面對自身疾病,從而影響治療,影響疾病轉歸[15-16]。因此,醫護人員需對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探究,以便制訂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干預。
3.2.1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可以影響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獲取及理解能力[17]。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患者周圍可利用的資源較多,可通過網絡、期刊報紙、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獲得疾病相關知識,并能更好地理解,有利于其正確認知疾病,更好地接納疾病及自我,從而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憐憫水平[18-19]。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患者容易對疾病相關知識出現錯誤認知,認為抑郁癥是一種令人羞恥的疾病,可能會導致患者陷入自我否定、自我厭惡等負性情緒中,無法以友善的態度坦然接納自我,從而導致自我憐憫水平較低。
3.2.2 居住情況 獨居的患者由于缺少他人的陪伴、關心與開導,更容易陷入疾病的挫折與痛苦中,產生自我否定、自責自罪等負面情緒,認為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毫無貢獻,從而降低其自我接納程度,導致自我憐憫水平較低[20-21]。而與家人同住的患者遇到事情時家人可對其進行開導,可使其感受到自己對家人的重要性,提升地位獲益感,并促使其情緒向積極的方向改變,從而增強自我肯定,提高自我憐憫水平[22]。
3.2.3 情緒智力水平 情緒智力是個體適應性地知覺、理解、調節并利用自己情緒的能力[23]。情緒智力水平較低的患者缺乏情緒調節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更加容易放大疾病對自己及他人產生的負面影響,產生強烈的自責、無助等負面情緒,從而導致其自我憐憫水平較低[24]。而情緒智力水平較高的患者能很好地感知、自己的情緒,并恰當地表達情緒,可促進其心理健康水平向有利的方向發展,客觀、理智地認識疾病,以溫暖的心態理解自己患病的事實,從而減少不良情緒的發作,提高其自我憐憫水平[25]。
本研究以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為內因潛在變量,以受教育程度、居住狀況、情緒智力水平為外因潛在變量構建結構方程的假設模型并進行驗證,結果顯示,模型擬合度相關指標均符合參考標準,模型和數據完美擬合,可見受教育程度、居住情況及情緒智力水平對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具有重要的影響。
①通過宣傳手冊、短視頻或定期在院外開展專題講座等多種方式宣傳抑郁癥相關知識,增加患者及周圍人員對疾病與治療知識的認知水平,引導患者坦然接納疾病,并使周圍人群以友善的態度看待并幫助患者,從而減輕患者負性情緒,提高自我憐憫水平。②囑咐家屬盡可能減少患者獨居或獨處的時間,增加對患者的陪伴,當出現一些決策性事情時,主動征求患者意見,增加患者參與感及地位獲益感,從而改善其負性情緒,提高自我憐憫水平。③通過儀態及行為訓練、角色扮演、場景模擬等方式讓患者逐漸掌握自我情緒管理的方法與技巧,增強其與他人溝通的能力與欲望,從而提高其自我情緒調節能力與自我憐憫水平。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自我憐憫水平處于中等水平,受教育程度、居住情況、情緒智力水平能夠影響患者自我憐憫水平,醫護人員應實施針對性措施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