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右史

翰林院是“為國儲才”。“儲”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在較長時間內,在朝廷有意識的培養下,通過接觸頂級信息、人才、事務,并靜下來思考、學習、鍛煉、交流等,避免因沉淪瑣碎事務而失去宏觀能力,保持戰略視野;第二層則還是以使用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門,但不是為培養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訓是面,經國天下、謀劃布局才是里。在翰林院這樣的平臺上,做到以上這兩點,基本可以進入大明官場的快車道。
永樂二年(1404),南京,大學士謝縉按照朱棣的要求,選擇新科進士28人為庶吉士,也應二十八星宿,給皇帝一個彩頭,給天下士子一個佳話。
庶吉士的待遇非常好,司禮監每月配發筆墨紙,光祿寺負責伙食,禮部按月配給蠟燭錢以方便學子們晚上學習,工部在附近安排住宿區域。庶吉士五天休息一次,休息日有內臣陪伴,出行有校尉保障??梢钥闯?,大明這是成立了一個庶吉士人才工作組。
最關鍵的是,皇帝經常到館測試大家的學習效果。
在如此強的培養力度下,成效非常顯著,這一批產生了王英、王直、段民、周忱、陳敬宗、李時勉等名臣。可以說“名傳后世者,不下十余人”??梢?,人才,是需要培養的,也是能培養出來的。
庶吉士是在新科進士中優中選優。嚴格來說,庶吉士還不是翰林,但確實已經進入快車道,等到三年深造分配,最優秀的留在翰林院,二甲進士為編修、三甲進士為檢討,其他人則擔任給事中、御史,比起三年前下地方和赴六部的不可同日而語。
層層選拔,無論士子、官員、皇帝,都會認為這里是人才匯聚地,上心一點的皇帝會記住所有翰林。這可是妥妥的高起點?!白怨诺弁鮾Σ硼^閣以教養之。本朝所以儲養之者,自及第進士之外,止有庶吉士一途?!?h3>用人必先養人
翰林沒有明確的業務工作,工作任務比較輕松,但又處在皇帝與內閣可視范圍內,做的都是皇帝和內閣關注的工作,可以說是一個事少、平臺極高、機會機遇充沛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翰林院的人有條件在較長時間內豐富、鍛煉自己。
最基本的就是朝廷的編書工作,諸如纂修實錄、玉牒、史志諸書,編纂六曹章奏等??雌饋砗孟裰皇菍懜濉⒕庉?、校對,但這些資料系統性強,信息價值高,翰林可以有大把時間仔細看。比如楊廷和在進入翰林院后,“讀書惟考究掌故、民瘼、邊事及一切法家言”,九年后,任翰林修撰,參與編撰《憲宗實錄》,系統接觸到藏之秘府的材料,很快明白了朝廷的實際運行邏輯、內閣的工作習慣,認知層次已經得到提升。張居正在翰林院時才25歲,就寫出了《論時政疏》,這里的系統性信息非常有價值。
再則是起草文書材料,許多翰林都參加過官員任命文書的起草。楊廷和、嚴嵩、高拱、張居正在翰林院寫類似材料就寫了十來年。
翰林的清閑,也為聚會提供了可能。聯系廣泛的朋友圈、掌握王朝最高信息、又比較閑,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會為后來的一切打好基礎。
相對于編書、儲才、養望,翰林更重要的是上課。翰林的講課對象主要有三類人:皇帝、太子、內書房宦官。給皇帝講課最有助于當下進步,給太子講課有助于未來進步,給太監講課有助于未來工作方便。
在明代,給皇帝講課主要有兩種形式:經筵和日講。經筵更注重儀式感,以為天下模范;日講儀式比較簡單,君臣交流更多一些。對于翰林而言,這樣的講課機會非常重要。嘉靖初年,講官顧鼎臣被命掌翰林院學士印,仍充經筵日講官。一次,顧鼎臣進講范浚《心箴》。嘉靖帝感觸頗多,專門給內閣發諭:“朕因十三日聽講官顧鼎臣解說《心箴》,連日思味其意,甚為正心之助。昨自寫一篇,并假為注釋。”一次不滿足,隨后嘉靖再次發諭:“前日聽講《心箴》,深加愛尚。朕自念上荷天命,為人君長,當務學以致知。待粗有領會之時,再注《視》《聽》《言》《動》四箴?!焙髲陀啤毒匆惑稹罚诤擦衷?、兩京國子監建敬一亭,并前一箴俱勒石其中,天下學校準為定式。這一次講課產生了連鎖效應,至于顧鼎臣個人也是一用再用,進入火箭般的提拔階段。
總之,明代的內閣名臣基本都給皇帝講過課。
明代太子的老師,也主要從翰林中選拔。東宮的講讀,除了識字課程外,和日講差不多。相對于給皇帝上課,給太子上課的翰林更有前途,這些人屬于潛邸舊臣,在新帝登基時,東宮的太監和大臣會分別壟斷重要職位。明光宗的講官董其昌“因事啟沃,皇長子每目屬之”。后來董其昌被調往地方。光宗登基后,問了一句:“我以前的講官董先生在哪里?”下面很快明白意思,調董其昌為太常少卿。
在許多人印象中,明代文官和太監斗來斗去非常激烈。其實在高層文官中,大家彼此熟悉,工作也相互配合。看著非常反常識,但這是事實。在宣德年間,皇帝決定選一批優秀年輕的宦官進行培養,在宮里開設內書堂,指定兩個翰林為教官。翰林編修嚴嵩在正德十二年(1517)被命教習內官,先后與其同事的有編修陸深、劉樸、孫紹祖、尹襄、劉棟、邊憲等六人。嘉隆之際,徐階認為“資深詞臣交游廣,又或分校禮闈,典試兩畿,著錄稱門徒者眾,諸大奄、中奄恒緣而請托,勢不得固辭,因以為名行累,又有階而媒進者”,專門選資歷淺的一批人給內官上課。這里也反映出,翰林朋友圈非常廣。
在內閣的具體規劃下,翰林給皇帝、太子、宦官上課,為自己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進入高層政治鋪平道路。
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翰林和內閣的晉升渠道被打通。在明初,成祖朝內閣,翰林的比重不足一半,到后來,內閣基本都是翰林出身。當一個人被選為庶吉士的時候,就會被人們默認為是未來的儲相。
當然,不管在明代哪個時期,這些快車道上的人有機遇、有平臺,但想跑出來,還需要實打實做出成績,獲得皇帝的認可。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