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美菊 馬 蕭 李 寧 張 玲▲
1.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陜西西安 710038;2.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陜西西安 710038
喉癌是常見頭頸部惡性腫瘤的一種,手術是當前主要治療手段,喉部分切除術為其中常用術式,在徹底切除腫瘤病灶的同時,可予以喉生理功能保留[1]。然而,接受喉部分切除術治療后,喉癌患者術后均存在解剖功能改變、吞咽相關神經與肌肉損傷等問題,可嚴重降低吞咽功能,引發術后吞咽障礙,降低患者生存質量[2-3]。因此,臨床上不斷強調喉癌喉部分切除術后患者的吞咽功能訓練,而以往臨床上對此類患者實施護理時,多從常規健康宣教、功能訓練指導等方面入手,患者訓練依從性不夠理想。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通過予以患者全過程的健康宣教,以患者為中心,為其提供醫學知識、自我照護技能等,引導患者主動采取健康行為[4-5]。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近年來對喉癌喉部分切除術患者實施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現以我院接收的121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并探討其干預效果。
選取2017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在我院接受喉部分切除術的喉癌患者121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60 例)和觀察組(61 例)。對照組中男55 例,女5 例;年齡46~68 歲,平均(62.01±4.53)歲;術式:喉垂直部分切除術25 例,喉水平切除術35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 例,高中/中專22 例,大專及以上23 例;月收入<2 000 元15 例,2 000~5 000 元30例,>5 000 元15 例。觀察組中男59 例,女2 例;年齡46~69 歲,平均(62.46±4.54)歲;術式:喉垂直部分切除術25 例,喉水平切除術36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 例,高中/中專23 例,大專及以上22例;月收入<2 000 元15 例,2 000~5 000 元31 例,>5 000 元15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在影像學檢查下確診為喉癌,且經病理學診斷證實;②成功接受部分切除術治療;③術后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醒;④知情同意本研究,并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②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基礎性疾病;③長期服用可能影響精神活動的藥物;④合并精神疾病;⑤認知、語言交流障礙。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會審批通過(TDLL1101)。
對照組按喉癌術后常規護理,重點關注患者傷口管理和疼痛護理,向患者介紹術后吞咽功能障礙、康復訓練等知識,發放喉癌術后功能康復訓練手冊,安撫、鼓勵患者,指導其放松,引導其積極配合訓練。患者術后7 d,禁止吞咽動作,術后9~10 d,開始實施經口進食訓練,隨后逐漸開始展開吞咽訓練。同時,對患者實施隨訪至術后3 個月,期間予以動態指導與干預。
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1)賦能教育小組成立。組建由專科護士(6 名)、專科醫生(2 名)、營養師(1 名)、心理師(1 名)共同組成的賦能教育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統一接受賦能教育培訓方案,并依據我院實際情況,制訂喉癌喉部分切除術患者的賦能教育方案。(2)展開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①術前1 d。賦能教育小組成員對患者進行訪視,實施一對一訪談,通過開放性問題引入疾病知識,并鼓勵患者表達、宣泄情感,肯定患者消極情緒,并予以安撫,與患者共同設立術后康復目標,并制訂術后吞咽功能訓練計劃。②術后1 d 至出院前。每日評估了解患者傷口疼痛、焦慮情緒等情況,對其焦慮、煩躁等情緒表示理解,耐心介紹術后疼痛、吞咽障礙及其他不適感產生的原因,講解咳嗽、套管護理方法,并予以示范,引導患者正確面對術后生理、心理改變。③出院前1 d。發放喉部分切除術后康復手冊,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介紹吞咽功能訓練方案、日常生活自我護理技能等。同時,建立微信群,并邀請患者加入,解釋后期健康教育計劃與方案。④出院后。每天于固定時間通過微信推送喉癌喉部分切除術后的自我管理技能、康復訓練方法等,鼓勵患者堅持正確的康復訓練。推送知識后,要求患者閱讀后回復“不理解”或者“已理解”,每周進行1次反饋信息統計,若某一內容20%以上患者不理解,再次講解。同時,護理人員每天固定時間在線30~60 min,患者可自由提問,護理人員予以在線解答與指導。持續干預至術后3 個月。
①吞咽功能訓練依從性。應用林蓓蕾等[6-7]編制的功能鍛煉依從量表評價兩組吞咽功能訓練依從性:正確配合完成鍛煉強度、頻率為完全依從;可完成鍛煉強度、頻率,但需督促為部分依從;不完整訓練或者完全未鍛煉為不依從。②吞咽功能改善情況。出院前1 d、術后3 個月時,通過洼田飲水試驗、進食評估問卷調查工具-10(the eating assessment tool,EAT-10)評價了解兩組吞咽功能。洼田飲水試驗[8]:準備30 ml 水,患者可一次性飲完,無噎嗆為Ⅰ級;2次以上飲完,無噎嗆為Ⅱ級,可一次飲完,但出現噎嗆為Ⅲ級;2 次以上飲完,但有噎嗆為Ⅳ級;頻繁噎嗆,飲完水明顯困難為Ⅴ級。為便于研究,本研究將Ⅰ~Ⅴ級量化為1~5 分。EAT-10 共10 個條目,各個條目行0~4 分計分,得分≥3 分表示存在吞咽功能障礙,且得分高,障礙程度更高[9]。③營養狀況與生活質量。術后1 d、術后3 個月時,采用患者整體營養主觀評估量表(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頭頸部腫瘤特異性生活質量問卷(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head and neck tumor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EORTC QOL-H&N35)評價兩組營養狀況與生活質量。PG-SGA 包括兩個部分,0≤總分<2 分表示營養良好,2≤總分<9 分表示中度或可疑營養不良,總分≥9 分表示嚴重營養不良[10];EORTCQOL-H&N35包括18 個維度、35 個條目,得分介于0~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11]。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資料采用中位數(M),四分位數(P25,P75)表示,比較采用Mann-Whitney 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吞咽功能訓練依從性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吞咽功能訓練依從性比較[例(%)]
出院前1 d,兩組洼田飲水試驗、EAT-10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時,兩組洼田飲水試驗、EAT-10 評分均低于出院前1 d,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出院前1 d、術后3 個月吞咽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分,±s)

表2 兩組出院前1 d、術后3 個月吞咽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分,±s)
注EAT-10:進食評估問卷調查工具-10。
術后1 d,兩組PG-SGA、EORTC QOL-H&N35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時,兩組PG-SGA 評分均低于術后1 d,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而EORTC QOL-H&N35 評分均高于術后1 d,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1 d、3 個月營養狀況與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術后1 d、3 個月營養狀況與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PG-SGA:患者整體營養主觀評估量表;EORTC QOL-H&N35: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頭頸部腫瘤特異性生活質量問卷。
喉部分切除術是現階段喉癌常用治療手段的一種,可對腫瘤病灶進行切除,促進患者生存期限延長[12]。喉部為人體組織的一個重要器官,兼具吞咽、發音、呼吸等多方面的功能,且解剖學結構邃密,喉癌患者接受喉部分切除術治療時,需予以部分聲帶、室帶、杓會厭襞等,甚至一側杓狀軟骨切除,且術中操作可直接對神經、肌肉組織造成損傷,加之術中需對氣管進行切開,直接破壞喉吞咽生理保護功能,引發吞咽功能障礙[13-14]。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生不僅可導致營養不良,而且可增加并發癥風險,損害其身心健康,降低生存質量[15-16]。而臨床研究顯示,喉癌喉部分切除術患者術后吞咽功能康復訓練依從性并不理想,這就要求臨床要不斷強化此方面的干預,引導患者積極展開正確的康復訓練[17-19]。
本研究對喉癌喉部分切除術患者展開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吞咽功能訓練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優(P<0.05),提示予以喉癌喉部分切除術患者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可進一步提高其康復鍛煉依從性。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小組行成立后,小組成員對患者展開術前1 d、術后1 d 至出院前、出院前1 d、出院后至術后3 個月的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詳細對全面的術后康復知識進行介紹,并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可有效促進其積極心理轉變,并提升其認知水平、康復訓練技能等,提升其自我效能,使患者明確自我責任,激發其內在動力,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堅持正確的術后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從而提升其依從性[20-21]。
相關統計顯示,喉癌喉部分切除術后患者11.9%~72.1%存在吞咽功能障礙,此并發癥的發生直接影響患者攝食功能,影響其營養狀態,導致營養不良、切口延遲愈合等發生的風險增加,并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2-23]。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3 個月時洼田飲水試驗、EAT-10 評分、PG-SGA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且EORTC QOL-H&N35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應用于喉癌喉部分切除術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強調患者在疾病康復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及主觀能動性,通過為患者提供全過程的健康知識、健康指導,不斷提升其自我效能、功能鍛煉技能等,積極為實現健康目標而努力,可使患者堅持正確的吞咽功能訓練、健康行為,促進其吞咽功能有效改善[24-25]。喉癌喉部分切除術患者吞咽功能得以改善后,可促進其進食功能有效恢復,攝入更多營養,改善營養狀況,減輕術后身心不適感,從而達到提升其生活質量的效果。
綜上所述,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應用于喉癌喉部分切除術患者中可有效提升其創傷后成長水平、自我效能,并提供吞咽功能康復訓練依從性,進一步改善吞咽功能、營養狀況與生活質量。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小且分組較為均一、未納入血清學等客觀性指標等不足,可能影響結論客觀性,需展開進一步的大規模的研究,以驗證本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