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芬
傳承了六百年的古老戲種——地戲所用面具。劉霜/攝
貴州安順的屯堡文化是中國歷史上以屯田戍邊政策對西南邊疆地區進行統治和開發的特殊產物。
“屯堡人”以明代“調北征南”“調北填南”的背景為共同歷史記憶,在多民族的黔中地區落地生根,歷經數百年多民族交融,繁衍出邊陲之中的獨特漢族遺風文化。
石墻石瓦石巷是他們倔強堅毅的面龐;
寬袍大袖鳳頭鞋是他們夢里吟唱的江南水韻;
面具戰旗彩裙翩躚的是他們忠君愛國的誓言;
軍屯美食十碟八碗是他們九千里舉家南遷的征程智慧……
600 多年的歷史在這里流淌,一景一物都會煥發出各民族繁榮共生、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
踏著刻有花紋的石板路,走在屯堡村寨斑駁幽深的小巷中,望一眼綿綿密密的青苔,仿佛可以聽得見歲月的回聲,每一條古巷,都在等著人們來讀懂它的歷史。青街窄巷,柳樹鶯鶯,滿目皆石頭:石頭街、石頭屋、石頭墻、石頭橋。河這邊是農家,河那邊是官兵駐地,一座江南風格小橋將它們緊緊地連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商賈云集、屯市繁榮、軍民融合的江南畫卷。
“三五步千山萬水,七八人萬馬千軍”。地戲是屯堡文化的重要標識,踩著農歷的時間節奏進行展演,一年有兩次演出。
農歷正月演出半月,叫作“跳迎春神”,祈求一年春種的風調雨順和寨鄰老幼的平平安安;農歷七月亦展演半月,稱為“跳米花神”,慶賀秋收的五谷豐登和各家各戶的碩果累累。
屯堡風味兼容南北特色,以淮揚菜為基礎,吸納川、湘、滇等地區的烹飪方法,加之貴州少數民族菜式的影響,別具特色。清代中晚期,安順逐漸變成重要的商業重鎮,商賈云集于此,帶來了多元交流,廚藝也是其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屯堡菜風格更加獨樹一幟。
在漫長的歲月中,來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流中互相浸潤、慢慢融合,在這片山川秀美、氣候宜人的土地,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屯堡文化。(責任編輯/楊倩)
六百年前的風韻。劉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